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16: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七律·长征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鸟窝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有对红军长征的高度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它生动概述了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就是——《七律·长征》
第一部分
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会写




suǒ

结构:左右
组词:七律 纪律
部首:彳

笔画:九

“聿”五个横笔都从竖中线左侧起笔
长竖从竖中线上端右侧起笔
易错提示:
横画要长哦!
结构:上下
组词:铁索 索道
部首:糸

笔画:十
suǒ
“冖”横要长,盖住下面的“糸”
“十”扁小
易错提示:
“小” 两点宽展。
七律 云崖
大渡桥 铁索

hénɡ
①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②地理上指东西向的,跟“纵”相对。
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跟“竖”、“直”“纵”相对。
④跟物体的长的一边垂直的。 ⑤使物体成横向。
⑥纵横杂乱。 ⑦蛮横,不合情理的。
⑧汉字平着由左向右写的一种笔形。
hènɡ
①凶暴,不讲理。
②意外的。
这个人把车横( )放在马路中间,还蛮横( )地指责路人,简直无理取闹。
hénɡ
hènɡ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mín)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诗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诗歌的题目。长征:1934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本诗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自由朗读诗歌,圈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朗读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朗读中,我们要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场景。要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我们再来深入感受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和他们的乐观精神。
全诗描绘了几幅红军远征途中的“征难图” 请写出来。
全诗描绘了五幅“征难图”。分别是:翻越五岭图、横跨乌蒙图、巧渡金沙江图、飞夺泸定桥图、喜踏岷山雪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简单平常的事。
首联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心句,也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总领全篇,属于“点面结合”中的“面”的描写。”
小组合作学习后三联,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
颔联
写“千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弯弯曲曲、延绵不绝
气势盛大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
“腾”和“走”用得甚是巧妙,妙体现在哪里
这两个动词的使用妙在:将“五岭”“乌蒙”这些静态的山岭化为动态,动静结合,很有气势,同时突出了红军为了战胜一切困难的无惧、无畏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
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诗意: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江水拍击着两岸的峭壁悬崖,让人觉得温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让人感到寒意侵袭。
第一部分
“寒”“暖”应该怎样理解?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因此说“更喜”。“尽开颜”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和升华。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
过五岭
越乌蒙
渡金沙
抢大渡
对上文的情感收束
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
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和升华)
这里指红军队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写作背景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不断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来激励和鼓舞自己,就一定能够战胜千难万苦。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总写(首联)
分写(颔联、颈联、尾联)
英雄气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五岭、越乌蒙
渡金沙、抢大渡
翻岷山
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根据下面的提示,尝试背诵《七律·长征》。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yǐ) 磅礴(pánɡ)
B.泥丸(wán) 云崖(yá)
C.铁索(suǒ) 岷山(mǐn)
D.尽开颜(jìn) 远征难(nàn)
·
·
·
·
·
·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