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1 22:5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震波与不连续面
  (2022广东普宁二中月考改编)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突然消失
B.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纵波传播速度逐渐变慢
C.地震发生时,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轮船上的人先感觉到左右摇晃,后感觉到上下颠簸
D.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摇晃
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022江西赣县三中强化训练)下图为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4.该地可能位于(  )
A.中国北方地区 B.中国西南地区
C.南极点 D.太平洋中部
题组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2022山东枣庄薛城期中)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岩石圈 B.②—软流层
C.③—地幔 D.④—内地核
6.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可能呈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2022重庆西南大学附中定时训练)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全球厚度均一
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
8.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022江西宜春九中月考)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题。
9.图示地球圈层结构(  )
A.①层为地壳,②层为地幔
B.软流层位于①层和②层之间
C.岩石圈包含③层的顶部和①层、②层的全部
D.地壳在海洋中缺失
  (2022湖北黄冈期中)下图为沿某一线段的地势及莫霍面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0.下列关于图中地壳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拔越高的地区,一般地壳厚度越大
B.海拔降低,地壳厚度肯定变小
C.喜马拉雅山地壳厚度最大
D.塔里木盆地地壳厚度最小
题组三 地球的外部圈层
  (2022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调研改编)截至2021年10月6日,“十一”黄金周期间,黄果树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2万余人。下图为“黄果树瀑布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花草树木 D.大气
13.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
D.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2022广东珠海二中期中改编)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其中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为外部圈层,圈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4.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是厚度最大的圈层
B.水圈是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最重要的圈层,由生物组成
D.各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15.地球上的水圈(  )
A.渗透到地球内部各圈层中
B.只有地表各水体间相互联系
C.储水量巨大,以冰川为主体
D.与大气圈、生物圈组成外部圈层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火山、地震与地球圈层
  (2022山东潍坊四中阶段性检测)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于2018年1月15日再次喷发,火山灰直冲天空2 500米高处。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地核
2.本次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影响到的地球圈层有(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22山东师大附中月考改编)2021年9月27日,在菲律宾沿海地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4.关于地震波,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不会受到地震波影响
B.对生物圈造成的破坏大
C.水圈生物会受到横波影响
D.在岩石圈始终匀速传播
题组二 地球圈层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2022天津武清杨村一中阶段性检测)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2山东潍坊青州中学月考)大屯火山群处于“太平洋火圈”上,是我国台湾最著名的火山区。大屯山火山口直径360米,深60米,雨季多积水成湖,享有“天池”之称。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8.大屯山火山天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  )
A.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A 3.A 4.D 5.D 6.C 7.D 8.A
9.C 10.A 11.C 12.C 13.B 14.A 15.D
1.D 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A、B错误。横波无法在液体中传播,因此地震发生时,附近海域轮船上的人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摇晃,D正确。
知识拓展
地震波分类 分类纵波(P)横波(S)振动与 传播方向 振动方向与 传播方向一致 振动方向与传播 方向垂直振幅与破坏力振幅小,破坏力小振幅大,破坏力大地面震动上下跳动(上下颠簸)水平晃动(左右摇晃)传播速度快慢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只能通过固体一般规律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在海洋中航行的人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A 横波传播速度慢,使人或物左右摇晃,其晃动力是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传播速度快,表现为上下跳动。地震发生以后,纵波先到,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在横波到达后才倒塌。故选A。
3.A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的深度为莫霍面。图中显示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下大约5千米处突然变大,说明此深度处存在莫霍面。故选A。
4.D 据上题分析,莫霍面位于地下大约5千米处,说明该处地壳厚度大约为5千米,地壳较薄。根据所学,大洋地壳平均厚5~10千米,据此判断为海洋地壳,可能位于太平洋中部。故选D。
5.D 根据所学,结合图示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地核,④为内地核。故选D。
6.C 读图可知,①为地壳,纵波传播速度大,A错误;②为地幔,在其上部存在软流层,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B错误;③为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C正确;④为内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D错误。
7.D 据所学可知,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全球厚度不均一,A、B、C错误。故选D。
8.A 据材料可知,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结合所学,可判断出干热岩位于地壳。
9.C 由莫霍面位置可知,①层、②层均为地壳,地壳在海洋中也存在,A、D错误;软流层位于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中,B错误;岩石圈包括①层、②层的全部(地壳)和③层(上地幔)的顶部,C正确。
思维导引
规律总结
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所以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一般只有硅镁层,缺失硅铝层,所以海洋地壳较薄。
10.A 由图可知,海拔越高的地区,一般地壳厚度越大,A正确;自喜马拉雅山到西藏,海拔虽然降低,但地壳厚度却增加,B错误;西藏附近地壳厚度最大,C错误;印度地壳厚度最小,D错误。
11.C 景观图中包含的自然地理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是地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共有4个圈层。
12.C 据所学知识,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范畴,故选C。
13.B 广义的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与岩石圈有联系。
14.A 大气圈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上界在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是厚度最大的圈层,A正确;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B错误;广义的生物圈包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C错误;各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能量有的来自太阳辐射能,有的来自地球内部,D错误。
15.D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渗透到地球外部圈层和地壳中,A错误;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B错误;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构成主体,C错误;水圈与大气圈、生物圈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D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D 3.B 4.B 5.C 6.B 7.B 8.B
1.C 据所学知识,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2.D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先飘浮在地球圈层中的大气圈,之后沉降到地表,进入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D正确。
3.B 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莫霍面至地下1 000千米的范围为上地幔,因此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幔。
4.B 纵波可在气体中传播,大气圈会受到地震波影响,A错误;地震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表明地震波对生物圈造成的破坏很大,B正确;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水圈生物不会受到横波影响,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地震波在地壳匀速传播,到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D错误。
5.C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向③供水,说明①是水圈;①向②渗透,说明②是岩石圈;③向④供氧,说明③是生物圈;④向②降水,说明④是大气圈。故选C。
6.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为脱离花枝的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这说明土壤(岩石圈)为生物(生物圈)提供养分,反映了岩石圈(②)与生物圈(③)的圈层关系,B正确。
7.B ①圈层属于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A错误;②为地壳,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B正确;③为软流层,横波可以穿过,C错误;④为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物质状态并非固体,D错误。
8.B 大屯山火山天池景观的形成过程是:地幔中岩浆物质到达地表,形成火山锥体,成为地壳的组成部分;大气降水落入凹陷火山口,积水形成天池。这一形成过程涉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说明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也反映出圈层之间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而是互相联系的,B正确、C错误;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A错误;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有的来自地球内部,有的来自太阳辐射,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