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溶液1.4-1.5综合练习(二)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在日常生活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雪碧 C.纯牛奶 D.农夫山泉
【解答】解:A、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雪碧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纯牛奶是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C正确;
D、农夫山泉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
故选:C。
2.下列关于一瓶蓝色硫酸铜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瓶里溶液各部分的密度相同
B.瓶里溶液各部分的浓度不相同
C.瓶里上半部分溶液颜色较浅
D.外界条件不变,溶液放置一段时间,瓶底有蓝色沉淀
【解答】解:A、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瓶里溶液各部分密度相同,故A正确;
B、因为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瓶里溶液各部分浓度相同,故B错误;
C、由于溶液是均一的,瓶里上下部分溶液颜色应是一样的,故C错误;
D、由于溶液是稳定的,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放置一段时间,瓶底不应有蓝色沉淀出现,故D错误。
故选:A。
3.下列清洁操作中,发生乳化现象的是( )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
C.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解答】解: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油污溶解于汽油中,属于溶解现象,不是乳化现象;故选项错误;
B、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发生了化学变化,不是乳化现象;故选项错误;
C、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是溶解作用,不是乳化现象;故选项错误;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要想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具体操作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解答】解:①加入氢氧化钙,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
②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
③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④加水,所得溶液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钙,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⑤蒸发水,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
故①②⑤措施正确。
故选:D。
5.现有50℃的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加入一定量的水 B.恒温蒸发部分水
C.升温到80℃ D.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解答】解:A、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则溶质质量分数变小,能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故选项正确。
B、50℃的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升温到8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均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D、由于该溶液已经饱和,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均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它的含义是( )
A.20℃时,136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氯化钠
B.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
C.20℃时,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氯化钠
D.20℃时,100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氯化钠
【解答】解: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是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36g,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选项说法没有指明饱和食盐水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20℃时,100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为≈26.5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7.向如图所示烧杯内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溶解后,发现粘水的塑料片和烧杯底部冻结在一起,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 B.乙醇 C.硝酸铵 D.氯化钠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故A错误;
B、乙醇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C正确;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8.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四种物质均不与水反应),溶解情况如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4.2 2 0 9.2
A.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升高温度后、剩余的乙固体一定会减少
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丁
D.四种溶液的质量:丙>乙>甲>丁
【解答】解:A、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则丙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于无法确定乙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则无法确定升高温度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的变化情况,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剂质量相同,均为50g,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则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剂质量相同,均为50g,而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则四种溶液的质量:丙>乙>甲>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20℃时,将50g硝酸钾分成几份依次加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实验数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硝酸钾质量/g 5 15.6 25 31.6 50
溶液质量/g 105 115.6 125 131.6 131.6
A.②溶液为饱和溶液
B.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①溶液恒温蒸发80g水后得到饱和溶液
D.⑤溶液升高温度可能得到不饱和溶液
【解答】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②溶液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说明②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A不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31.6g,则④或⑤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B不正确;
C、由前面分析可知,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①溶液恒温蒸发80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为100g﹣80g=20g,而该温度下2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则所得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如没有固体继续溶解则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因为⑤有固体剩余,则得到的溶液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0.t2℃时,向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13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若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于水的过程放热
B.溶解时进行搅拌可以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使之更快溶解
C.甲的溶解度为98g或者是110g
D.保持温度不变的前提下,水越多,甲物质溶解能力越大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t2℃时,向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13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说明冷却到室温后溶解度减小,所以甲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溶解度增大,才全部溶解,故A正确;
B、搅拌可以增大甲物质的溶解速度,不能改变溶解度,故B错;
C、说物质的溶解度必须先说明温度,故C错;
D、甲物质溶解能力与溶解度有关,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D错。
故选:A。
11.如图是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由b→c需加入一定量的水(湿度)
C.由c→a可加适量硝酸钠固体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解答】解:A.b点到c点,是由饱和溶液升温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解度:a>b,故a点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点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a>b=c,故A不正确;
B.由b→c需从t1℃升温到t2℃,故B不正确;
C.由c→a是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且温度不能变,所以需加入适量硝酸钠,故C正确;
D.a、b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c点是硝酸钠的不饱和溶液,故D不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溶解度图像分析(不考虑结晶水合物)正确的是( )
A.高于t1℃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更大
B.降温是将a处的甲溶液变饱和的唯一方法
C.t1℃时50g乙投入水中一定能形成饱和溶液
D.t2℃时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乙溶液中溶剂质量更大
【解答】解:A、高于t1℃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于不确定溶液的状态,所以不能说明高于t1℃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更大,故A错误;
B、a处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可以有降低温度、恒温蒸发溶剂、添加溶质,故B说法错误;
C、t1℃时乙的溶解度为50g,则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50g乙,由于不知道溶剂水的质量,所以无法判断t1℃时50g乙投入水中能否形成饱和溶液,故C说法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得出t2℃时溶解度甲>乙,则此温度下,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的物质含有溶质多,含有溶剂少,溶质甲的质量大于乙,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乙大于甲,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3.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比B的大
B.10℃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A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D.C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能变为饱和溶液
【解答】解:(1)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有温度的限制,故A错;
B、10℃时,B的溶解度是20g,10℃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0g:120g=1:6,故B错;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在室温下,溶解度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故C正确;
D、C的不饱和溶液降温,溶解度变大,仍然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
故选:C。
14.如图是硼酸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溶液变不饱和溶液
C.将要使b点的硼酸溶液析出晶体,应该升高温度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体,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g
【解答】解:A、a点是在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a点表示t1℃时,硼酸的溶解度是10g,故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A错误;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硼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要使b点的硼酸溶液析出晶体,应该降低温度,故C错误;
D、t2℃时,硼酸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硼酸,所以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最多溶解硼酸的质量为15g,故可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5g=65g,故D错误;
故选:B。
15.T℃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等质量的水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B点处的乙溶液中加入少量乙,固体会溶解
B.向A点时的丙溶液中加入丙物质,其溶解度会增大
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D.T℃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其饱和溶液,则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甲>乙>丙
【解答】解:A、由图可知,B点时,乙的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故此时,乙溶液达到饱和,故向B点处的乙溶液中加入少量乙,固体不会溶解,故错误;
B、A点时,丙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向A点时的丙溶液中加入丙物质,丙会继续溶解,但是温度不变,其溶解度不变,故错误;
C、T℃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设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x,则,x=25g,故错误;
D、由该温度下,由于三者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丙>乙>甲,则说明溶解度关系:丙>乙>甲,则用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分别配制其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量为甲>乙>丙,故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分别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蔗糖溶液:溶质 蔗糖 ;溶剂 水 。
(2)碘酒(即碘的酒精溶液):溶质 碘 ;溶剂 酒精 。
(3)乙醇的水溶液:溶质 乙醇 ;溶剂 水 。
(4)0.9%的生理盐水:溶质 氯化钠 ;溶剂 水 。
【解答】解:(1)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
(2)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3)乙醇的水溶液中溶质是乙醇,溶剂是水。
(4)0.9%的生理盐水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故答案为:(1)蔗糖;水;
(2)碘;酒精;
(3)乙醇;水;
(4)氯化钠;水。
17.水中的溶氧量大小对水生生物至关重要。
(1)夏季为鱼池水补氧,常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其原理是 增大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
(2)下列大致图像中,不能反映氧气在水中溶解度规律的是 B 。(填序号)
【解答】解:(1)夏季为鱼池水补养,常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其为了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加水的溶氧量,故答案为:增大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答案为:B。
18.t2℃时,将甲、乙各80g分别放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一。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a (填“a”或“b”)。
(2)向烧杯①的溶液中继续加入15g甲物质,充分搅拌,发现固体先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甲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甲物质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
(3)将t2℃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填字母)。
a.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两溶液质量甲<乙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解答】解:(1)t2℃时,将甲、乙各80g分别放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一所示,因此甲是a,乙是b;
(2)向烧杯①的溶液中继续加入15g甲物质,充分搅拌,发现固体先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甲析出,我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甲物质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3)a、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正确,因为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两溶液质量:甲<乙正确,因为甲有固体析出;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错误,甲小于乙,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因此甲中的溶剂少;
d、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故选:c。
故答案为:(1)a;
(2)甲物质溶于水时放热,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3)c。
19.如图1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为使图2试管中饱和甲溶液析出固体,可向烧杯中加入 NH4NO3 (填“NH4NO3”或“NaCl”)固体。
(2)60℃时取210g甲溶液进行如下图操作:
①溶液属于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50% 。40℃时甲的溶解度为 45.8 g。
【解答】解:(1)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使图2试管中饱和甲溶液析出固体,将饱和的甲溶液降低温度即可,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即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就能够实现图2试管中饱和甲溶液析出固体;
(2)60℃时,取210g甲溶液,然后恒温蒸发掉10g水,溶液中没有析出晶体,此时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则蒸发水前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当溶液的温度最终降至20℃时共析出68.4g晶体,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溶液的质量=201g 10g 68.4g=131.6g,由图可知,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此时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g,溶质甲的质量为31.6g,则①溶液的质量=210g 10g=200g,其中水的质量也为100g,溶质甲的质量=200g 100g=100g,溶质质量分数=×100%=50%;降温至40℃时,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g,溶液中溶质甲的质量=100g 54.8g=45.8g,溶液底部有晶体析出,为饱和溶液,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40℃时甲的溶解度为45.8g。
故答案为:(1)NH4NO3;
(2)不饱和;50%;45.8。
20.水和溶液在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1)生活中常用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两者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 C 。
A.乳化、乳化
B.乳化、溶解
C.溶解、乳化
D.溶解、溶解
(3)如图1,在木块上滴几滴水,将装有某种固体的大烧杯放置于木块上,向大烧杯中加水进行搅拌,结果木块上的水结冰了,则大烧杯内的固体可能是 B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
(4)如图2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温度为 t2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3℃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300g,分别蒸发等量的水,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C 。
③t3℃时,将A、B、C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B=C>A (用A、B、C和“>、<、=”表示)。
(5)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图3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由图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B.n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C.t℃,25g该物质放入80g的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D.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n<m<w=z
【解答】解:(1)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汽油除油污的原理是溶解油污,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利用了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3)在木块上滴几滴水,将装有某种固体的大烧杯放置于木块上,向大烧杯中加水进行搅拌,结果木块上的水结冰了,说明固体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A、氯化钠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溶液温度几乎不变,故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C错误;
D、蔗糖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溶液温度几乎不变,故D错误;
(4)①当温度为t2℃时,A、B曲线有交点,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A>B>C,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等于可知,A、B、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也是A>B>C,故等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关系为A>B>C;
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300g,分别蒸发等量的水,析出溶质质量关系是A>B>C,故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析出溶质最少的C;
③t1℃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50g,C物质的溶解度是50g,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g,所以t1℃时,将A、B、C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t1℃,B、C所得溶液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且有物质剩余,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C>A;
(5)A、图示表示的是t℃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由图无法确定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A错误;
B、n点表示溶液中溶质为25g,溶剂为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
C、t℃,8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的质量大于25g,故25g该物质放入80g的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w、z均是这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故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m与n溶质的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则n<m,由于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最浓,可知它们的关系是n<m<w=z,故D正确;
故答案为:(1)煮沸;
(2)C;
(3)B;
(4)①t2;
②C;
③B=C>A;
(5)D。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进行的“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实验探究,请你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实验】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假设1】 溶质的种类 可能会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温度、溶剂的质量 。
【实验步骤】30℃时,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硝酸钾、氢氧化钙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较多氢氧化钙未溶。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种类的物质 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解答】解:【假设1】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所以该实验是探究溶质的种类可能会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即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温度和溶剂的质量都必须相同,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验结论】试管①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较多氢氧化钙未溶,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故答案为:溶质的种类;温度、溶剂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
22.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
[仪器]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一药匙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另取一个仅盛有水的烧杯,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序号 水的体积/mL 所加物质 液体温度/℃
① 50 氯化铵 15
② 50 氯化钙 28
③ x 氯化钠 21
④ 50 无 22
[数据分析]
(1)要完成本实验,还应补充的仪器是 温度计 。
(2)表中x为 50 。
(3)比较实验②与④,可获得的结论是 氯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 。
(4)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氯化铵 。
[反思评价]
(5)经讨论,该小组认为本实验方案中存在缺陷,缺陷包括 ABD (填序号)。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D.所用水的温度可能不同
【解答】解:(1)实验中要测量液体的温度,因此还应该补充的仪器为温度计;
(2)根据实验目的是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因此水的量要保持一致,所以x=50;
(3)比较实验②与④,往水中加入氯化钙后,温度升高,因此可获得结论是氯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
(4)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说明这种物质溶解时吸热,从表中可以看出上述三种物质中氯化铵溶解时吸热,所以最合适的是氯化铵;
(5)A.实验操作过程中若保温措施不行会影响实验效果,故A符合题意;
B.加入物质的质量必须相等,否则影响实验效果,故B符合题意;
C.探究的就是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因此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会影响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所用水的温度必须相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故D符号题意。
故选:ABD。
故答案为:(1)温度计;
(2)50;
(3)氯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
(4)氯化铵;
(5)ABD。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3.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
根据所给资料,请仔细回答:
(1)“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B (填固体)。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2)我们在喝饮料(含有CO2气体)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
(3)喝完饮料后。取出罐体底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掉2克水。冷却到20℃,有2克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4.3%,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180 克。(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4)我市已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应将罐体放入 可回收垃圾 收集容器。
【解答】解:(1)“一摇冰”饮料需要固体溶于水吸热;
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故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故正确;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故错误;
故选:B。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填:减小;
(3)设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则:
×100%=64.3%
x=180g;
故填:180;
(4)罐体属于可回收垃圾;故填:可回收垃圾。
24.已知30℃时100克水中溶解45.8克氯化铵恰好达到饱和,30℃时将68.7克氯化铵配制成400克的溶液。通过计算:
(1)溶液是否饱和?
(2)若不饱和,为了使其饱和可用下面的方法:
①蒸发溶剂法:需蒸发多少克水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②加溶质法:需再加入多少克氯化铵固体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解答】解:(1)由于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5.8g,也就是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45.8克的氯化铵,因此400克溶液中最多溶解的氯化铵的质量是125.7克。所以,在30℃时,把68.7g氯化铵配制成400克溶液,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①由于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5.8g,也就是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45.8克的氯化铵,则完全溶解68,7g氯化铵仅需150g水,所以需蒸发水的质量为400g﹣150g﹣68.7g=181.3g;
②由于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5.8g,也就是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45.8克的氯化铵,400g溶液含有水的质量为:400g﹣68.7g=331.3g,该温度下的331.3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的质量为:≈151.7g,还需要加入氯化铵的质量为:151.7g﹣68.7g=83.0g,溶液才能达到饱和;
故答案为:(1)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2)①需蒸发181.3克水才能成为饱和溶液;②需再加入83.0克氯化铵,溶液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25.小强因感冒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他输液时,要用到生理盐水.如图所示是医生给他用的一瓶生理盐水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设生理盐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
(1)生理盐水属于 混合物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若以每分钟100滴(20滴约为1毫升)的速率给小李静脉输液,则输完这瓶生理盐水约需 100 分钟.
(3)输液过程中,小李想到了如下的几个问题,请通过计算帮助解决:这瓶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如果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来配制这样一瓶生理盐水,需要10%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
【解答】解:(1)生理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需要的时间为:500mL÷=100分钟,故填:100;
(3)1.0×103千克/米3=1g/mL
由标签给出的数据可知这瓶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为4.5g,生理盐水的质量为500mL×1g/mL=500g,
这瓶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9%;
如果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来配制这样一瓶生理盐水,设需要10%的氯化钠溶液为x
10%×x=4.5g
x=45g
故填:0.9%;45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溶液1.4-1.5综合练习(二)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在日常生活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雪碧 C.纯牛奶 D.农夫山泉
2.下列关于一瓶蓝色硫酸铜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瓶里溶液各部分的密度相同
B.瓶里溶液各部分的浓度不相同
C.瓶里上半部分溶液颜色较浅
D.外界条件不变,溶液放置一段时间,瓶底有蓝色沉淀
3.下列清洁操作中,发生乳化现象的是( )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
C.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4.要想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具体操作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5.现有50℃的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加入一定量的水 B.恒温蒸发部分水
C.升温到80℃ D.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6.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它的含义是( )
A.20℃时,136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氯化钠
B.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
C.20℃时,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氯化钠
D.20℃时,100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氯化钠
7.向如图所示烧杯内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溶解后,发现粘水的塑料片和烧杯底部冻结在一起,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 B.乙醇 C.硝酸铵 D.氯化钠
8.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四种物质均不与水反应),溶解情况如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4.2 2 0 9.2
A.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升高温度后、剩余的乙固体一定会减少
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丁
D.四种溶液的质量:丙>乙>甲>丁
9.20℃时,将50g硝酸钾分成几份依次加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实验数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硝酸钾质量/g 5 15.6 25 31.6 50
溶液质量/g 105 115.6 125 131.6 131.6
A.②溶液为饱和溶液
B.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①溶液恒温蒸发80g水后得到饱和溶液
D.⑤溶液升高温度可能得到不饱和溶液
10.t2℃时,向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13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若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于水的过程放热
B.溶解时进行搅拌可以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使之更快溶解
C.甲的溶解度为98g或者是110g
D.保持温度不变的前提下,水越多,甲物质溶解能力越大
11.如图是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由b→c需加入一定量的水(湿度)
C.由c→a可加适量硝酸钠固体
D.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12.下列关于溶解度图像分析(不考虑结晶水合物)正确的是( )
A.高于t1℃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更大
B.降温是将a处的甲溶液变饱和的唯一方法
C.t1℃时50g乙投入水中一定能形成饱和溶液
D.t2℃时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乙溶液中溶剂质量更大
13.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比B的大
B.10℃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A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D.C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能变为饱和溶液
14.如图是硼酸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溶液变不饱和溶液
C.将要使b点的硼酸溶液析出晶体,应该升高温度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体,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g
15.T℃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等质量的水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B点处的乙溶液中加入少量乙,固体会溶解
B.向A点时的丙溶液中加入丙物质,其溶解度会增大
C.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D.T℃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配制其饱和溶液,则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甲>乙>丙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分别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蔗糖溶液:溶质 ;溶剂 。
(2)碘酒(即碘的酒精溶液):溶质 ;溶剂 。
(3)乙醇的水溶液:溶质 ;溶剂 。
(4)0.9%的生理盐水:溶质 ;溶剂 。
17.水中的溶氧量大小对水生生物至关重要。
(1)夏季为鱼池水补氧,常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其原理是 。
(2)下列大致图像中,不能反映氧气在水中溶解度规律的是 。(填序号)
18.t2℃时,将甲、乙各80g分别放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一。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
(2)向烧杯①的溶液中继续加入15g甲物质,充分搅拌,发现固体先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甲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
(3)将t2℃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两溶液质量甲<乙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19.如图1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为使图2试管中饱和甲溶液析出固体,可向烧杯中加入 (填“NH4NO3”或“NaCl”)固体。
(2)60℃时取210g甲溶液进行如下图操作:
①溶液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40℃时甲的溶解度为 g。
20.水和溶液在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1)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两者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 。
A.乳化、乳化
B.乳化、溶解
C.溶解、乳化
D.溶解、溶解
(3)如图1,在木块上滴几滴水,将装有某种固体的大烧杯放置于木块上,向大烧杯中加水进行搅拌,结果木块上的水结冰了,则大烧杯内的固体可能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
(4)如图2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温度为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3℃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300g,分别蒸发等量的水,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
③t3℃时,将A、B、C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用A、B、C和“>、<、=”表示)。
(5)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图3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B.n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C.t℃,25g该物质放入80g的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D.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n<m<w=z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进行的“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实验探究,请你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实验】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假设1】 可能会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30℃时,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硝酸钾、氢氧化钙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较多氢氧化钙未溶。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22.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
[仪器]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一药匙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另取一个仅盛有水的烧杯,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序号 水的体积/mL 所加物质 液体温度/℃
① 50 氯化铵 15
② 50 氯化钙 28
③ x 氯化钠 21
④ 50 无 22
[数据分析]
(1)要完成本实验,还应补充的仪器是 。
(2)表中x为 。
(3)比较实验②与④,可获得的结论是 。
(4)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反思评价]
(5)经讨论,该小组认为本实验方案中存在缺陷,缺陷包括 (填序号)。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D.所用水的温度可能不同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3.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
根据所给资料,请仔细回答:
(1)“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填固体)。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2)我们在喝饮料(含有CO2气体)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3)喝完饮料后。取出罐体底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掉2克水。冷却到20℃,有2克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4.3%,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克。(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4)我市已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应将罐体放入 收集容器。
24.已知30℃时100克水中溶解45.8克氯化铵恰好达到饱和,30℃时将68.7克氯化铵配制成400克的溶液。通过计算:
(1)溶液是否饱和?
(2)若不饱和,为了使其饱和可用下面的方法:
①蒸发溶剂法:需蒸发多少克水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②加溶质法:需再加入多少克氯化铵固体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25.小强因感冒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他输液时,要用到生理盐水.如图所示是医生给他用的一瓶生理盐水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设生理盐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
(1)生理盐水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若以每分钟100滴(20滴约为1毫升)的速率给小李静脉输液,则输完这瓶生理盐水约需 分钟.
(3)输液过程中,小李想到了如下的几个问题,请通过计算帮助解决:这瓶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如果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来配制这样一瓶生理盐水,需要10%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