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火把节》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了解彝族音乐;
认识阮(ruǎn)并能听出阮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阮,能够听辨出阮的音色。
2. 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有没有参加过的同学呢?请两位同学分享。
学生回答:傣族——泼水节;回族——开斋节;白族、彝族——火把节。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彝族的节日——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分享,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
1. 介绍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 初听乐曲
思考:这首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师:这里面有一种新的乐器——阮。阮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这首《火把节》是用中阮演奏的。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3. 再听乐曲
思考:这首乐曲一共有几个主题?分别表现了什么场景?
(1)听第一乐段
思考:这一乐段表现出怎样的情景?
(2)第二乐段
思考: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哪些音乐要素听出来的?
学生可能回答:速度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演奏的方法不同等。
4. 练唱歌曲
5. 填词创作,小组展示。
分小组为这首乐曲填词,并能够配合演唱,评选出最能打动观众的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对节日的介绍和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火把节的气氛,并通过填词创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三、小结
火把节欢快的气氛在感染着我们,《火把节》这首乐曲也在感染着我们,希望同学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简单总结,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一、简介
阮,阮咸的简称,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说法。
近代中国的发展的中乐团中,阮咸类乐器有中阮、大阮。作为弹拨乐器中的中音声部。
1949年以后,阮咸类乐器经过改良,发展成阮族乐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乐团被用于替代柳琴作为高音弹拨乐器,中阮和大阮为各民乐团常用中低音弹拨乐器。
阮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二、种类
阮的品种有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和低音阮,包括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个声部,形成一族系列乐器。
小阮,有效弦长(山口至缚弦)41、音箱直径29.5厘米;中阮,有效弦长51、音箱直径35.5厘米;大阮,有效弦长69、音箱直径50厘米;低阮,有效弦长104、音箱直径78厘米。大、中、小阮以五度关系定弦。小阮为g、d1、a1、e2;中阮为G、d、a、e1;大阮为C、G、d、a1,低阮四度定弦为E1、A1、D、G、。常用音域为:小阮g—e3,中阮G—e2,大阮C—a1,低阮E1—a。
三、结构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琴品、琴码、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琴品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
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和琴身框板,还可使用椴木或杨木。面背板都使用桐木。指板用红木。弦轴可用红木、黄杨或黄檀等。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接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匀净、木纹清透。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相似,在乐队中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阮效果,流畅的琶音最适宜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中阮和大阮,既适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用来组成双音或三音和弦等各种音型,以加强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它常给二胡、板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伴奏。在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中,也常用到中阮和大阮。
低阮是低音乐器,发音深沉而低厚,犹如西洋乐器低音提琴,在民族乐队中,低阮只用于演奏和声的节奏或是经过简化的曲调。有些乐队还将它作为低音拉弦乐器使用。
1977年以后,改革制成的阮品种有:双层共鸣箱中阮,电扩音中阮,面、背板有拱度的大阮,无品阮,六弦阮。简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二、由来传说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三、民俗文化
由于长期的历时性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变(空间维度上的),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四、庆祝活动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共13张PPT)
火把节
初中音乐
八年级上册
导入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
开斋节
导入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新课
初听歌曲《采花》
思考:
(1)这首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2)音色有什么特点?
新课
阮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这首《火把节》是用中阮演奏的。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新课
再听歌曲《采花》
思考:
(1)这首乐曲一共有几个主题?
(2)分别表现了什么场景?
新课
新课
(1)听第一乐段
思考:这一乐段表现出怎样的情景?
新课
(1)听第二乐段
思考: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
新课
练唱歌曲
新课
填词创作,小组展示。
小结
火把节欢快的气氛在感染着我们,《火把节》这首乐曲也在感染着我们,希望同学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