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体会文章深邃的思想。
2.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揣摩其深层意蕴。
3.理解作者的时代使命和个人抱负。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发表演说的场合
文章的体裁
题目解说
《人民报》是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常为该报撰稿,同时还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以帮助。该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它撰写的文章外,还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转载他们的重要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琼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接近,曾经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停止为《人民报》撰稿并使他们和琼斯的关系一度破裂。1858年6月该报转到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手中。
1856年4月14日,在《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上,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发表了这篇演说。
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演说,又叫演讲,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文学常识
为提升演讲效果,准备演讲稿时要注意:
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要充分考虑听众的特点、需求等,以此来确定演讲的主题、内容和语言风格。
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可以从问候或感谢语开始;可以由演讲的缘起、现场的氛围等引入;可以开门见山;还可以提出问题。
明确表达观点,把思路展现出来。用提示性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语句来提示自己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可以重申观点,加深印象;也可以提出号召,鼓舞人心;还可以幽默调侃,逗大家一笑。
着力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总体来说应该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卒于伦敦。
1842年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成为该报编辑。
1843年10月,在巴黎与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
1844年,改造《前进报》,使其成为革命报纸。
1847年,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撰稿。
1848年,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
1849年,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
1852~1856年,为英国宪章派周报《人民报》撰稿。
1852~1861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
作者简介
没有人具有比他更高的明确表述自己思想的才能。
中心问题提出时他力求简短,然后用较长的解释来说明它,竭力避免使用工人们不懂的话。
——威廉·李卜克内西《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第一段: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一段:资料链接
1848年革命
指1848至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一段: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微不足道:是说“1848年革命”非常藐小,作用微弱,不值得一提。
干硬外壳:比喻,指欧洲社会制度是专制的、僵化的。
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比喻,指“1848年革命”反抗封建专制制度取得了一点成绩,打开了一点缺口。
“1848年革命”有许多国家参与,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对欧洲的影响很大。但可能基于对其成果的判断,也可能基于演讲效果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其“微不足道”,开篇的这句话应该足够吸引听众了。
第一段:
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但是:正在听众思索“微不足道”时,作者话锋一转,立刻再次引起听众的高度警觉。
似乎:写出欧洲社会制度的外强中干。
无底深渊、汪洋大海:透过1848年革命,我们可以感受到欧洲大陆蕴藏着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无底深渊”“汪洋大海”写出革命潜藏的能量之大、影响的范围之广。
第一段:
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吵吵嚷嚷、模模糊糊:
第一段:资料链接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
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节选自《共产党宣言》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一段:
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吵吵嚷嚷、模模糊糊:这两个词,一方面指出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之间有争论,另一方面指同一阶级(无产阶级)内部也有争论。用“吵吵嚷嚷”“模模糊糊”这两个词语,准确的写出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各种思想流派的争论,以及在争论中思想不断由模糊变得清晰的过程。
第一段: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小结:
尽管由资产阶级主导、无产阶级参与的1848年革命以失败告终,但马克思敏锐地发现,无产阶级有能力肩负起革命的重任,也应该肩负起革命的重任。
语言表达上,马克思用“微不足道”“但是”等词语提起听众的注意力,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阐释道理。马克思在演讲的开头这样表达,更切合庆祝的氛围,更能鼓舞士气。
第二段:
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二段:
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的确”一词紧承第一段“无产阶级革命”在“吵吵嚷嚷、模模糊糊”中发生。不是“新东西”,说明是社会本来就有的“旧东西”。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承接第一段,肯定“社会革命”早就发生过,比如在1848年之前,英国、法国就发生过无产阶级革命;另外一层意思是无产阶级革命不是1848年发明的,是由工业革命引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下面的内容。
第二段:
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是工业革命的典型代表。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是1848年革命的参与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工业革命比革命家(社会革命)更危险。
第二段:
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这两句话用类比的方式,指出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没有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强大力量。指出新的革命必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第二段:
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小结:
演讲到这里,听众应该可以认识到工业和科学的革命将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影响要远远大于社会革命,这种影响将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指出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为下文做下铺垫,将演讲引向深入。
1.以下两个句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
(1)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2)1848年的革命是件小事,大家蕴藏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破坏欧洲社会体制。
2.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接下来却宕开一笔,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拓展探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体会文章深邃的思想。
2.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揣摩其深层意蕴。
3.理解作者的时代使命和个人抱负。
第三段: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三段:资料链接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节选自《共产党宣言》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三段: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无产阶级革命
将轰轰烈烈地展开
无产阶级革命
由工业革命引发
正笼罩欧洲
工业革命
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恶化
第三段: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小结:
“这里有一件……事实”兼有过渡和强调的作用。
上一段谈到工业革命,这一段将其过渡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社会表现出“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特征。
在这里既是强调“一方面……另一方面”所阐述的当前社会呈现出的主要矛盾,也是强调前两段中“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这一信息。
第四段第一层: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四段第一层: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的对抗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
显而易见、不可避免和毋庸争辩
减少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
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带来财富
引发贫困
胜利
败坏道德
愈益控制自然
愈益成为奴隶
闪耀纯洁光辉
以愚昧无知的黑暗为背景
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
让人的生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第四段第一层: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本层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举例分析了“我们这个时代”存在“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对抗”。
这一层次又与第三段紧密衔接,是对第三段提出的当前社会呈现出的主要矛盾的具体阐释,并总结为“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矛盾。“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写出这一矛盾的必然性。
第四段第二层:
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四段第二层: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
英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不会落后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本层次首先介绍了一些党派面对生产力与社会关系对抗时惊慌失措的表现,接着指出无产阶级在面对同样问题时革命的姿态,在此基础上,引出英国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的事实。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形象说明问题,既风趣幽默,又拉近了与英国听众的距离。
第四段第三层: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第三层,马克思用“菲默法庭”来比喻,19世纪欧洲正在经历一次考验,工业进步必然引起社会革命。“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表明,现在欧洲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这场革命,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形象地写出历史最终会对正确和错误做出选择判断,对统治阶级的罪行一定会进行判罚。“而无产阶级就是执行者”是说历史最终一定由无产阶级来决定,无产阶级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四段: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是不会落在最后的,……。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研读文本,理清脉络
小结:
作者首先总结出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讽刺了一些党派对待矛盾的态度后,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工人革命。在分析阐述了主要观点后,马克思再次将演讲内容拉近观众,从两个方面鼓舞在场的无产阶级战友们:第一方面,充分肯定英国工人阶级的先锋作用,赞扬工人运动成果,暗示同仁们不要因为斗争被掩盖和隐瞒,就放弃革命理想;再以“菲默法庭”为喻,提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担负历史执行者这一伟大使命,激励无产阶级革命者。
回顾总结
1.本文的主体部分围绕“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展开,请填补横线上的内容,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
首先明确“矛盾”的起因: 。
接着谈到“矛盾”的表现: 。
然后点明“矛盾”的本质: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矛盾。
最后指出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 。
2.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为什么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
拓展探究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