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1 23: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021天津六校期末)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做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图(下图)。据此回答下题。
1.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
C.野外实地考察 D.上网查询
  (2021天津一中期末)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据此完成下题。
2.野外实习的方式包括(  )
A.路线观察和调查访问
B.路线调查和代表点观测
C.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观察和问卷调查
题组二 野外实习的方法
  (2022山东合格考模拟)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进行观察。下图为延安宝塔山及其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观察图示区域地貌时,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
A.桥梁 B.延安宝塔 C.右侧楼房 D.河堤
4.在最佳观察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 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2021天津和平期末)野外实习时,方向的识别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利用罗盘仪定方向、利用太阳定方向等。据此完成下题。
5.下面四幅图为四位同学在野外实习中用手表和太阳判断方向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题组三 野外实习数据的收集记录手段
6.(2021北京西城期末)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开展了土壤的野外实习,从实践中加深了对土壤的认识。学生在坡地挖掘土壤剖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选择了远离道路的坡地挖掘,原因是这里(  )
①土壤肥沃
②地形适宜,工程量较小
③人为干扰较小
④植被类型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完成土壤剖面观察后,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其目的是(  )
A.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B.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
C.增加原土壤的肥力
D.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
  此次考察,学生对土壤的淋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材料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土壤剖面示意图。
(3)图中甲、乙、丙三个土壤剖面中,对应干旱气候的是   ;从土壤有机质积累条件考虑,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   土壤最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题组四 野外实习报告的撰写
7.(2022北京合格考模拟)阅读考察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野外考察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1)考察记录单中①处最可能记录的是(双选)(  )
A.奇峰林立 B.冰川广布
C.地势平坦 D.地表崎岖
(2)除考察记录单中所列项目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还有   、   等。
(3)根据地貌形成条件判断,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双选)(  )
A.植被 B.土壤 C.岩石 D.水文
(4)阅读考察报告,概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
(5)对“拓展学习”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
能力提升练
题组 野外实地观察
  (2022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期末)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到我国南方某区域考察,图a示意学习小组绘制的该区域等高线分布,图b为学习小组考察途中拍摄的某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a
图b
1.图b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2.学习小组拍摄的照片可能位于图a中的(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22福建长汀一中期末改编)晚上在野外迷路,可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读图,回答下题。
3.以观察者为起点,其面前小路的延伸方向是(  )
A.由南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
B.由西北—东南走向转为东北—西南走向
C.由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
D.由东北—西南走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
  (2021江西分宜中学段考)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计划利用暑期进行野外实习。下图为四个小组规划的四条线路。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4.四条观察线路中,经过干湿地区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①观察线路的终点,能观察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针阔叶混交林
D.荒漠植被
6.④观察线路中,发现了大量的马尾松、茶树等植物,该类植物分布区(  )
A.降水稀少
B.光照强烈
C.阴冷潮湿
D.土壤呈酸性
  (2021湖北十堰期末)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组织了地貌野外实习,下图为观察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为从全局进行地貌观察,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选择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返校后同学们撰写了野外实习报告,下列报告中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该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②乙地附近坡度较丙地附近大
③河流干流大体自西向东流 ④戊地附近存在瀑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2022福建厦门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学小组前往山东济南的馒头山开展地貌与植被考察。该地区地貌景观独特,植被类型多样,有落叶阔叶林、低矮灌木、针叶林等。研学小组通过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a),确定了合适的观察点位与角度,并绘制了馒头山景观素描(图b)。
图a 图b
(1)有人认为,秋季是考察馒头山的适宜季节,能够观察到多样的自然景象。解释馒头山秋季景象多样的现象。
(2)描述馒头山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
(3)从甲、乙、丙三处中,判断图b所示景观素描对应的观察点位,并列举可作识别依据的景观特征。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2.B 3.B 4.C 5.B
1.C 废弃绿洲的位置一般只能靠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获取,但是现代绿洲的位置可以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获取。问卷调查和上网查询获得的数据不一定准确。故选C。
2.B 调查访问、问卷调查及野外实习同是自然地理调查的方法。野外实习的最基本方式是进行调查区路线调查和代表点观测,B正确。
3.B 由所学知识可知,观察点尽量选取能观察到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现象,或能反映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地点。题干要求为观察图示区域地貌,因此最佳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且四周没有遮挡物的地方。读图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便于观察,B正确;桥梁、右侧楼房、河堤地势较低,不利于地貌的观察,A、C、D错误。
4.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因此从最佳观察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的地貌以黄土地貌为主,C正确;由图可知,图中山地旁边虽有河流流经,但河流地貌并不是该区域主要的地貌类型,A错误;该处风沙危害较小,风沙地貌并不是该区域主要的地貌类型,B错误;该处纬度较低,海拔也不是很高,冰川作用微弱,冰川地貌不是该区域主要的地貌类型,D错误。
5.B 将手表表面放平,使时针正对太阳,则时针与表面数字“12”之间的夹角(小于180°的夹角)的平分线所指方向就是南方。故选B。
6.答案 (1)C (2)A (3)乙 甲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挖掘处为坡地,地形适宜,在此处挖掘工程量较小,②正确;远离道路的地区,受人为干扰较小,更有利于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剖面,③正确;同学们挖掘土壤主要是为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是否肥沃、植被类型是否多关系不大,且并无信息表明该地土壤肥沃和植被类型多,①④错。故选C。
(2)将土壤分层回填,尽量恢复土壤原本形态,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但这样做无法增加原土壤的肥力,A对、C错;与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和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关系不大,B、D错。
(3)干旱气候背景下,降水少,土壤淋溶层很薄,淀积层接近地表,对应图乙;甲土壤剖面淋溶层最厚,说明降水较多,为湿润地区的土壤,这类土壤在气候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最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7.答案 (1)AD
(2)规模  分布(地表植被等)
(3)CD
(4)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
(5)分类并说出理由,合理即可。例如:分三类,峰林为一类,属于喀斯特地貌;洪积扇为一类,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沙丘为一类,属于风成地貌。
解析 (1)由考察报告可知,①处为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点,地表崎岖、奇峰林立符合题意,A、D正确,C错误;从图中未见冰川发育,而且房山纬度、山体海拔较低,因此现阶段无冰川发育,B错误。
(2)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主要包括形态、物质组成、色彩、规模、分布、地表植被等。
(3)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沉淀作用形成的,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C、D正确。
(4)考察报告主要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代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中的景观特点、形成条件等,因此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
(5)分类与理由对应,合理即可。如可根据所受的外力(风力、流水、海浪等),结合景观图中地貌,分为三类:峰林为一类,属于喀斯特地貌;洪积扇为一类,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沙丘为一类,属于风成地貌。也可根据所受的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等),结合景观图中地貌,分为两类:峰林、风蚀蘑菇为一类,属于侵蚀地貌;洪积扇、沙丘为一类,属于沉积地貌。
能力提升练
1.C 2.C 3.B 4.B 5.C 6.D 7.A 8.B
1.C 该区域是我国南方某区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较大,且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较强。结合图b可知,图中地貌为典型的V形河谷,主要受流水下蚀作用形成,C正确;V形河谷的形成与风力作用和流水堆积作用关系不大,A、B、D错误。
2.C 图b所示地貌为河谷地貌,有河流流经。河流位于山谷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由高处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图a中的③④处为山谷,①②处为山脊,故选C。
规律总结
  河流位于山谷中,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同时,河流的流速与等高线疏密程度有关,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地势起伏越大,河流流速越快。
3.B 北极星所在方向为正北方向,由此可判断出图中的东、西、南、北方向,进而可进一步判断以观察者为起点,其面前小路的延伸方向是由西北—东南走向转为东北—西南走向。
4.B 读图可知,①观察线路经过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②观察线路经过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③观察线路经过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④观察线路只经过了湿润地区,故经过干湿地区最多的观察线路是②。
5.C ①观察线路的终点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其自然植被应为森林,在该地能观察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不能观察到草原和荒漠;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故选C。
6.D  ④观察线路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降水较多,热量丰富,光照条件一般。马尾松、茶树等植物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因此该类植物分布区土壤呈酸性。
7.A 从全局进行地貌观察适宜选择视野开阔、能观察到图示大部分地区的地点。甲地接近山顶,在四地中海拔最高,能观察到图示大部分地区,故选A。
8.B 图示地区大部分海拔为200~500米,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①错;丙地附近等高线较乙地附近密集,丙地附近坡度更大,②错;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干流大体自西向东流,③对;戊地有陡崖,又有河流流经,会形成瀑布,④对。故选B。
9.答案 (1)地处温带,秋季植被季相变化开始显现,落叶阔叶林出现落叶、变色等现象,与针叶林、低矮灌木构成了多样的植被景观;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
(2)山体高度较低;山顶较平坦,由山顶向山麓整体先陡后缓。
(3)丙处。依据:正前方远处是馒头山,近处平缓开阔;左右两侧各有一处小山丘,且左侧山丘海拔较右侧高。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考察内容主要是地貌和植被,因此馒头山秋季自然景象多样的现象,可以从植被和地貌角度加以说明。馒头山位于山东济南,地处温带地区,该地区植被类型多样,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秋季开始出现变色、落叶等现象,与针叶林、低矮灌木构成了多样的植被景观;图a等高线地形图显示有河流流经,因温带季风气候区秋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出露,与馒头山构成多样的地貌景观。
(2)馒头山地貌景观的特征主要从山体的高度、坡度、形态等角度描述。图a显示馒头山海拔小于380米,高度较低;等高线从山顶向山麓先密集后稀疏,说明从山顶到山麓地势先陡后缓;图b显示馒头山山顶大致为平顶。
(3)图b显示馒头山位于观察者稍远正前方,近处地势平坦开阔,左右两侧为稍低的小山丘,且左侧小山丘海拔高于右侧小山丘,应对应图a中丙处观察点位;从图a甲处观察到的小山丘位于右侧,左侧没有小山丘;从图a乙处可观察到馒头山前方稍偏右处有一小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