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1·湘潭)下列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殖器官开始形成
B.男孩在青春期偶尔遗精会影响身体健康
C.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D.“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引起这种变化的器官是子宫
【答案】C
【知识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其卫生
【解析】【解答】A、生殖器官开始形成是在出生前。不符合题意。
B、男孩在青春期偶尔遗精现象,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不符合题意;
C、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符合题意;
D、卵巢能分泌雌性激素,促使女性出现了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骨盒宽大、皮下脂肪较多、乳腺发育,声调较高等,因此有了“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女孩子会来月经,男孩子会出现遗精,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女孩比男孩早进入青春期。
2.(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的结构有( )
①鼻毛
②鼻腔黏膜
③气管和支气管黏膜
④软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 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因此,①鼻毛②鼻腔黏膜③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淸洁处理。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三、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四、呼吸道中都有软骨做支架,保证了空气的畅通,此外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减少对肺的刺激。
3.(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多吃( )
A.含钙丰富的食物 B.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C.含碘丰富的食物 D.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答案】B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食物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解析】【解答】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或是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引起的。而血红蛋白就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所以,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4.(2022·黑龙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食不言寝不语”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下列哪一结构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
A.会厌软骨 B.软腭 C.声带 D.舌根
【答案】A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如果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因此,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由口腔经咽再进入食道,吸入鼻腔的空气经过咽再进入气管。可见,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5.(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 )
A.①模拟的器官能使到达③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
B.②和④分别模拟胸廓和膈肌
C.图Ⅰ中④模拟的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D.图Ⅱ模拟吸气过程
【答案】C
【知识点】模拟肺部呼吸运动实验
【解析】【解答】A、①模拟的气管能使到达③肺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不符合题意;
B、图中②模拟的胸廓,④模拟的膈肌,不符合题意;
C、图Ⅰ是呼气过程,其中④模拟的膈肌舒张,位置上升,符合题意;
D、图Ⅱ中的④模拟的膈肌收缩,因此是吸气过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吸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便扩大,肺内气压相应减小。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压相应增大。
6.(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来自眼,可见眼睛对人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眼球中感受光线刺激的是视网膜
B.司机看到红灯立即停车属于简单反射
C.眼球中的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
D.人们常说的“黑眼球”是指虹膜,“白眼球”是指巩膜
【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A、视网膜具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内有视觉感受器,不符合题意;
B、看到红灯立即停车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属于复杂反射,符合题意;
C、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不符合题意;
D、我们常说的“黑眼球”是指虹膜的颜色,“白眼球”是指巩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7.(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小华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对一种不认识的固体食物产生了兴趣,他想进一步了解这种食物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就把它带到学校,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方案和结果如下。
食物编号 操作 结果
1号 放在酒精灯上充分燃烧 剩下灰分
2号 加入1毫升唾液,37℃水浴加热,8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 食物块未见缩小,试管中无变蓝
3号 加入1毫升胃液,37℃水浴加热 试管中食物块明显缩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食物充分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食物中含有的无机盐
B.通过2号试管可知该食物中不含有淀粉
C.2号试管未见变蓝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将食物中含有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D.该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解析】【解答】淀粉遇碘变蓝,加入1毫升唾液,37℃水浴加热8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食物块未见缩小,说明食物中不含有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也不会变蓝。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种子的成分实验过程如下:
1、水分:取数十粒干燥的小麦放在干燥的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的地方,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试管内壁出现许多小水珠。
2、无机盐:用解剖针把一粒小麦种子串起来,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燃烧,种子先变成黑色的碳,碳继续燃烧尽后剩余少量灰烬。
3、淀粉:取面粉一匙,加水和成面团,用纱布包好后置于玻璃杯内的清水中揉洗,观察清水变成乳白色液体;取洗液5毫升放入试管中加热煮成糊状,冷却后加几滴碘酒,观察颜色变蓝色。
4、蛋白质:继续揉挤面团,直到面团基本上消失,纱布内有淡黄色的具有粘性和延展性的物质.向黄白色的面筋滴加双缩脲试剂,发现面筋变成红褐色,说明种子里含有蛋白质。
5、油脂:取小麦籽粒用火烘烤干后,切下胚,放在纸上挤压,纸上出现透明的油迹。
8.(2021八下·禹州月考)如图是人体部分结构和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大写字母表示生理过程,小写字母表示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B.消化道中,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和胰液
C.过程B表示物质c被吸收,此过程发生在胃部
D.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的血液,通过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A.图中A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样肺的通气时氧气进入肺泡,二氧化碳呼出体外,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A不符合题意。
B.淀粉在消化道的消化过程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人体内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和胰液,B不符合题意。
C.淀粉最终在小肠内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过程B表示物质c葡萄糖被吸收,此过程发生在小肠, C符合题意。
D.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的血液,流经肺静脉,到达心脏的左心房,再流入左心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观图可知:A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表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是葡萄糖。
9.(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小明曾经在打篮球时摔倒造成脑震荡,记不起任何东西,由此可推测小明当时受伤的是(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符合题意;
B、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不符合题意;
C、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不符合题意;
D、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功能
大脑 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活动的中枢
脊髓 能对外界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传导,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脑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10.(2022·邵阳)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明的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为他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图三为他在某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中,②→①状态转变时,膈肌收缩
B.图一中,①→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曲线bd段
C.图二中,曲线ac表示吸气过程
D.依据图三可以算出,小明的呼吸频率为27次/分钟
【答案】D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图二中,bd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是呼气过程,ab、de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A、图一中,②→①状态转变时,膈肌顶端上升,是膈肌舒张。A不符合题意。
B、图一中,①→②状态转变时,膈肌收缩,膈的顶端下降,胸廓体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是吸气过程,对应图二曲线de段。B不符合题意。
C、图二中,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相等,所以曲线ab段表示吸气过程。C不符合题意。
D、图三中,20内完成9次呼吸,所以1分钟内完成27次呼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11.(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图所示,甲是人体内三种血管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乙图表示a、c血管血液中的气体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血管可能为肠静脉 B.c血管可能为肺动脉
C.a血管内流的是动脉血 D.b表示肺部毛细血管
【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从图甲中的血液流动方向可知:a是动脉,b是毛细血管,c是静脉。从图乙血液中气体含量可知:a血管中流动脉血,因为氧气含量丰富,二氧化碳含量较低;e血管中流静脉血,因为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高。由此可以推断;a血管是体动脉,c血管是体静脉,b表示的是组织细胞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C。
【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12.(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流程图可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不正确的是( )
A.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B.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血液→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呼吸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A、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不符合题意;
B、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隔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因此外界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是: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不符合题意;
C、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就形成了尿液。其流程应该是: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符合题意;
D、从血液循环途径可以看出,肺循环的途径路线是:血液→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13.(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丹丹同学用手抓起刚蒸好的馒头,来不及思考就迅速将馒头丢下。如图是该反射的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B.①能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C.完成该反射的路径为①→②→③→④→⑤
D.若丹丹有感觉但不能完成该反射活动,可能是因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
【答案】A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A、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符合题意;
B、①感受器能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不符合题意;
C、完成该反射的路径为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不符合题意;
D、若丹丹有感觉但不能完成该反射活动,可能是因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14.(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了如图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淀粉酶
B.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
C.将两支试管放入0℃水中保温10分钟
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麦芽糖的消化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根据变量唯一原则,实验中①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淀粉酶,符合题意;
B、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②号试管变蓝,不符合题意;
C、淀粉酶消化淀粉需要适宜的温度,应该将两支试管放入37℃水中保温10分钟,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5.(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血液循环系统是我们身体内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担负着营养物质、废物及气体等的运输。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
B.机体内的血液只担负着各种运输作用
C.身体有了炎症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D.血浆蛋白具有凝血、抵御疾病等功能
【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主要依靠血液中的血浆运输,氧气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不符合题意;
B、血液有运输物质、调节人体温度、防御保护、调节人体渗透压等功能,不符合题意;
C、 如果人体内有炎症,体内白细胞数量会增多,不符合题意;
D、 血浆中具有凝血、抵御疾病等功能的血浆蛋白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16.(2017七下·临沭期末)如图是“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中
B.需测量多次并求平均值
C.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D.效应器是指被试者的传出神经末梢与手指肌肉
【答案】C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解: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不是位于小脑。
17.(2022·临沂)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①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B.细胞②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有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C.细胞③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
D.细胞②和③都不能用来做DNA亲子鉴定
【答案】B
【知识点】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
【解析】【解答】A.③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因此,细胞③血细胞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A不符合题意。
B.②是白细胞,白细胞又称为吞噬细胞,白细胞的功能是防御,当人体患有炎症时,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会明显增多,某些白细胞能够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和异物,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B符合题意。
C.①是红细胞,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细胞①红细胞和③血小板都不能用来做DNA亲子鉴定,因为都无细胞核,②白细胞有细胞核可用来做DNA亲子鉴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18.(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在肾脏内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①~④表示肾脏内的有关结构。请据图判断重吸收作用发生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经过①、②后葡萄糖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①、②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囊;正常情况下,肾小管能重吸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经过③后,葡萄糖含量下降为0,因此③是肾小管。
故答案为:C。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19.(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表为某人体心脏内甲、乙两个心室的血液中氧气含量,根据此表,推测此两心室所连接的血管,下列叙述何者最合理( )
心室代号 氧气含量(mL/100mL)
甲 19.8
乙 15.2
A.甲与大静脉连接 B.甲与肺静脉连接
C.乙与主动脉连接 D.乙与肺动脉连接
【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与心房相连的是静脉,与心室相连的是动脉。肺动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主动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上、下腔静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甲心室血液含氧量高,为动脉血,甲为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乙心室血液含氧量较低,为静脉血,乙为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
故答案为:D。
【分析】心脏的四个腔有: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这四个腔分别与人体内的一些大的血管相连.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上、下腔静脉,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肺动脉。
20.(2022·烟台)李奶奶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尿检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尿蛋白,推测是肾脏的( )发生了病变
A.[1]收集管 B.[2]肾小管 C.[3]肾小球 D.[4]肾小囊
【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李奶奶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尿检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尿蛋白,推测是肾脏的3肾小球发生了病变。
故答案为:C。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60分)
21.(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如图为血液流经肺泡的情况,其中①②③代表血管,a、b代表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是 ,其管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2)b进入③后,由血液中的 运输,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
(3)②内流的是 血,它最先到达心脏的 。
【答案】(1)毛细血管
(2)红细胞
(3)动脉;左心房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1)图中③是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2)图所示过程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b是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进入血液后由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最终运送到每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a由血液进入肺泡,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所以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①端流到②端后,氧气含量增加,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动脉血由肺静脉运输到左心房。
【分析】图中:①动脉,②静脉,③毛细血管。a二氧化碳,b氧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22.(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分析如图所示实验和表中的数据。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 气体(%) 呼出的 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甲、乙两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1)甲瓶在这个实验中起 作用。
(2)甲瓶中的浑浊程度 (填“大”或“小”),说明空气中 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 (填“大”或“小”),说明呼出的气体中 的含量较高。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 ,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 ,然后随着气体一起排出。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 。
(4)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答案】(1)对照
(2)小;二氧化碳;大;二氧化碳;血液;肺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水分增加了
(4)舒张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本实验设置甲、乙两瓶的变量只有呼出的气体,因此二者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人体吸入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因为吸入的气体中氧的含量较高,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肺泡周围的血液中氧的含量较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这样通过气体扩散,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因为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4)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
【分析】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类别 肋间肌
和膈肌 胸廓 膈顶 肺 肺内气压 气 体 进 出 肺 泡 气 体 变 化
吸气 收缩 扩大 下降 扩张 下降 外界气体被吸入肺泡 含氧较多
呼气 舒张 缩小 回升 缩小 上升 肺泡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 含二氧化碳较多
23.(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图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它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图中a代表的气体是 ,a气体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的过程中需经过 层细胞;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①]端流到[②]端后, (气体)含量增加。
(3)图中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肋间肌和膈肌 。
(4)图中b气体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 里。
【答案】(1)肺
(2)二氧化碳;两;氧气
(3)收缩
(4)组织细胞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弹性纤维,增加了肺泡的弹性;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气体交换。
(2)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所以,肺泡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只需经过两层细胞。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④]端流到[⑤]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3)图示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表示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增大。
(4)图中气体b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要经过两层细胞,最终被运输到全身的组织细胞里。当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后, 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里。
【分析】图中:a二氧化碳,b氧气,c是吸气,d是呼吸。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共四个过程。
24.(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图为眼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 对眼球的内部结构起 作用。图中③的名称是 ,白天,当我们看完电影从影院走出来时,它的直径将由大变小,这一过程是通过图中结构[②] 来调节的。
(2)人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因为 (填名称)的曲度可以调节。
(3)你能看到远处有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⑦] 上,这个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 ,从而形成视觉。
(4)如果眼球的前后径 ,或者晶状体曲度 ,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后会落到⑦的前方,因而看不清物体,称为 眼,可以用配戴 透镜的方法来矫正。
【答案】(1)巩膜;保护;瞳孔;虹膜
(2)晶状体
(3)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4)过长;过大;近视;凹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
【解析】【解答】(1)图中标号[①]巩膜俗称白眼球,该结构对眼球的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图中标号③的名称是瞳孔,瞳孔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瞳孔的大小是由②虹膜调节的。白天,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它的直径将缩小,这一过程是通过图中结构[②]虹膜来调节的。
(2)在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3)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象是落在⑦视网膜上,这个信息通过⑧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形成视觉。
(4)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分析】图中:①是巩膜,②是虹膜,③是瞳孔,④是角膜,⑤是晶状体,⑥是脉络膜,⑦是视网膜,⑧是视神经,⑨是玻璃体。
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1 / 1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1·湘潭)下列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殖器官开始形成
B.男孩在青春期偶尔遗精会影响身体健康
C.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D.“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引起这种变化的器官是子宫
2.(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的结构有( )
①鼻毛
②鼻腔黏膜
③气管和支气管黏膜
④软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多吃( )
A.含钙丰富的食物 B.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C.含碘丰富的食物 D.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4.(2022·黑龙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食不言寝不语”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下列哪一结构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
A.会厌软骨 B.软腭 C.声带 D.舌根
5.(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 )
A.①模拟的器官能使到达③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
B.②和④分别模拟胸廓和膈肌
C.图Ⅰ中④模拟的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D.图Ⅱ模拟吸气过程
6.(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来自眼,可见眼睛对人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眼球中感受光线刺激的是视网膜
B.司机看到红灯立即停车属于简单反射
C.眼球中的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
D.人们常说的“黑眼球”是指虹膜,“白眼球”是指巩膜
7.(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小华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对一种不认识的固体食物产生了兴趣,他想进一步了解这种食物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就把它带到学校,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方案和结果如下。
食物编号 操作 结果
1号 放在酒精灯上充分燃烧 剩下灰分
2号 加入1毫升唾液,37℃水浴加热,8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 食物块未见缩小,试管中无变蓝
3号 加入1毫升胃液,37℃水浴加热 试管中食物块明显缩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食物充分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食物中含有的无机盐
B.通过2号试管可知该食物中不含有淀粉
C.2号试管未见变蓝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将食物中含有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D.该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8.(2021八下·禹州月考)如图是人体部分结构和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大写字母表示生理过程,小写字母表示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B.消化道中,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和胰液
C.过程B表示物质c被吸收,此过程发生在胃部
D.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的血液,通过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9.(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小明曾经在打篮球时摔倒造成脑震荡,记不起任何东西,由此可推测小明当时受伤的是(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10.(2022·邵阳)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明的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为他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图三为他在某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中,②→①状态转变时,膈肌收缩
B.图一中,①→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曲线bd段
C.图二中,曲线ac表示吸气过程
D.依据图三可以算出,小明的呼吸频率为27次/分钟
11.(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图所示,甲是人体内三种血管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乙图表示a、c血管血液中的气体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血管可能为肠静脉 B.c血管可能为肺动脉
C.a血管内流的是动脉血 D.b表示肺部毛细血管
12.(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流程图可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不正确的是( )
A.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B.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血液→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13.(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丹丹同学用手抓起刚蒸好的馒头,来不及思考就迅速将馒头丢下。如图是该反射的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B.①能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C.完成该反射的路径为①→②→③→④→⑤
D.若丹丹有感觉但不能完成该反射活动,可能是因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
14.(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了如图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淀粉酶
B.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
C.将两支试管放入0℃水中保温10分钟
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麦芽糖的消化作用
15.(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血液循环系统是我们身体内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担负着营养物质、废物及气体等的运输。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
B.机体内的血液只担负着各种运输作用
C.身体有了炎症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D.血浆蛋白具有凝血、抵御疾病等功能
16.(2017七下·临沭期末)如图是“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中
B.需测量多次并求平均值
C.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D.效应器是指被试者的传出神经末梢与手指肌肉
17.(2022·临沂)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①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B.细胞②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有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C.细胞③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
D.细胞②和③都不能用来做DNA亲子鉴定
18.(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在肾脏内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①~④表示肾脏内的有关结构。请据图判断重吸收作用发生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表为某人体心脏内甲、乙两个心室的血液中氧气含量,根据此表,推测此两心室所连接的血管,下列叙述何者最合理( )
心室代号 氧气含量(mL/100mL)
甲 19.8
乙 15.2
A.甲与大静脉连接 B.甲与肺静脉连接
C.乙与主动脉连接 D.乙与肺动脉连接
20.(2022·烟台)李奶奶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尿检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尿蛋白,推测是肾脏的( )发生了病变
A.[1]收集管 B.[2]肾小管 C.[3]肾小球 D.[4]肾小囊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60分)
21.(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如图为血液流经肺泡的情况,其中①②③代表血管,a、b代表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是 ,其管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2)b进入③后,由血液中的 运输,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
(3)②内流的是 血,它最先到达心脏的 。
22.(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分析如图所示实验和表中的数据。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 气体(%) 呼出的 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甲、乙两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1)甲瓶在这个实验中起 作用。
(2)甲瓶中的浑浊程度 (填“大”或“小”),说明空气中 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 (填“大”或“小”),说明呼出的气体中 的含量较高。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 ,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 ,然后随着气体一起排出。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 。
(4)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 状态。
23.(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图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它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图中a代表的气体是 ,a气体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的过程中需经过 层细胞;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①]端流到[②]端后, (气体)含量增加。
(3)图中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肋间肌和膈肌 。
(4)图中b气体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 里。
24.(2024八上·涪城开学考)如图为眼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 对眼球的内部结构起 作用。图中③的名称是 ,白天,当我们看完电影从影院走出来时,它的直径将由大变小,这一过程是通过图中结构[②] 来调节的。
(2)人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因为 (填名称)的曲度可以调节。
(3)你能看到远处有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⑦] 上,这个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 ,从而形成视觉。
(4)如果眼球的前后径 ,或者晶状体曲度 ,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后会落到⑦的前方,因而看不清物体,称为 眼,可以用配戴 透镜的方法来矫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其卫生
【解析】【解答】A、生殖器官开始形成是在出生前。不符合题意。
B、男孩在青春期偶尔遗精现象,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不符合题意;
C、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符合题意;
D、卵巢能分泌雌性激素,促使女性出现了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骨盒宽大、皮下脂肪较多、乳腺发育,声调较高等,因此有了“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女孩子会来月经,男孩子会出现遗精,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女孩比男孩早进入青春期。
2.【答案】A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 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因此,①鼻毛②鼻腔黏膜③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淸洁处理。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三、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四、呼吸道中都有软骨做支架,保证了空气的畅通,此外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减少对肺的刺激。
3.【答案】B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食物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解析】【解答】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或是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引起的。而血红蛋白就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所以,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4.【答案】A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如果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因此,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由口腔经咽再进入食道,吸入鼻腔的空气经过咽再进入气管。可见,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5.【答案】C
【知识点】模拟肺部呼吸运动实验
【解析】【解答】A、①模拟的气管能使到达③肺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不符合题意;
B、图中②模拟的胸廓,④模拟的膈肌,不符合题意;
C、图Ⅰ是呼气过程,其中④模拟的膈肌舒张,位置上升,符合题意;
D、图Ⅱ中的④模拟的膈肌收缩,因此是吸气过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吸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便扩大,肺内气压相应减小。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的肌肉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压相应增大。
6.【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A、视网膜具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内有视觉感受器,不符合题意;
B、看到红灯立即停车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属于复杂反射,符合题意;
C、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不符合题意;
D、我们常说的“黑眼球”是指虹膜的颜色,“白眼球”是指巩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7.【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解析】【解答】淀粉遇碘变蓝,加入1毫升唾液,37℃水浴加热8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食物块未见缩小,说明食物中不含有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也不会变蓝。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种子的成分实验过程如下:
1、水分:取数十粒干燥的小麦放在干燥的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的地方,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试管内壁出现许多小水珠。
2、无机盐:用解剖针把一粒小麦种子串起来,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燃烧,种子先变成黑色的碳,碳继续燃烧尽后剩余少量灰烬。
3、淀粉:取面粉一匙,加水和成面团,用纱布包好后置于玻璃杯内的清水中揉洗,观察清水变成乳白色液体;取洗液5毫升放入试管中加热煮成糊状,冷却后加几滴碘酒,观察颜色变蓝色。
4、蛋白质:继续揉挤面团,直到面团基本上消失,纱布内有淡黄色的具有粘性和延展性的物质.向黄白色的面筋滴加双缩脲试剂,发现面筋变成红褐色,说明种子里含有蛋白质。
5、油脂:取小麦籽粒用火烘烤干后,切下胚,放在纸上挤压,纸上出现透明的油迹。
8.【答案】C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A.图中A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样肺的通气时氧气进入肺泡,二氧化碳呼出体外,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A不符合题意。
B.淀粉在消化道的消化过程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人体内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和胰液,B不符合题意。
C.淀粉最终在小肠内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过程B表示物质c葡萄糖被吸收,此过程发生在小肠, C符合题意。
D.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的血液,流经肺静脉,到达心脏的左心房,再流入左心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观图可知:A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表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是葡萄糖。
9.【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符合题意;
B、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不符合题意;
C、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不符合题意;
D、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功能
大脑 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活动的中枢
脊髓 能对外界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传导,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脑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10.【答案】D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图二中,bd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是呼气过程,ab、de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A、图一中,②→①状态转变时,膈肌顶端上升,是膈肌舒张。A不符合题意。
B、图一中,①→②状态转变时,膈肌收缩,膈的顶端下降,胸廓体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是吸气过程,对应图二曲线de段。B不符合题意。
C、图二中,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相等,所以曲线ab段表示吸气过程。C不符合题意。
D、图三中,20内完成9次呼吸,所以1分钟内完成27次呼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11.【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从图甲中的血液流动方向可知:a是动脉,b是毛细血管,c是静脉。从图乙血液中气体含量可知:a血管中流动脉血,因为氧气含量丰富,二氧化碳含量较低;e血管中流静脉血,因为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高。由此可以推断;a血管是体动脉,c血管是体静脉,b表示的是组织细胞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C。
【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12.【答案】C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呼吸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A、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不符合题意;
B、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隔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因此外界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是: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不符合题意;
C、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就形成了尿液。其流程应该是: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符合题意;
D、从血液循环途径可以看出,肺循环的途径路线是:血液→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13.【答案】A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A、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符合题意;
B、①感受器能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不符合题意;
C、完成该反射的路径为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不符合题意;
D、若丹丹有感觉但不能完成该反射活动,可能是因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14.【答案】A
【知识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根据变量唯一原则,实验中①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淀粉酶,符合题意;
B、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②号试管变蓝,不符合题意;
C、淀粉酶消化淀粉需要适宜的温度,应该将两支试管放入37℃水中保温10分钟,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5.【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主要依靠血液中的血浆运输,氧气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不符合题意;
B、血液有运输物质、调节人体温度、防御保护、调节人体渗透压等功能,不符合题意;
C、 如果人体内有炎症,体内白细胞数量会增多,不符合题意;
D、 血浆中具有凝血、抵御疾病等功能的血浆蛋白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16.【答案】C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解: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不是位于小脑。
17.【答案】B
【知识点】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
【解析】【解答】A.③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因此,细胞③血细胞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A不符合题意。
B.②是白细胞,白细胞又称为吞噬细胞,白细胞的功能是防御,当人体患有炎症时,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会明显增多,某些白细胞能够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和异物,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B符合题意。
C.①是红细胞,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细胞①红细胞和③血小板都不能用来做DNA亲子鉴定,因为都无细胞核,②白细胞有细胞核可用来做DNA亲子鉴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
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18.【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经过①、②后葡萄糖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①、②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囊;正常情况下,肾小管能重吸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经过③后,葡萄糖含量下降为0,因此③是肾小管。
故答案为:C。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19.【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与心房相连的是静脉,与心室相连的是动脉。肺动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主动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上、下腔静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甲心室血液含氧量高,为动脉血,甲为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乙心室血液含氧量较低,为静脉血,乙为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
故答案为:D。
【分析】心脏的四个腔有: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这四个腔分别与人体内的一些大的血管相连.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上、下腔静脉,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肺动脉。
20.【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李奶奶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尿检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尿蛋白,推测是肾脏的3肾小球发生了病变。
故答案为:C。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21.【答案】(1)毛细血管
(2)红细胞
(3)动脉;左心房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血液循环的途径
【解析】【解答】(1)图中③是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2)图所示过程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b是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进入血液后由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最终运送到每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a由血液进入肺泡,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所以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①端流到②端后,氧气含量增加,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动脉血由肺静脉运输到左心房。
【分析】图中:①动脉,②静脉,③毛细血管。a二氧化碳,b氧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22.【答案】(1)对照
(2)小;二氧化碳;大;二氧化碳;血液;肺
(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水分增加了
(4)舒张
【知识点】大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解析】【解答】(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本实验设置甲、乙两瓶的变量只有呼出的气体,因此二者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人体吸入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因为吸入的气体中氧的含量较高,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肺泡周围的血液中氧的含量较低,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这样通过气体扩散,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因为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4)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
【分析】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类别 肋间肌
和膈肌 胸廓 膈顶 肺 肺内气压 气 体 进 出 肺 泡 气 体 变 化
吸气 收缩 扩大 下降 扩张 下降 外界气体被吸入肺泡 含氧较多
呼气 舒张 缩小 回升 缩小 上升 肺泡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 含二氧化碳较多
23.【答案】(1)肺
(2)二氧化碳;两;氧气
(3)收缩
(4)组织细胞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弹性纤维,增加了肺泡的弹性;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气体交换。
(2)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所以,肺泡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只需经过两层细胞。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④]端流到[⑤]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3)图示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表示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增大。
(4)图中气体b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要经过两层细胞,最终被运输到全身的组织细胞里。当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后, 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里。
【分析】图中:a二氧化碳,b氧气,c是吸气,d是呼吸。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共四个过程。
24.【答案】(1)巩膜;保护;瞳孔;虹膜
(2)晶状体
(3)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4)过长;过大;近视;凹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
【解析】【解答】(1)图中标号[①]巩膜俗称白眼球,该结构对眼球的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图中标号③的名称是瞳孔,瞳孔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瞳孔的大小是由②虹膜调节的。白天,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它的直径将缩小,这一过程是通过图中结构[②]虹膜来调节的。
(2)在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3)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象是落在⑦视网膜上,这个信息通过⑧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形成视觉。
(4)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分析】图中:①是巩膜,②是虹膜,③是瞳孔,④是角膜,⑤是晶状体,⑥是脉络膜,⑦是视网膜,⑧是视神经,⑨是玻璃体。
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