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同学们,月亮是诗文的宠儿,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月亮的影子,俯拾皆是。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情景导入
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李益(748—约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至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1、作者介绍
有关资料
李益与霍小玉的故事
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记载了李益负心薄幸,辜负妓女霍小玉的故事。是唐朝传奇的名篇。蒋防是唐宪宗时期的人,当时李益还活在世上,造谣的可能性不大。霍小玉原是霍王府上的婢女的女儿,十五岁时,霍王死了,霍小玉和她母亲都被赶出王府,沦为娼妓。十六岁时遇到李益。当时李益二十岁出头。应该是在大历六年(771)参加制科考试之前。
霍小玉明白自己的地位无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于是她和李益约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爱八年,之后任由李益选取名门闺秀为妻,自己出家为尼。但是,李益自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之后,立即与高门卢氏女子成婚,并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见。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
李益因为这等负心行径受到当时舆论的普遍谴责,自己的内心也留下了阴影。
壹
创品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xiánɡ受降城,烽火台名。唐代在东西中三个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烽火台名,西受降城附近
一作“城上”
一作“城下”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的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笛子
出征的军人
全,都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幽怨的笛声触动了征人的思乡愁绪。
唱读,赏音乐之美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贰
诗歌分析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大漠月夜图)
赏析诗歌
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渲染“征人”愁苦凄凉的思乡情愫。
比喻。
2、“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
3、“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意。
4 、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当堂检测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芦笛声唤醒征人思乡情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B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春夜闻笛》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寒山”,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回大地。
B
【解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所以B选项是不正确的。
2.这两首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不同。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春夜闻笛》表达的是诗人作为“迁客”不能归乡的忧愁之情。
课堂总结
1、板书设计
前两句:(写景)月下景色,凄凉
后两句:(抒情)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2、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3、写作特色
语言优美,寓情于景,蕴藉含蓄,全诗把景色、声音和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主题
这是一首描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