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11: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下《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思路。
(2)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 学会抓住关键概念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象的暗示性,掌握文艺评论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1. 探究理解作者通过举例、归纳、对比阐明事理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人文学科的探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习探究问题并准确、有个性的表达。
教学过程:
1.作者
林庚(1910— 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
《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2.字词
柳恽 (yùn) 寒砧 (zhēn)(寒秋的捣衣声) 征戍
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言词上留下的迹象)
得鱼忘筌(捕鱼的竹器,喻功成而忘其凭借)门闩 窸窣(xī sū)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提示:阅读全文,勾画重点句,理清思路。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木叶”即树叶,但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字在于“木”字。由此可见,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差别。
第4段:“木”的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第6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正因此特征,《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全文思路:
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关键在“木”字。
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落木千山 空阔
枝叶繁茂 饱满
4.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问题1文中一共引用了21处诗文。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么多诗句,意义何在?
⑴第一段有4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意图:指出“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⑵第二段有9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意图:指出在诗歌中“树”“叶”“木叶”“落木”常见,“树叶”却少见。
⑶第四段有4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意图:“木”有落叶因素的艺术特征。
⑷第五段有1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意图: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⑸第六段有3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意图:“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
问题2“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这些意象,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各蕴含着怎样的意味?
树叶:“树”饱满;“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树叶”可以简化为“叶”;一般是褐绿色。
木叶:“木”空阔,比树更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木头的影子,更多的想到了树干,排斥“叶”;暗示了颜色,透着黄色,干燥,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窸窣飘零;疏朗与绵密交织。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问题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作者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却考虑读者阅读者心理,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象。
5.拓展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特点,意象内涵相对稳定.
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比如:月,酒。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酒:愁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 (忧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离别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俗之美)
推荐阅读:
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