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考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第三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截至2021年8月23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100个火星日,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 000米。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8月30日发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金银纪念币一套。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中国行星探测标识(火星),图案中八大行星依次排开。根据对纪念币正面图案中天体进行的编号,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纪念币正面图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中心天体是地球
B.图中没有显示地月系
C.图中包含两级天体系统
D.火星探测器对天体b进行探测
2.目前尚未在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原因最可能是( )
A.拥有多样的地形 B.没有稳定的液态水
C.表面温度高 D.表面被赤铁矿覆盖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之后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下图为神州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中国空间站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A.石油 B.风能 C.太阳能 D.核能
4.神州十三号向地面传送信息时,易受 的干扰( )
A.地球运动 B.太阳辐射
C.太阳活动 D.月球引力
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的黑色斑点,其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太阳黑子数量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下图为第22~24个太阳活动周期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推测第25个太阳活动峰年的时间最接近( )
A.2025年 B.2035年 C.2045年 D.2055年
6.在太阳活动峰年( )
A.耀斑活动增强
B.地球两极难见极光
C.日地距离会缩短
D.空间通信更加畅通
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山西省阳泉市发现2.9亿年前的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这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关于瓣齿鲨生存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B.裸子植物繁荣
C.被子植物大发展 D.重要的成煤期
8.化石位于的地球圈层及其特征是( )
A.地壳 连续但不规则
B.岩石圈 物质状态以固态为主
C.软流层 岩浆的发源地
D.生物圈 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9.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
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柱”景观在大自然中常可见到,但形成原因和形成地区各有不同。根据下面三张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10.甲、乙、丙三种“柱”形成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浪侵蚀 风力侵蚀 喀斯特溶蚀
B.海浪侵蚀 风力侵蚀 喀斯特沉淀
C.海浪侵蚀 风力沉积 喀斯特溶蚀
D.海浪沉积 风力侵蚀 喀斯特沉淀
11.丙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贵州省 B.辽宁省 C.青海省 D.山西省
因河谷底部的河流下切,而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河流阶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图中的四级阶地,形成最早的是( )
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
13.下列因素有利于河流阶地形成的是( )
A.水中泥沙增多 B.气候变化使河流水量增加
C.海平面上升 D.构造运动使地面下降
2019年12月28日,星期六,晴,气温1℃。早上,我看到天空中一架飞机飞过,后面拖着几条长长的尾巴。经上网查询得知,这是飞机发动机排出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此混合气体能否出现凝结现象取决于周围环境空气自身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通常只有当周围环境温度在-64~-41℃之间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飞机尾迹会对地球热量平衡产生一定影响。结合枣庄(35°N,117°E)某同学的日记和他此时拍摄的飞机尾迹图(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飞机尾迹图
14.图中飞机飞行的高度大约为( )
A.3~5千米 B.8~10千米
C.13~15千米 D.18~20千米
15.图示飞机所在的地球大气层的特点是( )
A.存在若干电离层
B.平流运动显著
C.天气复杂多变
D.臭氧含量较高
2021年9月25日,浙江慈溪某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他在庐山上拍摄的晚霞照片。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6.该学生拍摄的庐山晚霞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17.上图中,与晚霞形成相关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从手机天气预报软件中截取的某市2021年部分日期的天气情况(图中气温数据分别为当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8.与21日相比,该市12月19日( )
A.白天太阳辐射弱 B.白天地面辐射弱
C.夜晚保温作用弱 D.夜晚削弱作用强
19.与图示期间天气变化吻合的是( )
A.日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B.昼夜温差不断缩小
C.空气污染持续加重 D.日照时数不断增加
雾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大量微小水滴的天气现象。2017年10月21日,一场大雾笼罩沈阳,使能见度低于10米,不少高速公路被迫关闭。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0.白天大雾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C.大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21.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风力微弱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空气湿度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很多蕴藏着地理原理。阅读下面场景,完成下面两题。
22.切大葱或洋葱时,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可缓解“泪流满面”,利用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的热力环流 B.大气的保温作用
C.大气的削弱作用 D.大气的反射作用
23.能反映场景二中切洋葱时附近环流的是( )
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4.此时,上海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5.甲、乙、丙、丁四处风速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0分。)
26.地理模式图是常用来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方法之一。下图为某地理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②为 (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 (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2分)
(2)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2分)
(3)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①②之间为 ,软流层位于曲线 (填数字序号)之间;曲线③代表的是 面,地震波传播至此界面时波速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7.用心实践是提升高中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某年周末北京四中师生前往北京房山上方山云水洞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这里地上有“似峰丛”地貌、地下有洞穴笋柱地貌,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下图是几位同学在上方山云水洞考察时拍摄的不同地貌景观。
“骆驼峰”地貌景观 “老汉看瓜”地貌景观
(1)“骆驼峰”地貌景观是上方山一景,由山峰自然形成,宛若一匹巨驼,四蹄没于苍林翠壑,双驼摩云,仿佛神物,观看驼峰每每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下列“桥”与“骆驼峰”景观同属喀斯特地貌的为(1分)( )
(2)“老汉看瓜”地貌景观是云水洞中一景。洞内遍布石钟乳、石笋、石幔、石柱等奇景120多处,千姿百态,引人入胜。“老汉看瓜”地貌景观类似于洞穴中的石笋地貌,请描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3)“骆驼峰”地貌景观、“老汉看瓜”地貌景观是学者们借助形态来命名的,除此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还有 _、 _______ 等。(2分)
材料二 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北京周边喀斯特溶洞非常多,除了上方山云水洞外,还有石花洞、银狐洞、京东大溶洞、仙栖洞等。其中,石花洞有8层溶洞,上下高差130多米,是北京地区层数最多的溶洞。为了更好地认识溶洞形成的过程,该同学查阅资料了解了石花洞与地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北京房山石花洞洞层与地区地层示意图
(4)形成石花洞的岩石为 ,石花洞形成于 纪,该地质时期被誉为 (单选)。(3分)
A.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被子植物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5)依据所学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推测石花洞8层溶洞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2分)
材料三 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区周口店,被誉为“北京人”之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周末某同学与家长一同参观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和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下图1为周口店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下图2为该同学在参观中拍摄的猿人洞介绍牌(部分)照片。
图1
图2
(6)该同学对猿人洞特别感兴趣,猿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为(1分)( )
A.风力堆积 B.海浪侵蚀
C.冰川堆积 D.流水溶蚀
(7)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周边该同学还可以探寻(1分)( )
A.海岸地貌 B.冰川地貌
C.河流地貌 D.风沙地貌
(8)依据地球演化历史推测,该同学在参观猿人洞和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过程中见到的大量生物雕塑和化石,最有可能是 (生物)雕塑和化石(1分)( )
A.蕨类植物 B.哺乳动物
C.三叶虫 D.蓝细菌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霾,又称“灰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埃、烟粒或盐粒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千米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
材料二 逆温是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对流层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其实,气温也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特殊的现象被称为逆温。
材料三 图1示意大气的组成成分(高度25千米以下),图2表示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图1
图2
(1)近年来,我国霾天气频繁出现,专家认为霾天气的频发主要与人类自身活动改变了大气的 (填成分名称)有关。该成分对降水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2分)
(2)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图2中的两种情形,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填“正常”或“逆温”)现象,理由是 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某城市发生霾天气的当日,昼夜温差会 (填“变大”或“变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9.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7分)
材料一 地理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观察现象,探究地理问题,揭示地理原理。图1为某自然地理原理模拟实验示意图,图2示意某时段山谷近地面等压面分布。
图1
图2
(1)图1中,烟的运动轨迹呈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其模拟的自然地理原理是 。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提出两项改进建议: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4分)
(2)山谷风是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转变的风。根据图1模拟的自然地理原理在图2中用箭头绘出完整的气流运动方向,并判断图2反映的是 ____(填“白天”或“夜晚”)的_______ (填“山风”或“谷风”)。(3分)
材料二 图3为我国东部某地某时刻等压面图,图4示意该地某日海陆气温变化。
图3
图4
(3)此时,图3近地面的风向为 ,图4中实线表示 (填“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变化。图3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图4中的
___(填时间段)。(3分)
(4)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小。若图3示意目前某季节等压面分布状况,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 (填“更大”或“更小”)。(1分)
材料三 研究发现,在炎热的夏季午后,海风有时会加剧当地雷暴天气(强对流雷雨)的发生。图5为江苏沿海地带海陆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5
(5)归纳江苏近海地带海陆风频率的区域差异。(4分)
(6)从海陆分布状况的角度,分析江苏近海地带海风强度大于陆风的原因。(2分)
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1.C 2.B 3.C 4.C 5.A 6.A 7.D
8.B 9.D 10.B 11.A 12.D 13.B 14.B
15.C 16.A 17.C 18.C 19.B 20.C 21.A
22.A 23.D 24.C 25.A
1.C 纪念币正面图案中八颗行星依次排开,因此表示的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A错;天体c不在八颗行星运行轨道上,而是围绕距太阳第三近的行星d运行,因此天体c为月球、行星d为地球,图中有显示地月系,B错;图中包含地月系和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C对;火星探测器对火星进行探测,按顺序推断天体e是火星,D错。
2.B 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越接近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越大,没有稳定的液态水是目前火星与地球差异最大的地方,因此是目前尚未在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最可能的原因,B对;拥有多样的地形和表面被赤铁矿覆盖不是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A、D错;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远,所以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C错。
3.C 中国空间站在太空中绕地球运行,结合图中太阳能板等信息可推测,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C正确。
4.C 太阳活动强烈时,其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地面与飞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C正确;地球运动、太阳辐射、月球引力等对无线电通信影响不大,A、B、D错。
5.A 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图中显示第24个太阳活动峰年约为2014年,所以推测第25个太阳活动峰年的时间最接近2025年。
6.A 太阳活动峰年,太阳活动剧烈,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A对;地球两极极光现象增多,B错;太阳活动对日地距离无影响,C错;太阳活动增多,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使空间通信信号质量下降甚至中断,D错。
7.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瓣齿鲨生存的地质年代是晚古生代时期,是重要的成煤期;“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是指早古生代;裸子植物繁荣在中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在新生代。故选D。
8.B 化石属于岩石,位于岩石圈,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故物质状态以固态为主。故选B。
9.D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②对;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④对。故选D。
10.B 由图可知,甲是海蚀柱,为海浪侵蚀形成;乙为风蚀柱,为风力侵蚀形成;丙是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柱,是喀斯特沉淀作用形成的,故B正确。
11.A 丙景观是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柱,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A正确。
12.D 据材料可知,阶地是因河谷底部的河流下切,而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貌。据此推断,河流所在位置为下切最深的位置,故最接近河流的阶地形成年代最晚,海拔越高处的阶地形成越早。据此推断,四级阶地形成最早,D正确。
13.B 结合材料可推知,影响阶地的因素主要是河流下切、地壳上升。水中泥沙增多、海平面上升、构造运动使地面下降都不利于河流下切侵蚀,A、C、D错误;河流水量增加,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有利于阶地形成,B正确。
14.B 根据材料可知,通常只有当周围环境温度在-64~-41℃之间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此时当地气温为1℃,按照一般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可计算出当地上空7~10.8千米的高度温度为-64~-41℃,结合选项,故选B。
15.C 由上题可知,飞机飞行的高度为8~10千米,枣庄的纬度为35°N,位于中纬度,中纬度的对流层厚度大约为12千米,故飞机飞行在对流层。对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故选C。
16.A 晚霞为日落时出现的彩云。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只有对流层中有大量水汽和尘埃,加上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而其他层内水汽和尘埃稀少,缺乏云形成的必要条件,不易形成大量云块,因此该学生拍摄的庐山晚霞出现在对流层。
17.C 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大气逆辐射。晚霞出现于日落时,此时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比正午时大。太阳光中的蓝色光在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早已被散射得所剩无几,余下的主要是红色和橙色的光,如果有较薄云层,云层也只能透过橙色、红色的可见光,从而形成晚霞。由此判断,晚霞的形成与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密切相关,与①②④关系不大。故选C。
18.C 19日天气晴朗,空中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A、B错误;19日天气晴朗,空中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C正确;夜晚没有阳光,可不考虑削弱作用,D错误。
19.B 由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市12月19日至21日,日平均气温先降低后升高,昼夜温差不断缩小,A错、B对;雨水可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沉降至地表,而该市20日、21日都有雨,因此空气污染应减轻,C错;天气由晴到雨,日照时数应减少,D错。
20.C 大雾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空气能见度降低,C对;注意题干强调的是“能见度降低”,而能见度与地面辐射关系不大,A错;大雾并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B错;大雾天气大气逆辐射较强,但与空气能见度降低关系不大,D错。故选C。
21.A 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水汽需要凝结才能形成小水滴。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夜间温度较低,降温幅度较大,水汽更易凝结,同时,风力微弱,有利于雾的持续,不至于被大风吹散,A正确。
22.A 蜡烛处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促使洋葱或大葱处的气流向蜡烛附近运动,从而缓解“泪流满面”,主要利用了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A正确。
23.D 蜡烛处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读选项图,排除A、C;蜡烛处空气垂直上升导致近地面产生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洋葱处相对于蜡烛处是高压,而近地面气压状况与上空相反,因此近地面空气由洋葱处流向蜡烛处,上空空气由蜡烛处流向洋葱处,排除B,D正确。
24.C 近地面风向主要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决定。读图可知,此时,上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与当地等压线垂直)大致由西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偏(上海位于北半球)斜交于等压线形成西北风,C正确。
25.A 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速越小,反之越大。图中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甲处等压线最密集,故风速最大的是甲。
26.答案 (1)木星(1分) 地球(1分)
(2)日冕(1分) 太阳黑子(1分)
(3)地壳(1分) ②③(1分) 古登堡(1分) 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1分)
解析 (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①②③④分别为土星、木星、火星、地球的公转轨道。
(2)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从里向外,依次为太阳内部、曲线③④之间的光球层、曲线②③之间的色球层、曲线①②之间的日冕层,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
(3)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①②之间为地壳;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即位于曲线②③之间。曲线②为莫霍面,曲线③为古登堡面;地震波传播至古登堡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27.答案 (1)C(1分)
(2)在溶洞内,含盐类物质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逸出,从水中析出的盐类物质在洞底发生沉淀。(4分)
(3)组成物质(1分) 形成原因(1分)
(4)石灰岩(1分) 奥陶(1分) A(1分)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分)
(6)D(1分)
(7)C(1分)
(8)B(1分)
解析 (1)读材料一可知,“骆驼峰”景观为喀斯特地貌,所给的“桥”中,黄土“桥”属于流水地貌,海蚀“桥”属于海岸地貌,溶蚀“桥”属于喀斯特地貌,风蚀“桥”属于风沙地貌。(2)“老汉看瓜”地貌景观类似于洞穴中的石笋地貌,是含盐类物质的水沉淀形成的,具体形成过程为含有可溶性盐类物质的水从溶洞顶部向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逸出,从水中析出的盐类物质在溶洞底部发生沉淀。(3)描述地貌景观可以从组成物质、形态、颜色、结构、地表状况、植被覆盖度、成因等多方面进行。(4)石花洞为溶洞,因此形成石花洞的岩石为石灰岩,从示意图图例中可知,石花洞所在地层为O(奥陶系),因此形成于奥陶纪,属早古生代,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5)喀斯特地貌区岩层裂隙多,地表水易下渗,流水在下渗过程中形成溶洞,由于地壳抬升,先形成的溶洞往高处移动,流水向下继续溶蚀和沉淀,多层溶洞是间歇性抬升的结果,因此最靠里、靠下的溶洞形成最晚。(6)从猿人洞介绍牌中可知,猿人洞是石灰岩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D正确。(7)等高线图中显示周口河流经北京人遗址公园附近,受河流的作用,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周边还可以探寻到流水地貌。(8)大约在新生代第四纪初,古猿的一支向人类进化,而新生代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因此参观猿人洞和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过程中能见到大量哺乳动物的雕塑和化石。
28.答案 (1)固体杂质(1分) 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1分)
(2)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分)
(3)逆温(1分) 逆温会导致近地面大气对流减弱(1分)
(4)变小(1分) 发生霾天气的当日,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夜晚保温作用增强(3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霾的概念,结合材料三图1大气的组成成分判断,近年来,我国霾天气频繁出现主要与人类自身活动改变了大气的固体杂质有关;固体杂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核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原因可以从大气主要直接吸收哪种辐射角度说明。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直接吸收很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再经对流等方式向上层大气输送热量,因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对流层大气上冷下热,形成显著空气对流运动,但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上热下冷,不利于空气对流,因此逆温现象出现会减弱空气对流运动,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扩散。
(4)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增强,即削弱作用增强,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变小。
29.答案 (1)顺时针(1分) 热力环流(1分)
提高热水温度(1分) 增加冰块数量(1分)(合理即可)
(2)画图如下:(1分)
夜晚(1分) 山风(1分)
(3)东南风(1分) 陆地(1分) 8—16时(1分)
(4)更小(1分)
(5)(沿海)南北高,中间低;(2分)东高西低(或由沿海向内陆降低)。(2分)
(6)海风主要经过海洋表面,摩擦力比陆地表面小。(或陆风主要经过陆地表面,摩擦力比海洋表面大。)(2分)
解析 (1)图1显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箱底部的两侧,插在玻璃箱冰块上方小洞内点燃的香,用其烟雾显示出玻璃箱内空气的运动状况。玻璃箱内冰块一侧空气遇冷下沉,可见烟雾从插香孔处下沉到底部冰块处,后向热水处散去,到达热水处附近烟雾又上升,在玻璃箱顶部向插香孔处散去,烟雾运动轨迹呈顺时针方向。该模拟实验反映出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原理。改进建议可以从增强箱内底部冷热差异方面提出,如提高热水温度、增加冰块数量等。
(2)图2显示山谷处等压面向下凹,山坡处等压面向上凸,说明在近地面山坡处气压高,山谷处气压低,反映此时山坡气温低,山谷气温高,应为夜晚,山坡降温快。由于近地面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因此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为山风。
(3)图3中近地面陆地等压面向下凹,海洋等压面向上凸,反映此时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即b处气压高于a处,则近地面风由b吹向a,根据图中显示的东(E)西(W)方向,再结合我国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故图3近地面风向为东南风。图4中实线在白天约8—16时气温高于虚线,且实线气温日变化大,虚线气温日变化小,所以实线表示陆地的气温变化。图3近地面为海风,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一时刻,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应图4中的8—16时。
(4)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小,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则图3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更小。
(5)读图可知,东侧沿海地区北部赣榆、南部吕四港海陆风频率大于中部射阳和大丰,相对位于西侧内陆的灌云、阜宁、东台、如皋、南通等地,海陆风频率小,因此江苏近海地带海陆风频率的区域差异归纳为(沿海)南北高,中间低;东高西低。
(6)海风来源于海洋,经过的海洋表面平坦空旷,阻挡物较少,空气流动受到的摩擦力小;陆风来源于陆地,经过的陆地表面地形多样,阻挡物多,空气受到的摩擦力大。因此,海风强度大于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