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13:56: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导入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学习目标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作者
《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qiāng
字音、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出时令秋天
译文: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月影:诗人夜晚乘船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如此妙景
“入”和“流”两个字的妙处:不仅写出了月映秋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疏通文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发
指同在峨眉的友人
顺流而下
译文: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了(峨眉山上的月亮或友人)了,多么想念你啊!
乍离故土,对故乡故人的恋恋不舍
无限眷恋
1.这首诗借哪两个景色来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自己的眷恋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得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文本研读
2.诗歌连用哪些地名,有何作用?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年轻时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副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被尊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 “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作者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或大地主的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写作背景
/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
/
/

/
字音、节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经常。
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诗意: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赏析:前两句“怀昔”。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相识相聚之事,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勾起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文本研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指李龟年。
诗意: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的时候,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 相逢。
赏析:后两句“抚今”。写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与好友李龟年重逢,蕴含着对彼此现状的感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两人在漂泊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为一幅沧桑时代的典型图画。“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
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以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重逢,表现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慨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
主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岑参(715-770),江陵人,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作者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写作背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
/
/
/
/
/
qiǎnɡ
bànɡ
字音、节奏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赏析: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意:我在远方怜爱故园长安中的菊花,(它们)应该靠近战场开放了。
赏析: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表明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幅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故园菊”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怜爱,怜惜。
靠近。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主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本诗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建中二年(781)左右,李益随朔方节度使崔宁“巡行朔野”,本诗即作于此时。
作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
/
/
/
/
朗读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赏析: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回乐烽前大漠如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也渲染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诗意: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都在眺望故乡。
赏析: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
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全。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主旨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