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哈姆莱特》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哈姆莱特》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10:1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Confused enough to defeat . Because he was a man is often cringe , lost the chance of success.
迷茫足以败事,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的缘故,失去成功的机会。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奥赛罗》舞台剧表演
《麦克白》电影剧照
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
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乔特鲁德(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故事情节
1.死去的国王?
丹麦国王去世,其弟弟克劳狄斯继承王位并与王后成婚。
王子哈姆莱特回国,老国王回归告知死亡真相,哈姆莱特决心复仇。
2.装疯
哈姆莱特复仇的第一步:装疯。
国王探求哈姆莱特是否真的疯了,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是对自己的女儿奥菲利亚求爱不得而疯。
3.戏中戏
①国王和波洛涅斯利用奥菲莉亚试探哈姆莱特。
②哈姆莱特排演戏剧,国王罪状被搬上舞台,由此确认国王就是杀害父亲的真凶,但在国王向上帝忏悔时错失复仇机会。
③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4.王子出走
①国王克劳狄斯将哈姆莱特送往英国,嘱咐英王处决哈姆莱特,但事情败露,他潜归国内。
②奥菲莉亚精神失常,溺水而亡,哥哥雷欧提斯回国复仇。
5.有毒的箭
①国王克劳狄斯教唆雷欧提斯用毒箭与哈姆莱特决斗,两人都刺中对方。雷欧提斯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当众告发克劳狄斯的阴谋。
②王子刺死克劳狄斯,复仇成功后毒发身亡。
请大家观看以下片段
自由朗读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
讨论
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文武双全的王子
1.剑术了得。
2.诗技高超。
3.奥菲利亚眼中:“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三幕一场)
(二)延宕的性格: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克劳狄斯下跪祷告时,哈姆莱特失去了报仇的最好时机。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这段独白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哈姆雷特复仇与彷徨这一矛盾的心理。
(二)延宕的性格: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雷欧提斯在了解父亲被谋害后,匆忙从法国赶回去,征集队伍冲入皇宫,质问刚继承王位的国王“他怎么死的?我不是可以捉弄的”。
对人类的力量与命运的深信不疑:“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优美的仪表!行为多么像一个天使!”
他绝不听从他的朋友霍拉旭说要做他的仆人的说法;他跟一个演员说话跟对一个宫廷大臣说话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对自然与人类的愉悦之情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特点。
(三)人文主义
哈姆莱特内心的
矛盾与冲突
1.哈姆莱特怀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歌颂世界美好的事物,但是在面对社会现实丑恶现象时,感到非常失望和悲观;
2.哈姆莱特崇尚人性美,但又始终相信人性丑恶的一面;
3.哈姆莱特对人生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但是对死后世界又怀着惧惮的心理;
4.哈姆莱特深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乔特鲁德和恋人奥菲莉亚,但是对她们的软弱又十分痛恨
哈姆莱特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能够将文艺复兴后期人们在失去信仰时矛盾的心理状态充分表现出来。
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笔下优美绝伦的女性代表之一。她天生丽质,感情纯真、心地善良。哈姆雷特“发疯”时,对奥菲莉娅进行咒骂,而单纯的她只是感到痛心惋惜。奥菲莉娅得知父亲被哈姆雷特杀害后,她承受不了打击最终自杀了。
奥菲莉娅
奥菲莉娅是封建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她深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坚守封建主义道德,保守软弱,以家庭为中心。
奥菲莉娅悲剧原因:
哈姆莱特性格悲剧的原因
(一)时代的烙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神学思想和封建思想依然顽固,同时,人文主义精神也有所发展,向中世纪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思想发起了猛烈进攻。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的社会变革,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笔下人文主义者的缩影,也是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相交织的矛盾综合体。
(二)环境的变革。在父王神秘死亡后,哈姆雷特的生存环境急剧变化,叔父篡夺了王位,母亲嫁给了叔父,朋友背叛了他,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哈姆雷特束手无策,也激发了他灵魂深处的忧郁、软弱、多疑、犹豫、敏感等性格特质。
(三)道德敏感
哈姆莱特具有极敏感的道德意识,对一切违背道义的行为深恶痛绝。
但对复仇手段的纠结,暴露了哈姆莱特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的局限之处。人文主义中也是夹杂着封建主义的东西,在现实面前,哈姆莱特的这种道德敏感度就显得苍白而又无力。
理性让人类实现自我救赎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藏着哈姆莱特有的恐惧,但我们却很少有人有走到他的困境。“To be ,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面对命运赠予的困境和迷惑,我们穿越时空,听到了哈姆莱特留下的答案“The rest is silence”,唯余沉默。
这一句话也适合我们扪心自问。活着,是一种责任和勇气;而死亡,则是逃避和解脱。当我们面对恐惧,不为所动,认真地、勇敢地走下去才是真正的勇士。
理性让人类实现自我救赎
“你们这些看见这一幕意外的惨变而战栗失色的无言的观众”,哈姆莱特在临死前对观众这样说。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警示观众:不要为了一己之私,放纵自己的欲望。
莎士比亚为观众充分展示了私欲泛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它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毁灭,使温馨和睦的家庭破裂,使强大的国家陷入混乱以至轻易落人他人之手。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