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两首 课件和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南朝诗两首 课件和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9 21:13:04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19、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谢灵运1、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他从小生活奢豪,养尊处优。后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自谓才能宜参机要”。而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与王、谢等门阀贵族存在着矛盾。后来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获罪被杀。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他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山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2、解题: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3、领会文体背景: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4、字词理解:薄:迫近。 云:指高飞的鸿鸟。
栖川:指深渊中的潜虬。
渊沉:潜沉在深渊。
穷海;指永嘉郡,地处海边。
空林:秋冬树木落叶而空荡荡。
池塘:是两个词,“池”,园池。“塘”,堤岸。思考1.诗歌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2.各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第一部分:前八句,主要写对官场失意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第二部分:自“衾枕”以下八句,写登楼所见的满目春色。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先写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问题请找出诗歌中关于写景的句子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以“潜虬”和“飞鸿”起兴,形象鲜明的托物起兴并不是单纯的开头,而是象征着隐遁与出仕这两种人生道路和价值观2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4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3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5、鉴赏佳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历来为后人所赞赏,作者自己也曾激赏。6 作者在这样的景物 里,融入了他什么样的感情?从哪里看出来?7 随堂练习1、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是( )
A、屈原 B、曹操
C、谢灵运 D、陶渊明2、下列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诗句中,不对偶的一联是
A、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D、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默写出下句
池塘生春草, 。
索居易永久, 。
进德智所拙, 。 6、找出文中描写季节变化的诗句,体 会对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些句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于自然景物之中。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眺1、作者简介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与谢灵运同族,
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他曾任职宣城太守,因
此被人称为“谢宣城”。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
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
十六岁。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写
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
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有《谢宣城集》。
2、文题背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
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
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晚,傍晚时分
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3、基本解读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以王粲、潘岳比自己,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中间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 4、精华鉴赏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
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
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
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选词
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5、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诗篇中抒发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他即将离京前往外地,不知何时回京,因此登山回望京城,抒发怀乡
之思。
相同之处是:两诗都以乐景衬写愁情。不同之处是:“大谢”以写景来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小谢”则是以写景来抒发其眷恋京城之情。
6、两首诗在抒情写景上的不同:讨论:
人们有时会被自然景物感动,你什么时侯被
自然景物感动过?感动你的自然景物是什么?有
何特征?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拓展延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整体感知:本诗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建康时晚登三山所见京邑的壮丽和大自然 的美景,抒发了眷恋京城的情感。全诗层次分明,写景如画,感情真挚,开头四句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艳,洗练流丽,最后三句写离开京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所以淹留不忍离开,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虽佳妙,自己却已无心欣赏。局部突破 1.“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此处用典,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此处使用了借指的手法,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京邑,用古人的望京师借指自己对京师的依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佳句欣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提示:李白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赞赏。这句诗以“绮”喻晚霞,以“练”喻澄江,想象奇特,比喻贴切,描写了黄昏时分天际、江上之景色,使人在一片绚丽灿烂的色泽中感受到无限的舒缓和宁静,创造出一个鲜艳而和谐的艺术境界。同时以景衬情,衬托出恋乡的深情,离乡的惆怅。 3.解读“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有鬒不变 ”
提示:作者直抒胸臆。“我”此去将在外久久地淹留,是多么怀念那不能参加的亲友的欢宴,直言不讳的道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同时用泪下如霰、鬓发变白的夸张描写,突出抒发了离开京邑的伤感。对比:这两首诗在抒情写景上有什么异同?提示: 《登池上楼》融情于景,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完全融到对初春万物复苏的美景之中。如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很好的力证。而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则是以美景写哀情,他眼中的景色越是美好,那么,他心中的眷恋就会越是炽热,他也就越是悲伤。《南朝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栖川怍渊沉( ) (2)卧疴对空林( )
(3)祁祁伤豳歌( ) (4)白日丽飞甍( )
(5)泪下如流霰( ) (6)谁能鬒不变(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薄霄愧云浮 ; (2) 卧疴对空林 ;
(3) 初景革绪风 ; (4) 索居易永久 ;
(5) 喧鸟覆春洲 ; (6) 佳期怅何许 ;
3.翻译或者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2)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3)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4.《登池上楼》一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略作分析。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10题。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悠远的鸣声)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为了禄位而死去)
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D.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保持节操)
6.请选出与“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中“薄”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7.请选出对《登池上楼》一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A.诗首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这里,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使这几句诗的比喻之意十分显明——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我欲为官仕途不顺,我欲隐居又乏此高致。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种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美好的春光,使作者的烦恼一扫而光,心境变得愉悦,决定做一个自得其乐的隐者,与自然合而为一。
D.这首诗,或比喻,或直陈,写景仗着生动,写情真挚坦诚。
8.诗的开头两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该怎样鉴赏这两句?
9.如何赏析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
10.《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注]。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邢、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宋初设“京朝官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也有兼管一县兵事的。因本非县令而管县,故称知某县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 除:任命,授职。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找,觅。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去。
D.恶吏苛刻 恶:讨厌,不喜欢。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以故河塞不通
B.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C.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欲将夺之,必固与之
D.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第归,杀而鬻之
13.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包拯立朝刚毅、谋国为民的一组是( )
①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③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⑤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⑥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侍亲至孝,为了父母,两度辞官不就;父母去世,包拯在墓旁草庐中办完丧事仍不忍离开,乡中父老多次劝慰他。
B.包拯在端州当知府时,让制砚者只制出够上贡的砚台数,自己清廉自守,一年到头也不带走一方砚台。
C.包拯不仅铁面办案,而且富于智慧机巧。当一权贵因建花园亭台侵占了惠民河后,包拯当时隐忍不说,逢京城涨大水时,才趁机拆除了那些建筑。
D.包拯不仅自身刚正清廉,而且对后人也有严格要求。他订下规矩:后代子孙作官的人中凡是有贪赃者,活着不能回家,死后不能葬入祖坟。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三、表达交流
16.古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往往寄情山水,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大自然中。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解析与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思路解析:这里的字有些是要比较详细地掌握的,如“怍”“霰”“疴”等,而有些是只要简单掌握就可以了,如“豳”、“霰”、“鬒”等。
答案:依次为zuò、kē、bīn、méng、xiàn、zhěn。
2.思路解析:这里考查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1)愧对。(2)病。(3)消除。 (4)孤独。(5)覆盖。(6)悲伤。
3.思路解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进德”。第(2)句的关键词为“革”、“改”。第(3)句的关键词为“怅”。
答案:(1)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2)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3)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4.思路解析:谢灵运的诗有一种结构,就是“叙事——写景——议论”,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给诗歌分段。
答案:此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应是前八句,是叙事,当然包含对自己的处境和心境的叙述;第二层是中间八句,是写景;第三层是后面六句,是议论,诗人联想到《诗经?七月》和《楚辞?招隐士》,从中拈出一个“归”字,表示自己的归隐之志。
二、阅读理解
5.思路解析:B项,应为追求禄位。
答案:B
6.思路解析:A厚度小。B丛薄,草木杂生的地方。C厚度小,与“厚”相反。D迫近,逼近。
答案:D
7.思路解析:优美的春光更加构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
答案:C
8.思路解析:手法是起兴,鉴赏应该从效果作用方面入笔。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兴的手法。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9.思路解析:这两句写出了初春的特点。
答案:“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
10.思路解析:要读完全诗才可以回答,由诗的前两句“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即可以看出来。
答案: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11.思路解析:寻:随即,不久。
答案:B
12.思路解析:B前“为”是介词,“因为”;后“为”是动词,“成为”。C前“与”是介词,“跟、和”;后“与”是动词“给、给予”。D前“之”是助词,无意义;后“之”是代词,“他们”。
答案:A
13.思路解析:①说明包拯善于推断,料事如神。⑤说明包拯待人厚道,能宽恕别人。
答案:C
14.思路解析:原文没有包拯隐忍的内容。
答案:C
15.思路解析:第(1)句考查“缘”、“遗”等词。第(2)句考查“病”、“经度”等词语。
答案:(1)端州生产砚台,前任地方官借口上贡,一律(全都)索要几十倍的数量用来送给权贵。(2)解州盐务管理的法规全都使百姓疲弊(困苦),包拯前去治理它,奏请皇上允许各方面都让商贩畅通。
三、表达交流
16.答案:这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人有之,如李白、陶渊明。今人也有。在不得志的时候该怎样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