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蜡烛 (课件+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蜡烛 (课件+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6 13:30:05

文档简介

《蜡烛》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 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 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 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 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合作助学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位)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Zho?DU6?WO?XI?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zdo占?dThg?kuilfn?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行?Xin?y全?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质疑问学?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一】r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 半截蜡烛中。? 第M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 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 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 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 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 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 妙。)? 4.齐读第一段。? 四、指导写字? 是.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蜡烛》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 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练习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1.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内容: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一个什么绝妙的主意? 来收藏绝密情报?? 二、合作助学
里.出示深后第5题题目,讨论如何编排课本剧。交流后小? 结。? (互)弄清故事情节,可用图画和文字表示故事情节。? (2)物色演员,演好语言、动作、表情等,必须要细细读剧本? (课本)。? 门)准备道具(半截蜡烛、油灯、打火机)? 2.弄清故事情节,用简笔画表示。? 交流后板书。? —?—? 3.指导第一场戏。读课文思考,这场戏中心人物是谁,怎样? 演好中心人物?? 找出文中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图出关? 键词,反复朗读。? 交流,逐一明确:?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可用内心独白。? 神情一一镇定沉着,临危不惧。? 其他角色怎么演?? 德国军官的动作——闯、坐、拿、点、放。? 四质疑问学
1孩子们一一脸色苍白。?
指导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2.指导第二场戏。思考:这场戏中心人物是谁?该怎么演好? 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 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后明确:?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地)走,? (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一一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练习内心独白。? 其他角色:“赶上前”动作要快,语气要狠,抢夺动作很粗暴。? 此时伯诺德夫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外表如何?? 指导朗读第三段。? 3.指导第三场戏。思考:这一场戏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演?? 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 理活动。? 交流后总结:? 语言——(娇声地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讨E在礼貌地)“先生们,晚安。”? 动作——(镇定地)端,(小心地)上楼。? 神情——恭敬、镇定。? 心理——练习内心独白。? 分角色读第四段。?
课件25张PPT。蜡烛西蒙诺夫二战风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7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阅读要求:①注意标注出重点字词的读音;
②圈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烧灼 桥头堡
地窖 匍匐
腋下 拂晓
瓦砾 颤巍巍
鞠躬 舀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yǎo jū gōng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烧灼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永垂不朽
瓦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破碎的砖头瓦片。整体感知: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晚上到第二天拂晓。地点:贝尔格莱德的一个方场上。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五个苏联红军(包括烈士契柯拉耶夫)五个红军要去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而其中一名战斗(契诃拉耶夫)牺牲在必经的一块方场上。
起因:经过:结果:老妇人掩埋士兵。一位有斯拉夫母亲的喜烛点在苏联士兵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苏联红军烈士。学科网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动作爬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想象:老妇人做这些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老妇人是一个 的人 对法西斯充满仇恨,
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
忘我,
不惧危险,安葬烈士
慈爱,
有着强烈深沉的母亲般的爱……3、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
①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③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4.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课文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问题]: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问题]: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学科网3.“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问题]:句中“耸立”是什么意思?用在这儿有什么作用 ? “耸立”是高高直立的意思。“耸立”在这里表明瓦砾堆之高,表明战争的残酷和严重的破坏性。4.“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问题]:你能体会出句中蕴含的深意吗? 红军士兵们被老妇人的行动和感情深深感动,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动力。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问题]: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祈祷和平祈祷 和平整体感知:三、请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通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亲手埋葬牺牲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苏联红军战士,并插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红烛的感人事迹的描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哀思生命之光两国情谊拓展延伸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1、老妇人为什么不 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课后作业)1、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qǐqì kē yēyǎo jū gō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