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 九上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三)(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初中科学 九上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三)(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21 09:28: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练习(三)
一、选择题
1.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
A.测定溶液pH B.添加试剂
C.闻气味 D.添加固体粉末
2.熏艾柱是中医调理身体常用的手段,下列制作艾柱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清洗艾叶 B.晒干艾叶
C.卷成艾柱 D.燃烧艾柱
3.夹缬,是温州苍南印花染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采用纹样对称的花版,紧夹丝织物,浸于蓝靛青染液,故专家称其为“蓝夹缬”。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小博查阅资料发现染色时,染液碱性较弱,布料染的颜色会较浅,则此时染液的pH大致处于图中的(  )
4.小明想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如图),送给奶奶作为生日礼物。下列溶液能帮他实现愿望的是(  )
A.食盐水 B.白酒 C.蔗糖水 D.白醋
5.我省苏北有些滩涂地区的土壤被称之为“盐碱地”,当地农民常用引进内河淡水浸泡再排水的方法改良土壤。若以土壤pH为纵坐标,浸泡水的次数(m)为横坐标,下列能正确表示土壤pH变化的图是(  )
A. B.
C. D.
6.在①氧化铜②金属镁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硝酸钡溶液这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为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溶液呈红色 B.有白色沉淀生成
C.无明显变化 D.有蓝色沉淀生成
8.在Na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9.下列离子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Ba2+、SO42﹣、Cl﹣、Na+ B.OH﹣、K+、NO3﹣、Ba2+
C.Mg2+、SO42﹣、Al3+、NO3﹣ D.Na+、CO32﹣、Ca2+、Cl﹣
10.下列物质的转化中,不能通过加酸一步实现的是(  )
A.Ag→AgCl B.Zn→ZnSO4
C.CaCO3→CO2 D.Ba(OH)2→BaSO4
1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aCl[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B FeCl2[CuCl2] 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C CaCl2溶液[盐酸] 加入过量CaCO3,然后过滤
D NaOH[Ca(OH)2] 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
12.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
①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②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③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一,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一,也能与酸反应
④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只有③ D.①②③④
13.小金同学从实验室中找出了如下五种化肥: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钾、尿素[CO(NH2)2],他选其中的两种氮肥,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钾是复合肥
B.Ba(OH)2溶液能够把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鉴别开来
C.小金选择的两种氮肥是硫酸铵和碳酸氢铵
D.适量施用硫酸铵或碳酸氢铵后都能够使植物茎叶茂盛、叶色浓绿
14.“物质性质决定用途”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不对应的是(  )
序号 物质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金属除锈
B 氢氧化钙 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改良酸性土壤
C 碳酸钙 形成的岩石质地坚硬 做建筑材料
D 氯化钠 具有杀菌作用 清洗伤口
15.向硫酸镁溶液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溶液的总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Na2SO4
B.B点时溶液的pH=7
C.原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7.5%
D.A点时锥形瓶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4%
二、填空题
16、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某同学对稀硫酸和稀盐酸的结构关系用如图所示表示。在图中的②位置表示的是稀硫酸和稀盐酸共有的结构成分是    (用符号表示);请根据稀硫酸和稀盐酸的结构差异鉴别这两种溶液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写一个即可)。
17.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科学知识。
(1)吃松花蛋时,为消除蛋中因含碱性物质而引起的涩味,可加入少量    ( 选填“苏打”、“食盐”或“食醋”);
(2)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经验的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可以促使更多的    输送给果实。
18.已知某碱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一定时,该碱溶液的浓度越大,其碱性越强.
(1)要使该碱饱和溶液的pH升高(溶质不变),可采取的方法是   .
(2)要使该碱饱和溶液的pH降低,在下列试剂中,哪些可选择加入?   
A.CO2 B.CaCO3 C.Fe(OH)3 D.CuSO4.
19.(1)人体内的CO2排出不畅时,血液的pH会 降低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已知含Ba2+的溶液会使人中毒,透视时通常服用“钡餐”,其成分是BaSO4而不能用BaCO3,这是由于   (填化学方程式),若误服,应立即服泻盐MgSO4,其理由是(填化学方程式)  .
(3)检验酒精中含有微量的水,可用   ,现象是   .
(4)经发酵的面团加些纯碱,做成馒头疏松多孔,其理由是   .
20.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3﹣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  。
三、探究题
21.实验室有两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甲、乙,推知它们只能是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区分它们.请回答相关问题:
(1)化学方法:在不选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区分(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
所选试剂 实验现象及结论
方法一
方法二
(2)物理方法:某同学仅适用了酒精灯和玻璃棒两种仪器,就把这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了.请简要叙述操作步骤及判断方法.
22.《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文中的“石”指石灰石),小乐对其展开探究,如图甲所示,先利用煤气灯(煤气灯加热能达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煅烧石灰石,然后完成后续操作;最后又补充做了如图乙所示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①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试管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B中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1)能成为煅烧石灰石是化学反应的证据是现象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解释“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的原因:  。
(3)为检验图甲所示实验中的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可取冷却研细后的粉末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观察到    ,说明未完全分解。
23.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某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利用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忽略稀盐酸挥发的影响)。
(1)小科用图甲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D装置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    (填试剂名称)。
(2)小明用图乙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他用碱石灰做干燥剂,请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出理由。  
(3)实验时,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两装置均可通过左侧导管鼓入某种气体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减小误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选项 实验装置 反应开始前鼓入的气体 反应结束后鼓入的气体
A 甲 氮气 氮气
B 甲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C 乙 氮气 氮气
D 乙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四、分析计算
24.在某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小邵同学利用生活废品做了一个实验来模拟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高11.5cm先在油漆桶(如图甲)筒壁上沿同一倾斜方向均匀地戳了三个小孔,然后将90克发热包(如图乙)置于桶内,倒入200mL的冷水后迅速盖紧盖子,用绳子提起油桶,大约20s后,观察到静止的油漆桶小孔向外界冒出大量“白汽”(模型如图丙),油漆桶开始快速的旋转,再过10s,油漆桶旋转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止。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发热包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粉、碳酸钠】【铝粉作用:在碱性热水中产生氢气,缓慢放热。】
25.为了对氯化钾样品(含KNO3)进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仔细观察和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甲 乙 丙
所取固体样品质量(克) 20 10 10
加入AgNO3溶液的质量(克) 100 100 150
反应后所得的沉淀质量(克) 14.35 14.35 14.35
(1)该样品中K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下同)
(2)三位同学分别把反应后的溶液过滤(操作中的损失可忽略不计),哪一位同学所得的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6.记录反应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数据,最后得到如图所示:
(1)甲图中a点的PH值为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求丙图纵坐标上b、c两点的数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练习(三)
一、选择题
1.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要求的是(D  )
A.测定溶液pH B.添加试剂
C.闻气味 D.添加固体粉末
【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2.熏艾柱是中医调理身体常用的手段,下列制作艾柱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D )
A.清洗艾叶 B.晒干艾叶
C.卷成艾柱 D.燃烧艾柱
【解答】解:A、清洗艾叶,只是将表面的灰尘洗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晒干艾叶,只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卷成艾柱,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燃烧艾柱,属于物质的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3.夹缬,是温州苍南印花染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采用纹样对称的花版,紧夹丝织物,浸于蓝靛青染液,故专家称其为“蓝夹缬”。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小博查阅资料发现染色时,染液碱性较弱,布料染的颜色会较浅,则此时染液的pH大致处于图中的( C )
4.小明想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如图),送给奶奶作为生日礼物。下列溶液能帮他实现愿望的是( D )
A.食盐水 B.白酒 C.蔗糖水 D.白醋
【分析】根据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选用的物质应能与碳酸钙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在鸡蛋壳(主要成分CaCO3)上腐蚀出一个“福”字,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可选用白醋腐蚀出一个“福”字。
故选:D。
5.我省苏北有些滩涂地区的土壤被称之为“盐碱地”,当地农民常用引进内河淡水浸泡再排水的方法改良土壤。若以土壤pH为纵坐标,浸泡水的次数(m)为横坐标,下列能正确表示土壤pH变化的图是( C )
A. B.
C. D.
【解答】解:“盐碱地”的pH值大于7,经过淡水浸泡后,其pH值应该越来越接近7,符合此现象的图是C
故选:C。
6.在①氧化铜②金属镁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硝酸钡溶液这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A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答】解:氧化铜、金属镁、氢氧化钠分别属于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碱,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硝酸钡溶液与稀硫酸可以反应,但不是与H+反应,而是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沉淀,没有表现“酸的通性”,①②③说法正确,故选:A。
7.为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B )
A.溶液呈红色 B.有白色沉淀生成
C.无明显变化 D.有蓝色沉淀生成
【解答】解:A、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在Na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D )
A. B.
C. D.
【解答】A、Na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剂的质量会逐渐增加,直至盐酸被完全反应,接着因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有溶剂,所以溶剂质量也会增加,只是幅度变小,但是一开始就有氯化钠和盐酸,所以溶剂质量不会从0开始,选项不符合题意。
B、Na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质量会增加,直至盐酸被完全反应,接着因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以溶液质量还会继续增加,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一开始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0,直至盐酸被完全反应,才会有氢氧化钠溶液存在,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一直在引入钠离子,所以钠离子数目会一直增加,一开始溶液中因为有氯化钠,所以钠离子数目不会从0开始,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9.下列离子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C )
A.Ba2+、SO42﹣、Cl﹣、Na+ B.OH﹣、K+、NO3﹣、Ba2+
C.Mg2+、SO42﹣、Al3+、NO3﹣ D.Na+、CO32﹣、Ca2+、Cl﹣
【解答】解: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OH﹣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CO32﹣与Ca2+能结合成碳酸钙沉淀,H+与CO32﹣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下列物质的转化中,不能通过加酸一步实现的是( A )
A.Ag→AgCl B.Zn→ZnSO4
C.CaCO3→CO2 D.Ba(OH)2→BaSO4
【解答】解:A、银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即银不能和酸反应生成氯化银,不能通过加酸一步实现,故A符合题意。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能通过加酸一步实现,故B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能通过加酸一步实现,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能通过加酸一步实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D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aCl[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B FeCl2[CuCl2] 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C CaCl2溶液[盐酸] 加入过量CaCO3,然后过滤
D NaOH[Ca(OH)2] 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
12.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C )
①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②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③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一,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一,也能与酸反应
④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只有③ D.①②③④
13.小金同学从实验室中找出了如下五种化肥: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钾、尿素[CO(NH2)2],他选其中的两种氮肥,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硝酸钾是复合肥
B.Ba(OH)2溶液能够把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鉴别开来
C.小金选择的两种氮肥是硫酸铵和碳酸氢铵
D.适量施用硫酸铵或碳酸氢铵后都能够使植物茎叶茂盛、叶色浓绿
【解答】解:A、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钾、尿素[CO(NH2)2]都是白色的,而磷矿粉是灰色的,观察颜色能直接鉴别出磷矿粉,正确;
B、氢氧化钡与硫酸铵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氯化铵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硫酸钾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
C、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两种氮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故可能选的是尿素和其他氮肥的混合物,不可能是硫酸铵和碳酸氢铵,错误;
D、适量施用硫酸铵或碳酸氢铵后都能够使植物茎叶茂盛、叶色浓绿,正确;
故选:C。
14.“物质性质决定用途”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不对应的是( B )
序号 物质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金属除锈
B 氢氧化钙 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改良酸性土壤
C 碳酸钙 形成的岩石质地坚硬 做建筑材料
D 氯化钠 具有杀菌作用 清洗伤口
A.A B.B C.C D.D
【解答】解:A、稀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因此稀盐酸可用于金属除锈,故A正确;
B、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因此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B错误;
C、碳酸钙形成的岩石质地坚硬,因此可做建筑材料,故C正确;
D、氯化钠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可用于清洗伤口,故D正确。
故选:B。
15.向硫酸镁溶液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溶液的总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Na2SO4
B.B点时溶液的pH=7
C.原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7.5%
D.A点时锥形瓶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4%
【解答】解:A、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图中A点时,硫酸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2SO4,故错误;
B、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图中A点时,硫酸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图中B点时,氢氧化钠过量,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为NaOH、Na2SO4,溶液的pH>7,故错误;
C、设原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分数为x,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y,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z。
2NaOH+MgSO4═Na2SO4+Mg(OH)2↓
80 120 142 58
40g×20% 80gx y z
x=15%
y=14.2g
z=5.8g,故错误;
D、A点时锥形瓶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2.4%,故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某同学对稀硫酸和稀盐酸的结构关系用如图所示表示。在图中的②位置表示的是稀硫酸和稀盐酸共有的结构成分是  H+ (用符号表示);请根据稀硫酸和稀盐酸的结构差异鉴别这两种溶液  BaCl2+H2SO4═BaSO4↓+2HCl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写一个即可)。
17.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科学知识。
(1)吃松花蛋时,为消除蛋中因含碱性物质而引起的涩味,可加入少量  食醋 ( 选填“苏打”、“食盐”或“食醋”);
(2)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经验的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可以促使更多的  有机物 输送给果实。
(2)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
18.已知某碱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一定时,该碱溶液的浓度越大,其碱性越强.
(1)要使该碱饱和溶液的pH升高(溶质不变),可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溶液温度并在该温度下蒸发溶剂 .
(2)要使该碱饱和溶液的pH降低,在下列试剂中,哪些可选择加入? AD 
A.CO2 B.CaCO3 C.Fe(OH)3 D.CuSO4.
19.(1)人体内的CO2排出不畅时,血液的pH会 降低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已知含Ba2+的溶液会使人中毒,透视时通常服用“钡餐”,其成分是BaSO4而不能用BaCO3,这是由于 BaCO3+2HCl═BaCl2+CO2↑+H2O (填化学方程式),若误服,应立即服泻盐MgSO4,其理由是(填化学方程式) MgSO4+BaCl2═BaSO4↓+MgCl2 .
(3)检验酒精中含有微量的水,可用 无水硫酸铜 ,现象是 变蓝 .
(4)经发酵的面团加些纯碱,做成馒头疏松多孔,其理由是 发酵的面团中有酸,能与纯碱反应放出气体 .
20.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3﹣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Cl+AgNO3=NaNO3+AgCl↓ 。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 氢氧化铜或Cu(OH)2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 NaCl、Na2SO4 。
三、探究题
21.实验室有两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甲、乙,推知它们只能是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区分它们.请回答相关问题:
(1)化学方法:在不选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区分(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
所选试剂 实验现象及结论
方法一
方法二
(2)物理方法:某同学仅适用了酒精灯和玻璃棒两种仪器,就把这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了.请简要叙述操作步骤及判断方法.
22.《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文中的“石”指石灰石),小乐对其展开探究,如图甲所示,先利用煤气灯(煤气灯加热能达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煅烧石灰石,然后完成后续操作;最后又补充做了如图乙所示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①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试管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B中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1)能成为煅烧石灰石是化学反应的证据是现象  ②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解释“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的原因: 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酚酞溶液的红色褪去,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晃动时氢氧化钙继续溶解,溶液呈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 。
(3)为检验图甲所示实验中的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可取冷却研细后的粉末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观察到  有气泡生成 ,说明未完全分解。
23.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某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利用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忽略稀盐酸挥发的影响)。
(1)小科用图甲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D装置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  浓硫酸 (填试剂名称)。
(2)小明用图乙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他用碱石灰做干燥剂,请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出理由。  不合理,是因为碱石灰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3)实验时,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两装置均可通过左侧导管鼓入某种气体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减小误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CD 。
选项 实验装置 反应开始前鼓入的气体 反应结束后鼓入的气体
A 甲 氮气 氮气
B 甲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C 乙 氮气 氮气
D 乙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分析计算.
24.在某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小邵同学利用生活废品做了一个实验来模拟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高11.5cm先在油漆桶(如图甲)筒壁上沿同一倾斜方向均匀地戳了三个小孔,然后将90克发热包(如图乙)置于桶内,倒入200mL的冷水后迅速盖紧盖子,用绳子提起油桶,大约20s后,观察到静止的油漆桶小孔向外界冒出大量“白汽”(模型如图丙),油漆桶开始快速的旋转,再过10s,油漆桶旋转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止。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发热包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粉、碳酸钠】【铝粉作用:在碱性热水中产生氢气,缓慢放热。】
故答案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铝粉在碱性热水中能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缓慢放热。氢气和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使油漆桶内气压变大,油漆桶内的空气、氢气、水蒸气在受热后膨胀,也使油漆桶内气压变大,由油漆桶桶壁的小孔排出,推动油漆桶开始快速的旋转,随着反应的结束,热量的散失,油漆桶内排出的气体越来越少,因此油漆桶旋转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止。
25.为了对氯化钾样品(含KNO3)进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仔细观察和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甲 乙 丙
所取固体样品质量(克) 20 10 10
加入AgNO3溶液的质量(克) 100 100 150
反应后所得的沉淀质量(克) 14.35 14.35 14.35
(1)该样品中K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下同)
(2)三位同学分别把反应后的溶液过滤(操作中的损失可忽略不计),哪一位同学所得的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74.5% (2)乙,13.2%
26.记录反应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数据,最后得到如图所示:
(1)甲图中a点的PH值为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求丙图纵坐标上b、c两点的数值。
答案:(1)7;(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3)b=150g,c=158.4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