2.1 敬业与乐业 (课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敬业与乐业 (课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5 18:52:20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背景资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说词,可看作议论文体。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常识。
2、掌握这篇演说词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结构特点。
3、确定本文的中心论点。自学指导一:比正确朗读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纠正。 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本文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2、作者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3、针对这几个问题,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说说本文的论证结构。本文的论证结构提出
问题(1)揭示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分析
问题(2-8)
(写了三个方面)解决
问题(9)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总分总敬业与乐业有业之必要 要敬业 要乐业2-56-78学习目标:1、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

2、体会演说词的语言特色。第二教时自学指导:比精彩回答问题 1、 作者是怎样分析“有业之必要”的?

2、作者是怎样论证“敬业”的必要性的?

3、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4、能够说说这篇演说词有哪些语言特色吗?6—7段从哪几方面谈“敬业”?什么是敬业
为什么敬业
怎样做到敬业
敬业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 为劳动而生活
任何职业都是神圣的忠实 、不分心道理论证:朱子、庄子、孔子、曾文正的名言
举例论证: 佝偻丈人用竹竿粘蝉
对比(举例)论证: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小结论证方法语言特色内容论证方面:【请同学们在写演讲稿的时候特别注意演讲的语言特色】(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演讲语言方面: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增强说服力;口语特色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孔子、朱熹、曾国藩。写作特点
???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看重学业,乐于学业,就会迎来丰收的季节!本课寄语《敬业与乐业》教案 (新人教版九上)29
【教材分析】
《敬业与乐业》位于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拟用两课时完成阅读教学。
【学生分析】
人教课标本教材以主题来定单元,同时又在各个年级安排了应该重点学习的表达方式,九年级上要重点学习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敬业与乐业》是我们在九年级上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学生虽然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并不陌生,但知识点还缺乏系统性,比如议论的三要素、论据的两种类型,论证的几种方法等,学生都不甚清楚,因此在该课的教学前,先要有一个知识的准备,简介议论文的一些相关知识,议论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演讲辞,因此,对演讲辞这种口头语言的特点在之前也应作一般性介绍。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教学媒体
ppt课件
设计思想
议论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其思辨色彩较浓,容易让课堂走向沉闷。虽然本篇课文属演讲辞,具有口头语的一些生动特点,但在行文中仍体现了议论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等特点,而且本文是作为本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切入点的一篇课文。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做到三点:
1.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教的过程尽量变为学的过程,尽量体现出一个先行学习者的引领姿态,教学采用对话讨论式,力求避免多媒体使用的刻板僵化。
2.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意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课堂上有人思维的缺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3.本课是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很好的材料,对梁启超的职业价值说学生在初次阅读中就可能会有不同看法,在讨论中,注意创设平等民主的讨论氛围,并且引导学生抓住思考的火花,形成有体系的表达。这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充分体现。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1了解梁启超。
补充:(多媒体呈现)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合集》:“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多媒体显示问题)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多媒体呈现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多媒体呈现)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多媒体呈现)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多媒体呈现)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多媒体呈现演讲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多媒体呈现)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板书设计】
(总)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的重要性(敬业乐业的前提)
什么是“敬”
论述“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分)论证中心论点
怎样做到敬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论述“乐业”
为什么要乐业
(总)总结全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趣味(人类合理的生活)
【类文阅读】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素材积累】
关于职业
努力地劳动!
能正直,能好好地想,能努力地劳动,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是可耻的。
无事不须劳力。
也无事没有利益。
但职业有好的也有坏的。所谓好的职业,就是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所谓坏的职业,就是不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职业上有等级。
能使自己喜悦而于人有益的职业,等级最高。
拙劣的工作,不会结实。
无论任何职业中都潜藏着宝贝,执锄去掘,就能掘着。
无能与完全的劳动之间,其差无限。
能做出好鞋的鞋匠,比之于无能的律师、无智的大学教授或拙劣的医生,地位要高。
官署的好书记比之低能的上议院议员,价值不止百倍。
才能如不炼出,事业就无味,而且不能结出果来。
任何职业都有诗与理想。
低能者或坏人,无论干什么,全玷污其职业。
职业犹之林木,愈向上长,其职业愈崇高。
好的见解,要热中于工作时才会发生。
观看他人所做的好的作品,是有益的,但须自己用功夫磨练自己的手腕。
有益于最大多数的职业,价值最高。
勿就不喜欢的职业。 就了某种职业,如果觉得不喜欢,难以忍耐,那么不如停止了改就别种职业的好。
错误的事,如果一味任它错误过去,错误就会愈于愈大,结果会弄到手足无所措。
错误可以变成悔恨。
最不幸的,是对于自己的职业抱着不平的人。
最幸福的,是对于自己的职业有兴味的人。
【教后反思】
李玉龙、摩西、十八小子(网名)在成都周边附近有一个自发的民间语文教研活动,叫“第一线”,他们曾邀请我参加,对评课中的学生参与打分很感兴趣,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也尝试了这种方法。下面实录的是几个同学对我这堂课的评价:
学生甲:这堂课我给老师打90分。这篇文章我事先预习过,虽然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但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不了解,老师讲完后,我就很清楚“有业――敬业――乐业”这三个部分了,而且通过这课,我了解了论证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对职业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以前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
学生乙:我给老师打85分,我跟××一样,懂得了敬业是基础,乐业是人生最高境界,但是对论证方法中的“讲道理”,我还不是很清楚,比如怎么判断作者在讲道理呢?
学生丙:我打80分,因为我还是不同意“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说法,还有,一些经典格言虽然书下也有注释,但我总觉得还不太懂。
·····································
结合学生的发言,我对这堂课也作了自我反思,教学目标一、三都较为落实,学生对两种论证方法都能掌握,虽然个别对“讲道理”这种论证方法还有疑问,但这仅仅是议论文的开始,不可能在一篇课文中一蹴而就,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问题应该会迎刃而解;而且,情感目标的较好达成也引起了学生对职业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特点。但在对第二个目标的实施中,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了解了演讲辞的特点,但关于经典格言的积累在课堂上还强调得不够充分,比如“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样的句子,出于学生理解的实际,尽管书下有注释,但老师似乎也是可以讲一讲的。
(关于这一点,后来山西的“学苑新报”向我约稿,我专门就这篇课文经典格言的使用这个亮点写了篇短文,兹附录于后)
【亮点剖析】
旁征博引 亮色倍增
——浅析《敬业与乐业》中经典格言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陈玉军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1922年应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邀请,向该校学生致的演讲辞。在这篇演讲辞中,梁启超先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仅表现出一个学者深厚的学识功底,也使得这篇演讲辞内容博大,立论坚实,力达千钧。下面,我们就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本文对经典格言的引用。
精巧裁减 醒人耳目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在论说到“有业”的必要时,作者又精心从《论语》中的《阳货》和《卫灵公》中分别挑拣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从反面论述了无业的害处和有业的必要,醒人耳目。
前呼后应 启人智慧
作者阐述什么叫“敬”时,在段首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因为讲演的对象是学生,不一定真正领会,所以作者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样做充分考虑到了听众的心理。在“敬业”部分行将结束时,作者又引用庄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将 “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个观点论述得极为充分。
在对经典格言的使用上,采用了首尾勾连、前呼后应的手法,启人智慧。
意蕴深远 耐人寻味
在论述“乐业”这部分时,作者先引用了孔子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和“好之”属于“敬业”,“乐之”属于“乐业”,这两个“不如”生动的揭示了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紧接着,作者进一步论述,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然后引用孔子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说明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这两句名言的引用,深刻的揭示出敬业和乐业之间的关系,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通观全篇,作者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各个部分时,分别辅之以适当的经典格言,这些经典格言既浸透了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又使得文章文采飞扬,论证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