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20分钟,考查语、数、英三科,每科80分,共240分)
一、语文试题(总分80分)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共7小题,36分)
1. 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然《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从浩瀚(hàn)星辰中摘取几颗,也足以彰显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奕奕生辉,令观众折(zhé)服。
B. 绸伞的制作非常精巧。这种伞的伞面薄(bó)如蝉翼,易于折叠,色彩瑰丽。用竹子作伞骨,采用的是江南独特的淡竹,烈日曝(bào)晒也不会弯曲。
C.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最本真的教育在自然。风扶麦动的田圃(bǔ),静谧无言的白桦,风雪弥漫的山垣,蜩鸣蝈唱的原野,皆胜过强聒(guō)不舍的言语。
D. 我们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要心无旁骛(wù),潜心阅读。有时,甚至需要向“香菱学诗”那样,具有废寝忘食的精神。
2.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郭靖、黄蓉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家喻户晓的人物。近日,襄阳传出将以该小说中“襄阳大战”里的人物为原形建造郭靖、黄蓉“射雕情缘”雕像的消息。网上对此讨论热烈,闹得沸沸扬扬。记者跟随襄阳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襄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施工方等单位专业人士考察,决定了在襄阳市襄城区小北门广场建造“射雕情缘”雕像,“射雕情缘”雕像预计8月底落成。
A. 家喻户晓 B. 原形 C. 沸沸扬扬 D. 考察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长沙市体育中考的日益临近,同学们一改往日的懈怠,训练态度有了明显提高。
B. 在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人们踏实苦干找方法,锐意进取求创新,许多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C. 2019年长沙马拉松在贺龙体育馆鸣锣开赛。本次大赛吸引了约2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积极参赛。
D. “孟晚舟事件”暴露出中美外交问题,不仅让国人心生担忧,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
4. 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一个人的思想、胸怀。
④宽恕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恕,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 ④③②①⑤ B. ①⑤②③④ C. ④②①⑤③ D. ①②⑤④③
5.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为2019年春节准备春联是“戌狗已展千重锦,酉猪再登百步楼。
B. “刘老师,前几天我垂询了您一些关于写作的问题,受益颇多,昨天我刚完成一篇大作,还请您斧正。”
C. 小龙请教小强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小强解释道:“立夏表示夏天到来,夏至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立冬表示冬天的到来,冬至则昼最短、夜最长。”
D.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有划龙舟、吃粽子、插艾条、菖蒲、赏菊赋诗等习俗。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的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简单记录, 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对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从而写成优美的小说珍品。
B. 老舍借小说《骆驼祥子》讲述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既无情地批判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旧社会,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我们,个人必须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成长为钢铁战士。
D. 《简 爱》的女主角对爱情、生活、社会都采取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晏殊的《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浓重的乡愁,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洞庭湖千变万化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现在常被人们用来赞美那些不为物役、忘怀得失的人。
(4)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与随从出猎时装束的威武和气势之盛。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日里黄莺和燕子的活动状态。
(6)《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有的人即使在遭遇祸患的情况下也会挺身而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7)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 学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8)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8.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B. 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C. 忠之属也 属:属于
D. 齐人也,坐盗。 坐:因……获罪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
B. 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
C. 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 登轼而望之 出淤泥而不染
10.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 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 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 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11. 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2. 甲文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技,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雁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 “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 “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 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人审视了当前学校的现状,认为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五育融合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即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学者也有一些零散的看法。他们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中。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
学校文化制度融合主要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制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值的渗透和融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校园空间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师生关系与交往方式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文化制度尽管不像课程教学那样直接、显性,但作为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深刻、持久的教育作用和正向、积极的导向价值,从而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行为方式乃至学校运行产生统摄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学校文化制度层面应当以学校和师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来体现五育融合。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确立了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的跨学科融合,积极开展课程综合化教学和主题情境教学,创新教与学方式,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的目标。近年来,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项目式、探究合作型的课程融合设计和实施,引起人们较大关注。其实,这与芬兰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具有道德感的“完整人”的培养目标,并将此目标贯穿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各方面,学校课程、教学、评价、组织等都为实现“全人发展”这一共同的目的服务,不同学科既各自发展,又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举措,是直接相关的。可以说,在学校层面,课程与教学融合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基本的推进五育融合的路径。
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形态和生命本真的显现,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在共生的基本方式。就是说,人正是在劳动和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世界,彰显着人的本性。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强化它们在全面育人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具身参与、亲力亲为的直接的实践方式,体现出价值引导、知识运用、智力投入、情感渗透、审美赋予等综合多元的因素,内在地蕴含了五育的内容。
(节选自《西北师大学报》2022年第3期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阐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从而为教育领域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五育”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也曾论述人的智力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问题,却并未在教育学意义上具体展开阐述“五育”理论。教育学中的“五育”理论本身,应当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是这一重要理论在逻辑的和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具体化和系统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本质上雄辩地证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人”等思想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还在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五育”通常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发展结果,在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也是更多侧重于这样的指称。“五育”理论在很多语境中还指称我们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一些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中也包含这样的意义。“五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还常常用来指人的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人的教育活动过程在本质上是人通过自身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而实践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社会的个人”,因此,运用道德伦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要件之一,这也就决定了,无论是德育课还是数学课的教学,所有教育活动都必然包含着道德的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的,这就在逻辑前提上决定了“五育”是不可以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能否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坚持落实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成功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节选自《南京师大学报》2021年第5期项贤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及其时代意义阐释》,有删改)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当今许多学者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中。
B. 五育融合应该是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为一体的实践过程。
C.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
D. 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坚持落实“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以成功地促进新时代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1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五育融合路径与方式,许多学者的研究较为零散、不够系统,也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和理论基础。
B.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统领下,课程教学领域跨学科融合的力度在增大。
C. 因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条更为根本的原理。
D. 在当代学校教育实践中,大多采用传统道德教育灌输的机械方式,给人一些零碎僵死的道德知识,导致学生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16.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五育”理论内涵解析的一项是( )
A. “五育”通常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发展结果。“德智体”是指受教育者的不同发展方面,而“劳动者”则是这种发展的目标和结果。
B. “五育”理论在很多语境中还指称我们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德智体”在其本义上应当是指与人的道德、知识和身体等发展相对应的几种教育活动。
C. “五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还常常用来指人的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教育学术界把“德智体美”诠释为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
D. “五育”理论中的“德育”,在资本主义和封建社会也备受重视,但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主张的“德育”不同,是一种束缚人思想的伪善教育。
17. 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分析,为什么当今许多学者纷纷关注新时代“五育”问题并大力推进五育融合?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考试时长:120分钟,考查语、数、英三科,每科80分,共240分)
一、语文试题(总分80分)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共7小题,36分)
1. 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然《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从浩瀚(hàn)星辰中摘取几颗,也足以彰显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奕奕生辉,令观众折(zhé)服。
B. 绸伞的制作非常精巧。这种伞的伞面薄(bó)如蝉翼,易于折叠,色彩瑰丽。用竹子作伞骨,采用的是江南独特的淡竹,烈日曝(bào)晒也不会弯曲。
C.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最本真教育在自然。风扶麦动的田圃(bǔ),静谧无言的白桦,风雪弥漫的山垣,蜩鸣蝈唱的原野,皆胜过强聒(guō)不舍的言语。
D. 我们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要心无旁骛(wù),潜心阅读。有时,甚至需要向“香菱学诗”那样,具有废寝忘食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项,“奕奕生辉”改为“熠熠生辉”。
B项,“薄如蝉翼”的“薄”读音改为“báo”;“曝晒”的“曝”读音改为“pù”。
C项,“下自成溪”改为“下自成蹊”;“田圃”的“圃”读音改为“pǔ”。
故选D。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2.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郭靖、黄蓉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家喻户晓的人物。近日,襄阳传出将以该小说中“襄阳大战”里的人物为原形建造郭靖、黄蓉“射雕情缘”雕像的消息。网上对此讨论热烈,闹得沸沸扬扬。记者跟随襄阳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襄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施工方等单位专业人士考察,决定了在襄阳市襄城区小北门广场建造“射雕情缘”雕像,“射雕情缘”雕像预计8月底落成。
A. 家喻户晓 B. 原形 C. 沸沸扬扬 D. 考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语境指郭靖黄蓉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使用正确。
B项,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本来的状态。有时含贬义,如“原形毕露”。语境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应用“原型”。选项使用错误。
C项,沸沸扬扬:像水沸腾后气泡、热气蒸腾翻滚一样,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语境指各种议论很多,使用正确。
D项,考察:一指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二指观察研究;审察,三指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四指考试。语境指实地观察调查,使用正确。
故选B。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长沙市体育中考的日益临近,同学们一改往日的懈怠,训练态度有了明显提高。
B. 在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人们踏实苦干找方法,锐意进取求创新,许多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C. 2019年长沙马拉松在贺龙体育馆鸣锣开赛。本次大赛吸引了约2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积极参赛。
D. “孟晚舟事件”暴露出中美外交问题,不仅让国人心生担忧,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态度”和“提高”动宾不搭配,可改为“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B.语序不当,“将来都希望自己”应该为“都希望自己将来”;
C.重复累赘,滥用表约数的词语,“约”和“余”都表示约数,应去掉其中一个。
故选D。
4. 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一个人的思想、胸怀。
④宽恕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恕,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 ④③②①⑤ B. ①⑤②③④ C. ④②①⑤③ D. ①②⑤④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此题,可首先理解语段,本段论述的是心灵空间与人的思想、襟怀的关系,分析从大到小,从外到内,④指出了“空间”这一重点词,可为第一句;②紧承上句的“空间”重点词论述,是第二句;①是对上一句的引用论证,是第三句;⑤对上一句观点进一步阐释,是第四句;③由“因此”辨析为总结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②①⑤③。
故选C。
【点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可采用“小单元法”和“首尾句确认法”。所谓“小单元法”即在所给句子中发现某些语意联系紧密,先后顺序明显的句子。所谓“首尾句确认法”即考虑所给句子与前后文的联系。如为选择题,解题中,要注意选项的比对以寻找突破口,同时注意空缺处的标点符号以发现句意关系。
5.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为2019年春节准备的春联是“戌狗已展千重锦,酉猪再登百步楼。
B. “刘老师,前几天我垂询了您一些关于写作的问题,受益颇多,昨天我刚完成一篇大作,还请您斧正。”
C. 小龙请教小强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小强解释道:“立夏表示夏天到来,夏至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立冬表示冬天的到来,冬至则昼最短、夜最长。”
D.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有划龙舟、吃粽子、插艾条、菖蒲、赏菊赋诗等习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识记理解能力。传统文化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A项,“戌狗巳展千重锦,酉猪再登百步楼”错误,应该是酉鸡。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B项,“垂询”错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大作”错误,大作是称别人作品的敬词,称自己的作品不宜称“大作”。
D项,“赏菊赋诗等习俗”错误,这是是重阳节的习俗。
故选C。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的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简单记录, 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对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从而写成优美的小说珍品。
B. 老舍借小说《骆驼祥子》讲述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既无情地批判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旧社会,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我们,个人必须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成长为钢铁战士。
D. 《简 爱》女主角对爱情、生活、社会都采取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A项,“从而写成优美的小说珍品”错误,《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故选A。
【点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晏殊的《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浓重的乡愁,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洞庭湖千变万化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现在常被人们用来赞美那些不为物役、忘怀得失的人。
(4)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与随从出猎时装束的威武和气势之盛。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日里黄莺和燕子的活动状态。
(6)《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有的人即使在遭遇祸患的情况下也会挺身而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7)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 学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8)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②.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 夕阳西下 ④. 断肠人在天涯 ⑤. 朝晖夕阴 ⑥. 气象万千 ⑦. 不以物喜 ⑧. 不以己悲 ⑨. 锦帽貂裘 ⑩. 千骑卷平冈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故患有所不避也。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涯”“晖”“裘”“愠”。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8.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B. 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C. 忠之属也 属:属于
D. 齐人也,坐盗。 坐:因……获罪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
B. 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
C. 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 登轼而望之 出淤泥而不染
10.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 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 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 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11. 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2. 甲文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8. C 9. C 10. D
11.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12. (1)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2)指挥若定,在开战时,阻止鲁庄公马上擂鼓进兵的冲动,而是等待时机,在齐人三鼓士气已衰时开始进行反击。(3)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反对,而是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不敢虚报数目。
B.正确。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C.错误,“属”,种类。句意: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D.正确。句意:(他)是齐国人,因犯了偷窃获罪。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代词,代打仗这件事。句意: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B. 第一个“以”,介词,凭借。句意: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第二个“以”,介词,用。句意: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C. 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在长勺和齐军作战。第二个“于”,介词,在。句意: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D. 第一个“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句意: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第二个“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分析错误。通过材料甲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当时曹刿并不是国家的重臣。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
(2)“徒”,只,仅仅;“其”,它的;“实”,果实。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依据甲文第一段“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依据甲文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知道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所以,他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
(2)依据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可知,在作战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指挥若定,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3)依据甲文第二段“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曹刿擅长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反对,而是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技,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雁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 “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 “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 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D.“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故选D。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人审视了当前学校的现状,认为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五育融合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即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学者也有一些零散的看法。他们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中。
我们认为,新时代的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
学校文化制度融合主要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制度规约、行为规范等文化价值的渗透和融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校园空间设置、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师生关系与交往方式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文化制度尽管不像课程教学那样直接、显性,但作为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深刻、持久的教育作用和正向、积极的导向价值,从而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行为方式乃至学校运行产生统摄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学校文化制度层面应当以学校和师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来体现五育融合。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进一步确立了基于学校课堂主阵地的跨学科融合,积极开展课程综合化教学和主题情境教学,创新教与学方式,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的目标。近年来,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项目式、探究合作型的课程融合设计和实施,引起人们较大关注。其实,这与芬兰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具有道德感的“完整人”的培养目标,并将此目标贯穿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各方面,学校课程、教学、评价、组织等都为实现“全人发展”这一共同的目的服务,不同学科既各自发展,又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举措,是直接相关的。可以说,在学校层面,课程与教学融合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基本的推进五育融合的路径。
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形态和生命本真的显现,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在共生的基本方式。就是说,人正是在劳动和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世界,彰显着人的本性。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强化它们在全面育人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具身参与、亲力亲为的直接的实践方式,体现出价值引导、知识运用、智力投入、情感渗透、审美赋予等综合多元的因素,内在地蕴含了五育的内容。
(节选自《西北师大学报》2022年第3期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阐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从而为教育领域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五育”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也曾论述人的智力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问题,却并未在教育学意义上具体展开阐述“五育”理论。教育学中的“五育”理论本身,应当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是这一重要理论在逻辑的和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具体化和系统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本质上雄辩地证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人”等思想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还在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五育”通常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发展结果,在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也是更多侧重于这样的指称。“五育”理论在很多语境中还指称我们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一些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中也包含这样的意义。“五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还常常用来指人的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人的教育活动过程在本质上是人通过自身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而实践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社会的个人”,因此,运用道德伦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要件之一,这也就决定了,无论是德育课还是数学课的教学,所有教育活动都必然包含着道德的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的,这就在逻辑前提上决定了“五育”是不可以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能否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坚持落实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成功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节选自《南京师大学报》2021年第5期项贤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及其时代意义阐释》,有删改)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当今许多学者大都将课程与教学作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使“五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教学中。
B. 五育融合应该是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为一体的实践过程。
C.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
D. 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坚持落实“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以成功地促进新时代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1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许多学者的研究较为零散、不够系统,也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和理论基础。
B.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统领下,课程教学领域跨学科融合的力度在增大。
C. 因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条更为根本的原理。
D. 在当代学校教育实践中,大多采用传统道德教育灌输的机械方式,给人一些零碎僵死的道德知识,导致学生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16.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五育”理论内涵解析的一项是( )
A. “五育”通常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发展结果。“德智体”是指受教育者的不同发展方面,而“劳动者”则是这种发展的目标和结果。
B. “五育”理论在很多语境中还指称我们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德智体”在其本义上应当是指与人的道德、知识和身体等发展相对应的几种教育活动。
C. “五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还常常用来指人的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教育学术界把“德智体美”诠释为教育活动的不同方面。
D. “五育”理论中“德育”,在资本主义和封建社会也备受重视,但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主张的“德育”不同,是一种束缚人思想的伪善教育。
17. 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分析,为什么当今许多学者纷纷关注新时代“五育”问题并大力推进五育融合?
【答案】14. C 15. B 16. D
17. ①现实困境使推进五育融合有其必要性: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使推进五育融合具有可行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这为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马克思在分析批判”错误。由原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学说”可知,不是“马克思”,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和理论基础”错误。由原文“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即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学者也有一些零散的看法”可知,“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积极有益的启迪和理论基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也并未提及。
C.“因为……,所以……”错误。由原文“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颠倒。
D.“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错误。由原文“要解决这些问题,五育融合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可知,“唯一方法”无中生有,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只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不是解析“五育”内涵。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人审视了当前学校的现状,认为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可知,现实困境使推进五育融合有其必要性: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需要着重解决学生完全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由原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可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使推进五育融合具有可行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传入中国,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融合了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中的相关思想,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基本方针的“五育”理论,这为推进新时代五育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