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11: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2.梳理文章结构,总体把握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学习马克思终生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人格。
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总体把握内容。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开始共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19世纪60年代,恩格斯积极参加了领导第一国际的工作。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独自担负起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同时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第二、三卷。1889年恩格斯领导建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广阔的发展。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马克斯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正如列宁所说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互联网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讲。
对于马克思的生平,最了解的人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人也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人仍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对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
3.悼词
中国古代称为“诔词”、“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悼文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
1.点明悼念对象,通常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2.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评价其一生。
3.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
悼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
悼词的正文通常由开头、中段、结尾三部分构成。
一述其哀,二赞其功,三颂其德。
4.正音
繁芜丛杂(wú) 浅尝辄止(zhé) 卓有成效(zhuó)
嫉恨(jí) 诬蔑(wū)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悼念(dào)不可估量(liáng )
豁(huò)然 诽(fěi)谤
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思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豁然,开敞的样子。
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辄,就。
坚韧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不动摇,有韧性。
卓有成效: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卓,杰出而不平常。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二)梳理层次
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梳理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述其哀。
第二部分:(2-7)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赞其功。
第三部分:(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颂其德。
找出段中心句
第一段:永远地睡着了。
第二段: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四段:剩余价值的发现。
第五段: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第六段: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第七段: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八段: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第1段中,“停止思想”和“安静地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讳饰。
强调马克思是卓越的思想家,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怀念和悲痛之情。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贡献的?请找出文中的标志词。
第二段中,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
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从革命实践、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评价。
两个“对于”分别照应 7、8段和3、4、5段。
3.第3段是一个单句,请分析整个句的关系与意思。
“即”之后的内容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位语,起具体解释的作用。三层意思:1.生存需求决定精神活动;2.生产资料的生活是上层建筑的基础;3.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所以”和“因而”说明三层意思,逐层推出。
4.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理论:科学家
理论贡献:科学家(3-5)
(三)语言
1.朗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思考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情感。
凝重肃穆,表达了哀痛悲伤的之情。
1.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深。
2.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而见哀伤。“最”字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3.停止思想:讳饰手法,不说去世,是不忍,可见悲痛之深。也符合马克思的身份。
4.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
5.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小结】文字朴实,叙述平静,背后是恩格斯难以抑制的巨大的悲痛。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赞颂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3.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明确: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马克思对待驱逐、诽谤、诅咒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出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4.为什么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意思是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都不是因为私人原因而成为敌人。言外之意是他大公无私,所有的敌人里,没有一个是因为他私人的原因而成为敌人的,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公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高度赞美,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5.第8段歌颂了伟人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
原文: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活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对比。和下文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和下文马克思的毫不在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和无畏。
原文: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比喻。对比。充分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由此可以领略伟人在政治迫害的疾风骤雨中巍然屹立的伟岸与无畏。
原文: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对比。有许多敌人和无一个私敌形成鲜明对比。私敌是以“我”为中心的。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没有私敌,说明没有私念。体现出马克思的大公无私。
——可能、未必,语气委婉,表意坚定。
一代伟人去了,但是他无与伦比的贡献,无私无畏的品格,永远令人高山仰止。和所有的悼词一样,在结尾部分,恩格斯将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但是,又和所有的悼词不一样,他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字:将。
6.“将永垂不朽”中的“将”字,多余吗?
明确:不是多余。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还只是星星之火。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必将风起云涌。将,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也是恩格斯和广大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四)拓展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