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开国大典》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开国大典》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11:4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huì jí bào fā xuān bù qí zhì

jiǎn yuè tǎn kè jù lí lóng zhòng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槐树(huái) 阑珊(shān) 颓垣(huán) 奄奄一息(yǎn)
B.疙瘩(gē) 赊欠(shē) 褡裢(dā) 熙熙攘攘(xī)
C.掸子(tǎn) 觅取(mì) 惰性(duò) 神聊海吹(liáo)
D.勾勒(lè) 金銮殿(luán) 伫立(zù) 金碧辉煌(huáng)
3.下列与词语“排山倒海”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惊天动地 聚精会神 B.横七竖八 眼族手快
C.张冠李戴 波涛汹涌 D.笔走龙蛇谈古论今
4.“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下面几个词语与“千钧一发”意思不相近的是( )
A.九死一生 B.迫在眉睫 C.安然无恙 D.危在旦夕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哪一项?( )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C.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D.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
④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
7.比一比,再组词。
悦( ) 栏 ( ) 距( ) 织( ) 坦( ) 爆( )
阅( ) 拦( ) 拒( ) 帜( ) 担( ) 瀑( )
8. 在括号里填上备适的词。
一( )旗杆 一( )电灯 一 ( ) 掌声
一( )队伍 一( )坦克 一 ( ) 红旗
一( )石桥 一( )大炮 一 ( ) 帽子
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汇集——( ) 擎着——( ) 耸立——( )
瞻仰——( ) 飘拂——( ) 检阅——( )
10.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五( )六( ) 迎风( )( )
排( )倒( ) ( )( )齐齐
(1)形容色彩繁多时可以用上面的词语 ,像这种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还有 、 、 。
(2)画横线词语的意思是 ,像这种可以用来形容声音的成语还有 、 、 。
11.按要求写句子。
(1)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会场上爆发出来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变化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主席在群众一阵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析下面的比喻句,并仿写。
(1)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①句中把 比喻成 ,比喻词是 。
②用“……般的……”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①句中用 比喻 ,又用 比喻 ,比喻词是 。
②用“……像……”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片段
①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③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④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①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②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③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④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⑤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⑥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⑦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⑧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⑨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3.以上三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阅兵式的三个场面,请用小标题分别概括这三个场面的内容: 、 、 。
14.片段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第一自然段中总体描写的句子是第 句,第二自然段中总体描写各兵种行进的句子是第 句。这种点面结合描写的作用是 。
15.片段的第二自然段在描写各兵种行进时,分别从不同角度突出了不同兵种的不同特点:海军突出的是 特点,步兵突出的是方阵行进的特点,炮兵突出的是 特点。
16.读了以上三个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人民军队阅兵时特别 ,人民群众心情特别 。
(二)课外阅读。
一双黑布鞋
夕阳在枪声中跌落,暮色渐渐浓酽起来。红军中有许多人负了伤,他们被白匪兵包围了。
侦查员回来了。胸口一个弹孔,身后是一条血路,乌黑地延伸在惨白的月色里。他是爬着回来的。他就躺在那块冰冷的岩石上,已是弥留之际,然而眼睛终是不闭。“放心去吧!你娘的后事有我……”他的堂弟涕泣着说。没有反应,那眼睛还睁着,有很多人安慰他,然而,他茫然暗淡的眼睛却顽固地睁着,睁着……
“是入党问题吗?”指导员低声问连长。连长铁青着脸,摇摇头。他默默地蹲下去,脱掉了套在侦查员脚上的那双黑布鞋。他的眼睛闭上了,尽管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是那颗年轻的痛苦的心显然是要安息了,战士们比血更宝贵的眼泪流下来了。是的,这是全连唯一的一双鞋,只有执行最特殊任务的人才有资格穿。
17.短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其中主要人物是 。
18.侦查员的眼睛为何顽固地睁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短文中的侦查员和《灯光》中的郝副营长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假如侦查员还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汇集 爆发 宣布 旗帜 检阅 坦克 距离 隆重
2.B3.A4.C5.D6.C
7. 喜悦 栏杆 距离 阅兵 拦住 抗拒 织布 坦克 爆炸 旗帜 担当 瀑布
8. 根 展 阵 列 辆 面 座 门 顶
9. 汇合 举着 屹立 景仰 飘扬 检验
10. 颜 色 招 展 山 海 整 整 五颜六色 七上八下 四面八方 五光十色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人声鼎沸 震耳欲聋 声如洪钟
11. 飞机的隆隆声被欢呼声盖过了。 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从会场上爆发出来。 五星红旗的升起,难道不是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吗? 毛主席宣读公告。
12. 掌声 雷鸣般 隐喻 如万马奔腾般的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去。 人 海洋 红旗 波浪 像 被大雪覆盖的城市,像一幅仙境般的画卷。
13. 检阅部队 各兵种行进 群众欢呼
14. 4 6 既能总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
15. 服装颜色 武器
16. 庄严 激动
17. 时间 黑布鞋 侦查员
18.他脚上穿着全连唯一的一双鞋,还没有交还连队。表明战士还是心愿未了,他想交回布鞋,也突出战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对革命充满希望。
19.短文中的侦查员和课文《灯光》中郝副营长的共同之处是不畏艰险,具有勇于牺牲的精神。
20.谢谢你,因为有你们的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不会忘记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