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镇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镇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9 09:21:35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镇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人们常说:“对待敌人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最早出自古巴比伦的(  )
A.《金刚经》 B.《古兰经》
C.《汉谟拉比法典》 D.《圣经》
2.(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法老们不想让死亡成为权力的终结,所以在死后让人用香料和药物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将尸体(木乃伊)和食物及其他必需品一起放入巨大的陵墓中。这些巨大的陵墓矗立于(  )
A.尼罗河流域 B.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
C.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D.黄河与长江流域
3.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古代文明。下列能代表古代非洲文明成就的是(  )
A.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
C.圣索菲亚大教堂 D.巴黎圣母院
4.(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中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中国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5.(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研究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最应参考的资料是(  )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楔形文字③《天方夜谭》④《荷马史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020·广东模拟)《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的社会特征是(  )
A.奴隶制度的残酷无情 B.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 D.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7.(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商人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8.(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佛教的创始人是(  )
A.雅利安 B.乔达摩·悉达多
C.汉谟拉比 D.胡夫
9.(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种姓”一词在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反映了____的社会状况。(  )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10.(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巴比伦王国位于(  )
A.西亚两河流域 B.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C.东亚黄河流域 D.南亚印度河流域
11.(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古代亚非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不断、传承至今的是(  )
A.古埃及 B.古代两河文明
C.古代印度 D.中国
12.(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早期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3.(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河流是(  )
A.尼罗河 B.底格里斯河 C.印度河 D.黄河
14.(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在古代印度,有两兄弟,一个以务农为生,另一个以捕鱼为生。此外,他们还要服务于其他三个等级。他们应该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5.(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关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下面内容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
A.种姓制度 B.佛教
C.《汉谟拉比法典》 D.阿拉伯数字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图二是一座石碑,上面用楔形文字刻着一部法典。下面这段材料就是法典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奴隶主伤害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则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
(1)材料一中图一的建筑是什么?它位于哪个流域?是古代哪个文明古国的文明象征?
(2)看材料一中的图二及材料二回答:这是哪个国家颁布的哪部法典?是由谁制订的?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部法典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这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地位?
17.(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今,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印度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应该从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儿童的平等观念,彻底解决高种姓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
材料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上千年历史,这种把人划分为尊贵和卑贱的传统制度至今仍在印度社会有所体现。印度政府2006年9月14日提出一项计划,宣布政府将向那些与低种姓人通婚的高种姓人颁发5万卢比的“奖金”。旨在消除种姓歧视。
(1)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哪四个等级,各自职能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今消除种姓制度的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今天,印度为什么要消除种姓制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语言出自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代巴比伦国王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条文。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同等级实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C项正确;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佛教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主张,排除A项;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主张,排除B项 ;
《圣经》是基督教主张,基督教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主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大河流域的文明.
2.【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老们不想让死亡成为权力的终结,所以在死后让人用香料等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将其和食物及其他必需品一起放入巨大的陵墓中。这些巨大的陵墓位于是金字塔;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A项正确;
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是古巴比伦文明,排除B项;
位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是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
位于 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是中国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埃及文明以及影响。
3.【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代表的是古代非洲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就,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属于古代欧洲文明,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还要知道,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最早的一座金字塔至少在公元前2700年就存在了。金字塔是当时人们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独特审美情趣的体现。除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外,古埃及人还最早发明了象形文字。
4.【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起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C项正确;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国文明,排除A项;
印度河恒河孕育古代印度文明,排除B项;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古巴比伦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5.【答案】A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制的文字,所以,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化的代表,《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文化的代表,排除含有③④的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信息可知,古巴比伦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因此:
A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与分工.
8.【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B项正确;
印度语族诸民族、伊朗语族诸民族共同的祖先,排除A项;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排除C项;
胡夫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佛教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A项正确;
古代希腊没有建立种姓制度,排除B项;
古代埃及没有建立种姓制度,排除C项;
古巴比伦没有建立种姓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印度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
位于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是古埃及,排除B项;
位于东亚黄河流域的是中国文明,排除C项;
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是古印度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延续不断传承至今的是我们中国,五千多年前一直延续传承至今,D项正确;
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古代印度文明都中间存在断层,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和中国文明一直延续传承至今。
12.【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A项正确;
基督教教义三位一体、耶稣基督、圣经、救赎、先知和使徒以及基督教伦理,排除B项;
伊斯兰教教义 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排除C项;
道教主张清静无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13.【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起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A项正确;
底格里斯河孕育古巴比伦文明,排除B项;
印度河孕育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
黄河孕育中国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14.【答案】D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中第四等级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D项正确;
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排除A项;
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排除B项;
吠舍(农民、牧民、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ABD不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 是古巴比伦的代表,因此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文明代表--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16.【答案】(1)金字塔。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2)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
(3)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的统治;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一是“金字塔”。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古代埃及在尼罗河流域建立了大大小小80多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
(2)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
(3)根据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奴隶主”、“奴隶”,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从这部法典的内容来看,在法典内容规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地位的相对的,不平等的,这部法典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条文一共282条,刻在一块巨大石柱上,至今还存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故答案为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及其地位。
17.【答案】(1)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者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重视对整个国民的教育;奖励不同种姓的人通婚。种姓制度会加深社会矛盾,给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者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根据材料一中“印度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应该从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儿童的平等观念,彻底解决高种姓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和材料二中“印度政府2006年9月14日提出一项计划,宣布政府将向那些与低种姓人通婚的高种姓人颁发5万卢比的‘奖金’。旨在消除种姓歧视”可以得出,材料一、二反映了当今消除种姓制度的两种方法,分别是重视对整个国民的教育;奖励不同种姓的人通婚。今天,印度消除种姓制度的原因是种姓制度会加深社会矛盾,给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相关史实。
1 / 1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镇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人们常说:“对待敌人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最早出自古巴比伦的(  )
A.《金刚经》 B.《古兰经》
C.《汉谟拉比法典》 D.《圣经》
【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语言出自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代巴比伦国王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条文。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同等级实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C项正确;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佛教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主张,排除A项;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主张,排除B项 ;
《圣经》是基督教主张,基督教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主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大河流域的文明.
2.(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法老们不想让死亡成为权力的终结,所以在死后让人用香料和药物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将尸体(木乃伊)和食物及其他必需品一起放入巨大的陵墓中。这些巨大的陵墓矗立于(  )
A.尼罗河流域 B.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
C.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D.黄河与长江流域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老们不想让死亡成为权力的终结,所以在死后让人用香料等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将其和食物及其他必需品一起放入巨大的陵墓中。这些巨大的陵墓位于是金字塔;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A项正确;
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是古巴比伦文明,排除B项;
位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是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
位于 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是中国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埃及文明以及影响。
3.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古代文明。下列能代表古代非洲文明成就的是(  )
A.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
C.圣索菲亚大教堂 D.巴黎圣母院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代表的是古代非洲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就,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属于古代欧洲文明,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还要知道,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最早的一座金字塔至少在公元前2700年就存在了。金字塔是当时人们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独特审美情趣的体现。除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外,古埃及人还最早发明了象形文字。
4.(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中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中国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起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C项正确;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国文明,排除A项;
印度河恒河孕育古代印度文明,排除B项;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古巴比伦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5.(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研究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最应参考的资料是(  )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楔形文字③《天方夜谭》④《荷马史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制的文字,所以,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化的代表,《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文化的代表,排除含有③④的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6.(2020·广东模拟)《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的社会特征是(  )
A.奴隶制度的残酷无情 B.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 D.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信息可知,古巴比伦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因此:
A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即可作答。
7.(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商人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与分工.
8.(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佛教的创始人是(  )
A.雅利安 B.乔达摩·悉达多
C.汉谟拉比 D.胡夫
【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B项正确;
印度语族诸民族、伊朗语族诸民族共同的祖先,排除A项;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排除C项;
胡夫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佛教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9.(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种姓”一词在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反映了____的社会状况。(  )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A项正确;
古代希腊没有建立种姓制度,排除B项;
古代埃及没有建立种姓制度,排除C项;
古巴比伦没有建立种姓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印度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0.(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巴比伦王国位于(  )
A.西亚两河流域 B.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C.东亚黄河流域 D.南亚印度河流域
【答案】A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
位于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是古埃及,排除B项;
位于东亚黄河流域的是中国文明,排除C项;
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是古印度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相关知识点.
11.(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古代亚非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不断、传承至今的是(  )
A.古埃及 B.古代两河文明
C.古代印度 D.中国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延续不断传承至今的是我们中国,五千多年前一直延续传承至今,D项正确;
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古代印度文明都中间存在断层,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和中国文明一直延续传承至今。
12.(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早期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A项正确;
基督教教义三位一体、耶稣基督、圣经、救赎、先知和使徒以及基督教伦理,排除B项;
伊斯兰教教义 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排除C项;
道教主张清静无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13.(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河流是(  )
A.尼罗河 B.底格里斯河 C.印度河 D.黄河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起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A项正确;
底格里斯河孕育古巴比伦文明,排除B项;
印度河孕育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
黄河孕育中国文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14.(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在古代印度,有两兄弟,一个以务农为生,另一个以捕鱼为生。此外,他们还要服务于其他三个等级。他们应该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D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中第四等级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D项正确;
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排除A项;
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排除B项;
吠舍(农民、牧民、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15.(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关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下面内容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
A.种姓制度 B.佛教
C.《汉谟拉比法典》 D.阿拉伯数字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ABD不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 是古巴比伦的代表,因此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文明代表--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图二是一座石碑,上面用楔形文字刻着一部法典。下面这段材料就是法典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奴隶主伤害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则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
(1)材料一中图一的建筑是什么?它位于哪个流域?是古代哪个文明古国的文明象征?
(2)看材料一中的图二及材料二回答:这是哪个国家颁布的哪部法典?是由谁制订的?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部法典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这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地位?
【答案】(1)金字塔。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2)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
(3)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的统治;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一是“金字塔”。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古代埃及在尼罗河流域建立了大大小小80多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
(2)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
(3)根据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奴隶主”、“奴隶”,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从这部法典的内容来看,在法典内容规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地位的相对的,不平等的,这部法典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条文一共282条,刻在一块巨大石柱上,至今还存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故答案为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及其地位。
17.(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今,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印度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应该从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儿童的平等观念,彻底解决高种姓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
材料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上千年历史,这种把人划分为尊贵和卑贱的传统制度至今仍在印度社会有所体现。印度政府2006年9月14日提出一项计划,宣布政府将向那些与低种姓人通婚的高种姓人颁发5万卢比的“奖金”。旨在消除种姓歧视。
(1)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哪四个等级,各自职能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今消除种姓制度的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今天,印度为什么要消除种姓制度?
【答案】(1)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者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重视对整个国民的教育;奖励不同种姓的人通婚。种姓制度会加深社会矛盾,给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者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根据材料一中“印度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应该从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儿童的平等观念,彻底解决高种姓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和材料二中“印度政府2006年9月14日提出一项计划,宣布政府将向那些与低种姓人通婚的高种姓人颁发5万卢比的‘奖金’。旨在消除种姓歧视”可以得出,材料一、二反映了当今消除种姓制度的两种方法,分别是重视对整个国民的教育;奖励不同种姓的人通婚。今天,印度消除种姓制度的原因是种姓制度会加深社会矛盾,给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相关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