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时序构建(三阶段)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南宋与金、西夏并立
元朝的统一
北宋:960~1127年
辽:907~1125年
西夏:1038~1227年
南宋:1127~1279年
金:1115~1234年
西夏:1038~1227年
元:1271~1368年
金灭辽、北宋
成吉思汗灭西夏、金
忽必烈灭南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陈桥驿兵变 黄袍加身
_______年,后周禁军统帅_________夺取帝位,建立_______,定都___________,史称__________赵匡胤即宋太祖。
960
赵匡胤
宋
东京
北宋
(安)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担任节度使),而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节度使)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看着这张表格,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雪夜访普图》
赵匡胤
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措施一:收权——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行政——削实权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财政——制钱谷
军事——收精兵
方镇太重
加强中央集权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的军队,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地方
措施二:分权——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二)措施
在地方设置“四监司”、“通判”
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军务、治安
财政
司法
仓储
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措施二:分权——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1、中央
君强臣弱
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分化将权:枢密院和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分化相权:设三司、参知政事、枢密使分割宰相财政权、行政权和军政权。
皇帝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三司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军政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御前会议
政府
枢府
三司
三衙
殿前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调兵权
统兵权
宋代开创了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台官(御史大夫等)有了言事权,谏官(谏议大夫等)有了弹劾权。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措施三: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武将权重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 ——《宋史》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好男不当兵。 ——宋代民间谚语
劝学文——宋真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不杀言官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时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立祖宗之法 政治特点 措施 史料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 内外相制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行政、财政、军事)
中央:分化将权、分化相权(二府三司制)
地方:设“四监司“ “通判”
杯酒释兵权
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宋太祖: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太宗即位诏书:宋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真宗即位制书:先朝庶政,书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仁宗登极赦:凡百机务,书有成归,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英宗即位诏: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一、居安思危·立法固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影响
1、积极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2、消极
危机再起·变法强宋
—— 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一)危机
1、积弱:边防压力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北宋与辽的对峙
北宋两次夺取燕云十六州失利。
“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兄弟相称,宋每年给辽“岁币”。
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北宋与西夏战争,屡战屡败。
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务,称为“岁赐”。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宋辽双方)约定: (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一)元昊对宋称臣,宋册元昊为夏国王;
(二)宋每年赐西夏银72000两,绢153000匹,茶30000斤;
(三)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一)危机
1、积弱:边防压力
岁币
岁赐
探究: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教材P54页思考点)
不可取:屈辱求和,增加人民负担;
可取:经济受损有限,一定程度上缓解北宋面临的边疆军事困境。合议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这一做法有利有弊,综合以上两种看法。
——整理自《教材帮》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一)危机
2、积贫: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强兵篇》
募兵制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加强中央集权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集行政权:削实权
集财权:制钱谷
集军权:收精兵、更戍法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一)危机
三冗二积局面的形成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宋太祖
960-976
宋太宗
976-997
宋真宗
997-1022
宋仁宗
1022-1063
宋英宗
1063-1067
宋神宗
1067-1085
宋哲宗
1085-1100
宋徽宗
1100-1125
宋钦宗
1125-1127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王
安
石
变祖宗之法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1、背景
“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庆历新政失败,危机加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1045年)(了解)
背景:缓和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措施:①改革文官升迁制;②严格恩荫制;③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
④慎选地方官;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熙宁变法
答手诏
条陈十事
明黜陟
抑侥幸
精贡举
择官长
均公田
厚农桑
修武备
减徭役
覃恩信
重命令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2、目的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以富国强兵。
3、措施
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强兵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课外拓展
富国之法 措 施 内容 意义
青 苗 法
募 役 法
农田水利法
均 输 法
市 易 法
方田均税法
地方官府每年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
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时;打击地主官僚特权。
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设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
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节约开支和成本,增加收入,减轻纳税户的负担;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安定生产和生活;增加了政府收入。
抑制了隐瞒和兼并土地的现象,保证了财政收入。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课外拓展
强兵之法 措 施 内容 意义
保 甲 法
保 马 法
将 兵 法
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
百姓自愿申请替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节省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
重编教科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设新学科。
择优录用,打破按资升迁成规,克服 “恩荫” 弊病。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改革;扩大统治基础。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公元1127年,距离王安石发起他那场著名的变法运动,已经过去了58年。
距离司马光废除这些变法,也过去了42年。
距离另一位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去世,相隔了26年……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殊死搏斗中,与公元1086年同年去世。
假如他们能够多活些年头,看到41年后——公元1127年的惨剧,那么,王安石可能会责问司马光和苏东坡,为什么不支持自己变法图强?而身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司马光和大诗人苏东坡,很可能会一起痛斥王安石:这一切,都是你王安石惹的祸!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他在历史上出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郭沫若评王安石
4、结果:失败
面对新法的实施,士大夫阶层迅速分裂为旗帜鲜明的两大阵线。几乎所有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和除王安石一人之外的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文化名人,全部变成变法的坚定反对派: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苏辙、苏洵、范纯仁(范仲淹之子)等等。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在执行过程中,各地保守派纷纷变着法儿抵制新法。
熙宁七年(1074年), 京城安上门监门小吏郑侠画《流民图》敬献宋神宗,恳请皇帝罢除害民之法。并在国家近十月不雨的背景下,发下毒誓:“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新法一出台就遭到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
虽遭到各方的指责,但神宗依然坚持变法。
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但他仍推行新政直至去世。
4、结果:失败
1069~1085年,“熙宁变法”,前后跌宕起伏,历时17年。
1085年5月,司马光开始主持中央工作。
1086年9月,废除变法新政,称“元祐更化”。
1093年,宋哲宗亲政,起用变法派人士,
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
1100年,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再次起用元祐党人,废除变法新政。
九个月后,宋徽宗亲政,恢复新法。
失败原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操之过急。
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
二、危机再起·变法强宋: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5、评价
(二)王安石变法
①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积极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消极
在发展农业方面,各地兴修的农田水利设施达1万余处,使36万余顷的土地获得灌溉之利…新法的推行还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一些限制,皇室、官僚减少了一些特权,农民减少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置将法虽在推行,将官仍多是庸才。在元丰四、五年,两次对西夏用兵,宋军仍遭失败,“积弱”局面没有改变。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辽宋夏金)》
偏安一隅·守法续宋
—— 南宋的偏安
三、偏安一隅·守法续宋:南宋的偏安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三、偏安一隅·守法续宋:南宋的偏安
(一)”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
1、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三、偏安一隅·守法续宋:南宋的偏安
(二)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1、岳飞抗金
之所以要限制诸将,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个中原委当然高宗不便明言,但他的实际行动却很能说明问题。还在建炎元年时,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因上书请求高宗亲征北伐,迎回徽、钦二帝,就被高宗斩首。高宗即位后,虽然口头上也说要迎回“二圣”,但实际上经过“和议”的反复交涉,最后只是迎回徽宗的梓宫和韦后,而让钦宗客死异国。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守祖宗之法:削弱武将,守内虚外
取得局部胜利,但岳飞惨遭杀害。
三、偏安一隅·守法续宋:南宋的偏安
(二)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1142年,即南宋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岳飞之死(1月),金册宋帝(3月)。
皇统(1142年)二年二月,宗弼朝京师,兼监修国史。宋主遣端明殿学士何铸等进誓表,其表曰: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宗弼进拜太傅。乃遣左宣徽使刘筈使宋,以衮冕圭宝佩璲玉册册康王为宋帝。其册文曰“皇帝若曰:咨尔宋康王赵构。不吊,天降丧于尔邦,亟渎齐盟,自贻颠覆,俾尔越在江表。用勤我师旅,盖十有八年于兹。朕用震悼,斯民其何罪。今天其悔祸,诞诱尔衷,封奏狎至,愿身列于籓辅。今遣光禄大夫、左宣徽使刘筈等持节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服臣职,永为屏翰。呜呼钦哉,其恭听朕命。”仍诏天下。赐宗弼人口牛马各千、驼百、羊万,仍每岁宋国进贡内给银、绢二千两、匹。
——[元]脱脱等《金史》卷77《宗陛》传
三、偏安一隅·守法续宋:南宋的偏安
(二)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2、宋金议和
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合议。
内容
结果
南宋对金称臣,向金朝缴纳岁贡。
双方划定分界线: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
南北对峙局面相乘,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三)宋与辽、西夏、金地位对比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 绍兴和议(南宋与金)
钱物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关系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岁币
岁赐
岁贡
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我国内部民族间的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
重点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危机再起·变法强宋:
边防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偏安一隅·守法续宋:
南宋的偏安
影响
危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王安石变法
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收权)
背景
分化事权 、内外相制(分权)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居安思危·立法固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靖康之耻”与南宋建立
措施
背景
措施
结果
评价
目的
难点
立祖宗之法
变祖宗之法
守祖宗之法
课堂小结
一种国策:崇文抑武
两场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两大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
三次议和:北宋与辽和议(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和议(庆历和议)、
南宋与金和议(绍兴和议)
——整理自《教材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