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张PPT)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部编教材·必修上
丰富词语积累
一、了解词家族
活动一:并比较下面三组语言单位,判断哪些是语素、哪些是词语。
⑴天 地 人 牛 马 走
⑵玻璃 蜘蛛 囫囵 宇宙 法西斯 阿斯匹林
⑶牙齿 伤心 世界观 风云雷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1.了解“语素、字、词”的概念和关系
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换言之,语素是最小的不能再拆分出更小的单位来的语言单位。语素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同时语素可以组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单纯词)。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第一、单音节语素,必须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不是语素。例如:“玻”它是一个完整的音节,但它不能独立表义,因此只是一个字而非一个语素。而“英”,从形式来看,它和“玻”一样,但它是一个语素,因为“英”可以独立表义,是个不能拆分的音义结合体(即定义里限定的“最小的”)。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第二,双音节或多音节语素,不管有多少个音节或汉字,都只能组合在一起共同表义。例如:胺基酸。音节在拆开后均与原概念没有任何关系,只能组合起来共同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所以还是一个语素。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②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是比语素大的语言单位。由几个语素构成的词,词和语素是容易区别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则词和语素是一个同形单位,二者统一为一个形体。例如“马拉车。马拉马车。”在第一个句子里,“马”和“车”都是词。在第二个句子里,作主语的“马”是词;作宾语的“马车”是一个词,在这个词里,“马”和“车”都是语素。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③字是汉语表现为书面语形式的书写形体单位。一个书写单位就是一个字。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代表音节的文字,一般情况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表意作用的音节,字的形体结构能够以一定的特征显示出它代表的音节所表示的词或语素的意义。
⑴天 地 人 牛 马 走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第⑴组6个单位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有音有义,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素。
⑵玻璃 蜘蛛 囫囵 宇宙 法西斯 阿斯匹林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第⑵组6个单位都是由双音节或多音节组成,若把这两个或多个音节拆分开来单独看,它们都失去了意义,不能算语素。只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才能算一个语素。
⑶牙齿 伤心 世界观 风云雷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第⑶组5个单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但和第(2)组不同,拆分后它有自已完整的意义,所以它们是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语。
二、丰富熟语积累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1.了解“熟语”的概念及分类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①成语
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⑴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等。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⑵来源于历史故事
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他们凝缩成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等。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⑶来源于古代文献
如“狐假虎威”出于 《战国策 楚策》。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形成成语;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形成成语。前者如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者如瓜田李下——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⑷来源于群众口语
不少成语来源于口头通俗而形象的俗语。如: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似乃狼也,其可畜乎!”;“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为宋代口语。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包罗万象,内蕴丰富。通过成语可以以小见大,可以洞察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同学们可从不同角度做探究,不必面面俱到。”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⑷来源于群众口语
不少成语来源于口头通俗而形象的俗语。如: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似乃狼也,其可畜乎!”;“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为宋代口语。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包罗万象,内蕴丰富。通过成语可以以小见大,可以洞察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同学们可从不同角度做探究,不必面面俱到。”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②惯用语
内涵: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
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动宾式
走后门、开绿灯、打游击、钻空子、吃错药
捅马蜂窝、打退堂鼓、念紧箍咒、灌迷魂汤
卖狗皮膏药、摸老虎屁股等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偏正式
纸老虎、护身符、马后炮、定心丸、替罪羊
一亩三分地、一锤子买卖、豆腐渣工程等
偏正式
鬼画符、一刀切、满堂红、窝里斗等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③歇后语
内涵: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
“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1.了解新词的含义及类型。
内涵:新词语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新创造的词语;广义的新词语则还包括固有词汇产生的新义,语言学家往往将其称作“新义”,并与新词并列。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在不断出现,为汉语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积累词语,不能不关注新词语。
分类: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汉语自身的新造词和外来词,如“供给侧”“高铁”“刷屏”“博客”“作秀”等。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真香】
该词最早出自湖南卫视《变形记》里面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嫌弃农村条件不好,想要回城市。”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但几小时后饿了的王境泽只能在农村家庭吃饭,边吃还边说了句“真香”。配合前面他自己说出的狠话,喜感度顿时爆棚。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肥宅快乐水】
肥宅快乐水,指的是“可乐”,被称为“肥宅快乐水”是因为它可以给肥宅群体带来快乐,并且可以让肥宅保持真正的肥宅必备的属性“肥”。高热量的食物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被称作“肥宅快乐水”,是肥宅的自嘲。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C位】
“C”是英文单词center(carry)的缩写形式,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则为中间位置、重要位置的意思,指团队的灵魂中心人物。该词尤其是在明星艺人当中更为明显,"C位"是大咖位,是对艺人实力的最好证明。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锦鲤】
2018年夏天,国内女生选秀节目《创造101》中,一个女孩叫杨超越,因其清纯可爱不做作的形象被广大网友喜爱,而其在最后出道竞争中以第三位出道,被称为“锦鲤姑娘”,“锦鲤”后指代那些与好运有关的事物,如有好运的人或能够带来好运的事情。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有毒】
这梗出自游戏英雄联盟。该词的含义并不单一,一方面类似于网络词“魔性”的意思,形容事物带来某种精神污染的魔力,让人就像中毒了一样变得魔幻、上瘾。除此之外该词也被用作吐槽别人或者作为运气不好的自嘲。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杠精】
杠就是抬杠的意思,精当然就是精怪的精。杠精的意思就是说那些专门为了找事而吵架的一类人,不管你说什么,发表说明观点,做什么事情,总是能找出你的毛病来和你抬杠吵架,也就是说“为反对而反对,为找事而找事”,这类人以抬杠为己任,被称为杠精。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佛系】
该词的含义是专注于事情发生的过程,抱着尽人事知天命的心态,不注重结果。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该词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学生”“佛系饮食”等一系列的词语。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XX自由】
首先出自“车厘子自由”,该词来源文章《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女生财务自由的15个阶段”对照表。最基本的是辣条自由,然后是奶茶自由、视频网站会员自由、外卖自由、咖啡自由、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衣服自由等。
思考这些新词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总结新词与时代的联系。
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新词语。
如“义工”,指自愿参加义务性公益活动的人。这就是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特首”,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这一新词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而产生。
思考这些新词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总结新词与时代的联系。
⑵旧词新用而产生的新词语。
如“访问”,原指有目的地去看望、拜访别人。现在也常用于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查看、浏览。“杀手”,原指受雇用的杀人者,现在的意义还指漫天开价、敲诈顾客的行为,或有特殊力量的行为等。
思考这些新词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总结新词与时代的联系。
⑶来自外语和汉语方言的新词语。
如“作秀”,指表演、显示自己。“秀”译自英语“show”。
思考这些新词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总结新词与时代的联系。
⑷词语衍生和缩略形成的新词语。
如先有“白领”“蓝领”,相应又衍生出“金领”“粉领”“黑领”等;词语缩略更常见。如“央行”“高考”等。
课外作业
试着从以下方面收集成语:
1.收集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并按顺序写出。
2.收集与“金、木、水、火、土”文字相关的成语。
3.整理出“AABB型、AABC型、ABAC型”成语。
第八单元
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2.体会语言的感彩。
3.把握语言的语体色彩。
预告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这说明词语的选择不但极其重要,而且绝非易事。
预告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画出今天内容的简单思维导图。
2.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绘制展示。
3.集体讨论、补充、修改,明确内容思维图。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1.根据思维导图,自主阅读《百合花》,找出文中你认为符合以上要求,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明确:
2.同样是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和《反对党八股》所用词语在语体色彩上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不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3.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结合思维导图,分析教材前五个例子,理解相关内容。
学生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例子,探究、理解、分析、总结之后,分别派代表讲解有关内容,其他组员可作适当补充。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说,有些词意思相近,“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要做到“恰当”“合适”,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1.根据思维导图,自主阅读《百合花》,找出文中你认为符合以上要求,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用词准确生动的,如:
①两人闷坐了一会儿,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扫”是迅速横掠而过,把小通讯员心里急着动身,不敢看我,但又不得不看的心里表现了出来,如果换成“看”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②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对工作为什么“踌躇”犹豫不决呢?一来怯于跟不熟悉的老百姓打交道,二来也要回团里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吧。)
③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送”比“放”更有力,在这里表现了小媳妇拿出新被子的不舍和最终的下定决心,内心也有点赌气,跟下文她为小通讯员献出被子形成了对照。)
1.根据思维导图,自主阅读《百合花》,找出文中你认为符合以上要求,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④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跟那些树枝在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颤动”急促而频繁地振动,生动地写出了野菊花的可爱,也从侧面写出小通讯员走得快,做事利索。)
⑤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盯”指注视,集中视力看着,不放松。这里表现了担架员期待我能治好小通讯员的急切心理,侧面表现小通讯员牺牲的壮烈。)
⑥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劈手”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夺”抢,强取。两个词连用,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牺牲异常悲痛,为自己曾跟他赌气感到后悔,以及决心为他盖上新被子的心里。)
(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1.读下面几个句子,找出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并修改。
(1)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2)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
(3)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4)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1.读下面几个句子,找出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并修改。
答案:(1)割断。割,刀割,不符合“阻碍”情境,应为“隔断”。
(2淹没。淹,水淹,不符合“沉沙”情境,应为“埋没”。
(3)惠赠。惠,恩惠,符合“珍藏”情境,使用正确。
(4)启用。启,开启,不符合“教师”情境,应为“起用”。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褒义
贬义
中性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1)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
(3)敌人使出最毒辣的手法,用一切刑具折磨宣灏。
(4)愚蠢的特务鉴别了两个钟头,结论是“笔迹相同”,就断定是许晓轩写的。
例(1)(2)中的“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谦逊”、“凝聚”、“敬爱”、“深情”带有褒扬、尊敬、喜爱等感彩,这种词称为褒义词。例(3)(4)中的“毒辣”、“折磨”、“愚蠢”带有贬斥、憎恶等感情,这种词称为贬义词。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下面几组反义词,左边的都是带褒义的,右边的都是带贬义的。
勤奋——懒惰 美好——丑恶
勇敢——怯懦 善良——凶恶
高尚——卑劣谦逊——傲慢
同义词中有些也带褒义或贬义。例如“鼓励”和“怂恿”是同义词,但“鼓励”意在勉励人做好事,是个褒义词,“怂恿”意在挑动人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下面各组同义词,左边的都带褒义,右边的都带贬义。
理想——妄想 揭发——告密
领袖——头子 赞扬——吹捧
果断——武断 团结——勾结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有些成语也带有褒贬色彩。例如:
褒义贬义
奋不顾身——贪生怕死
大公无私——损人利己
锲而不舍 ——一曝十寒
见义勇为 ——见利忘义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的感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种词称为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
词语的感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使用词语,特别是使用同义词,不仅要弄清词的意义,对带有感彩的词,还要分清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用,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起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义,用贬义词则表示的是褒义。例如:
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上例的“顽固”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是坚定不移的意思。因此加上引号。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1.根据思维导图,自主阅读《百合花》,找出文中你认为符合以上要求,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感彩鲜明生动的,如:
①他看见我挨他坐下,立刻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张皇”本是贬义词,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彩发生了转化,把我这个女同志挨着小通讯员坐下时,小通讯员的紧张可爱表现了出来。)
②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忸怩”是羞愧或不大方的样子,是形容内向女孩子的词,略带贬义。在这里用于小通讯员这个男孩子,感彩发生了转化,表现了他的羞怯,跟后面他猛“扑”在手榴弹上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塑造了小通讯员的形象。)
③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执拗”意思是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意见,含贬义。在这里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把小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还受了“委屈”的情态写了出来。也跟下文他听了我的话之后,“松松爽爽带我走了”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深明大义。)
1.根据思维导图,自主阅读《百合花》,找出文中你认为符合以上要求,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④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着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慌慌张张”本是贬义词,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这里词语的感彩发生了转化,表现了小通讯员不习惯于跟女同志打交道的羞怯,也为下文衣服挂住门钩打下了伏笔。)
⑤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傻乎乎”含贬义,是指糊涂无知或憨厚老实的样子,这里词语的感彩发生了转化,表现了小同乡的可爱。)
⑥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气汹汹”是因为某件事情严重违反个人意愿,或者压抑的感情得到爆发,指对人对事或者人的不满情绪发泄的状态,十分暴躁。这里是新媳妇对卫生员不能理解自己的伤心,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使得她有点不合常情的,失去理智的表现。恰好表现了新媳妇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集体讨论: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要选用二抓语境,看需要什么词语。“最恰当、最合适”的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所选词的具体意义,其次是对上下文的内容要有清晰的了解,对全文内容和风格要有明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与具体语境联系起来思考。一抓词语,看适合什么语境;
(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特征、烙印。它是由词经常出现的语体久而久之赋予的。 语体色彩是指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从词汇分类来分,语体一般情况下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可以进一步再分为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同样的,词的语体色彩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区分。如“哥们”“溜达”具有口语语体色彩;“造诣”“苍穹”具有书面语体色彩;“旖旎”“摇曳”带有文艺语体色彩;“法人”“井喷”带有科技语体色彩;“体制”“改革”具有政论语体色彩;“此致”“为荷”等含有公文语体色彩。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例如,“惠赠”“赠送”,前者是对别人的赠与的一种客气的说法,后者则是彼此赠与的一般的说法,虽然二者均有“赠与”意思,但语体色彩不同,前者书面语体色彩浓,后者口头语体色彩浓;又如,“启程”“动身”意思相同,但前者书面语体色彩浓,后者是口头语体色彩浓;再如,“商量”“商榷”,前者口头语体色彩浓,后者书面语体色彩浓。这一类词语,如果不分清语体,随意使用,就会不协调,影响表情达意的效果。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再如,有个学生给一位老人写了这样一张便条:“余爷爷: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有四个词出现了语体错误:①“惊悉”应改为“获悉”;②“造访”应改为“探望”;③“阁下”应改为“您老”;④“馈赠”应改为“敬送”。)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1.根据思维导图,自主阅读《百合花》,找出文中你认为符合以上要求,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语体色彩鲜明生动的,如:
①“你还没娶媳妇吧?”(“娶媳妇”是个口语词,表达了我对小通讯员这个老乡的关怀和亲切感,如果换成“结婚”就索然无味了。)
②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进来。(“呼哧呼哧”是口语词,拟声词,形容爬楼梯或跑步时累的喘气声,这里指乡干部提的东西太多,累得直喘气。这个拟声的口语词,更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乡干部的累,也侧面表现了局势的紧张。)
③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瞅”是个口语词,表示斜着眼睛偷偷地看,略含贬义。这里把小媳妇家里有一床新被子,想拿出来又舍不得的心里表现了出来。跟后面自己动手把新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形成了对照,表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如果用“看”就没有效果了。)
1.根据思维导图,自主阅读《百合花》,找出文中你认为符合以上要求,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语体色彩鲜明生动的,如:
④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半晌”是方言,好大一会儿,好久的意思。用在表示这个农村的小媳妇的思考过程十分恰当,如果用“好久”“好大一会儿”就太文气,不够生动。)
⑤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扑在棺材底。(“平展展”也是日常口语,用在此处表现了新媳妇内心的真诚,军民鱼水之情的亲密。比用一个“很平”来得亲切、内涵丰富。)
在运用词语时,选用什么样的语体色彩的词才恰当呢?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首先,要看文章的体裁和具体内容。议论文,语体比较庄重、谨严,应多用书面语;记叙性的文章,语体比较生动活泼,就可适当运用口语词。
例如:孟子是“亚圣”,从学问渊源上讲,他也算是孔子的嫡传,这正统地位,连唐代韩愈都不敢有任何微辞。(“嫡传”“微辞”都是书面语,用在这里显得庄重。)
在运用词语时,选用什么样的语体色彩的词才恰当呢?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其次,要看场合。例如,外交场合往往谈及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事项,要讲究礼仪,所以,语言往往比较庄重典雅,常用“会见”“接见”“谒见”“拜见”等。
总之,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各有特色,各有所宜,又密切联系。口头语体是书面语体的源头,书面语体是口头语体的升华;口头语体给书面语体注入新鲜的血液,书面语体为口头语体架起规范的骨骼。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强了语体的功能,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词语的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可以活用,即庄词谐用,谐词庄用,这是属修辞方面的问题了。
2.同样是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和《反对党八股》所用词语在语体色彩上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不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⑴《敬业与乐业》是七十多年前,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引经据典,语言典雅凝练,表达严谨深刻,是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
《反对党八股》 是一个会议报告,是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所以首先作者自己的语言要生动活泼,新鲜有力,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带头成为反对党八股的先行者。文章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俗语、成语、方言词和比喻句,使文章妙趣横生,富有吸引力。
2.同样是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和《反对党八股》所用词语在语体色彩上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不同?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⑵两篇文章的语体色彩不同,跟他们的用途、发表场合、发表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敬业与乐业》:作者发表演讲的时候,正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诸多弊端,回国后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所以这篇文章就带有作者弘扬传统文化的观点,显得典雅庄重。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它发表的大背景是延安的整风运动,目的在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党八股或者洋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因为,主观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他们不肯作调查研究,不肯去学习群众语言,只是坐在屋里臆想和抄书,而党八股搞起来既方便,又能吓唬人、欺骗人。所以反对党八股实际上就是和党内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
3.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明确:⑴《蒲柳人家》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3.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⑵《溜索》用词精妙传神、凝练含蓄。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的一个“磕”字,准确表现了马帮与马的关系。不用“打”“抽”等词,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文中诸如此类运用精妙的词语比比皆是,颇值得玩味。平中见奇,回味无穷,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根据词语的感彩,为下列词语归类。
贪生怕死
自强不息
彬彬有礼
鼠目寸光
中流砥柱
张冠李戴
决胜千里
励精图治
阴谋诡计
百炼成钢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与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这座纪念碑是由杰出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这一点,想必尽人皆知;对于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
三、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
答案:第一处:“顿生瞻仰、思念之情”改成“顿生敬仰、思念之情”(或去掉“瞻仰、”)。
第二处:“对于他的助手”改成“至于他的助手”(或将“对于”改为“而”,或去掉“对于”)。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一、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抓住了义项间的联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就能更好地理解多义词。
1、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个词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作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作引申义。
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①北窗。②朝向,对着。③方向,趋向。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解字》:“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瑾户。”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引申义。
小试牛刀:查找资料,明确下表中各字(词)的本义
字(词) 本义
兵
亡
朝
网
道
小试牛刀:查找资料,明确下表中各字(词)的本义
字(词) 本义
兵 兵器、武器
亡 逃离、逃跑
朝 旦、早晨
网 捕鱼捉鸟兽的工具
道 路
2、抓住词的本义,理解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如:“亡”字的本义是“逃离”“逃跑”,由这个意义引申出其他的意思。如: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②今夏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指人的死亡)。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指国家的灭亡)。
④暮而果大亡其财 (丢失、丧失)。
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通“无”,相当于“没有”)。
小试牛刀:
“绝”的本义是“将丝线切断”,请根据其本义,说出你知道的引申义,并解释在下列各句中的含义。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解释含义
横渡
与世隔绝的
第一无二
阻断、隔绝
极、最
消失、断绝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字的含义
1)信: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⑥不忍粘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诚信、守信 信任、相信 信息、消息 确实、的确
随意、任凭 书信
2)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听见 听说、知道 接受 传布、使……听到
向君主报告 有名、著称
3、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词义引申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趋势,总的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
一是由近及远
二是由具体到抽象
三是由个别到一般
四是由实到虚
1)由近及远
如:“朝”字本义是“早晨”,古代臣子要在早晨拜见君王,便引申出“朝见”“朝拜”之义,由“朝见”引出朝见的地方“朝廷”,再有一个接一个的帝王居于朝廷,引申出表示时间的“朝代”。
可见,“朝”的义项的引申是“早晨—朝见—朝廷—朝代”这样不断延展开去的,这种引申就是由近及远的引申规律。
2)由具体到抽象
如:“爪牙”,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形容勇武。《劝学》中“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喻指坏人的党羽,这就比较抽象了,但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用法了。
又如:“网”,本义只是指捕鱼捉鸟兽的工具。后来引申出“广泛搜求”的怠思。《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网罗天下旧闻”的意义就比较抽象了。
3)由个别到一般。
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又如,“涉”字,本义是指“蹚水过河”。后来引申为“渡河”。《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
4)由实到虚。
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又如:“和”字,本义是指“应和”。《老子》:“音声相和。”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一样,根据演变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感彩改变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词义的扩大。
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如《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大泽。”《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江”“河”逐渐作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
又如:“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因为”的意义。《晏子春秋·内篇》:“王日:‘何坐 ’曰:‘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讲。汉乐府《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
3、词义的转移
如果原来的词义和现在的词义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简单地说就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例如: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这里就是指大的土堆。远古时埋葬死者并不堆土,后来才在墓穴上堆成一个大堆。于是坟由土堆转为专指坟墓。
又如“汤”:本义是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现在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4、词义褒贬色彩转变
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习俗风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的褒贬。有的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有的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
例如:“复辟”古代是指“恢复君位”,是个褒义词,现在是指“反动势力的复活”,成为贬义词了。
“锻炼”古义为“冶炼”,也指“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是个贬义词,现在指“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成为褒义词了。
“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
“卑鄙”:本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为中性词,如“先帝不以臣卑”(诸葛亮《出师表》)。现在多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为贬义词。
“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利牙,为中性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后引为男士、武臣,或形容勇武,为褒义词。现在多指党羽、帮凶,为贬义词。
小试牛刀: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并明确其含义变化类型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菜 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宫 帝、后等居住的房屋
睡 睡觉
瓦 安装在屋顶上的瓦片
臭 难闻的气味
走狗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钩心斗角 比喻互用心机、相互排挤
小试牛刀: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并明确其含义变化类型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菜 专指蔬菜 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词义扩大
宫 房屋、居室 帝、后等居住的房屋 词义缩小
睡 坐着打瞌睡 睡觉 词义扩大
瓦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 安装在屋顶上的瓦片 词义转移
臭 气味 难闻的气味 词义缩小
走狗 猎犬、谦辞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感彩变化
钩心斗角 宫室结构精巧 比喻互用心机、相互排挤 感彩变化
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在词语积累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转变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词义发生了改变,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了。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这些古今异义词,就容易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例如: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是“区域”。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境地”。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无比憎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古义为“于是创作”,今义是连词,与“所以”连用,表因果关系。
学习现代汉语,尤其是从古代延续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它本来是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
小试牛刀:解释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1)不足为训 (2)不速之客 (3)苦心孤诣
(4)不经之谈 (5)不刊之论 (6)屡试不爽
(7)不名一文 (8)吊民伐罪 (9)细大不捐
(10)久假不归 (11)危言危行 (12)侧目而视
(13)不孚众望 (14)春意阑珊
(1)准则 (2)邀请 (3)独自达到 (4)正常 (5)修改 (6)差错(7)占有 (8)慰问 (9)舍弃 (10)借 (11)正直 (12)斜着眼睛 (13)令人信服 (14)将尽,衰落
四、积累与整理
结合上述所学知识,全班分若干小组梳理教材必修上册几篇文言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的词,在班上进行交流和分享,相互补充、更正。
每个小组整理好自己的成果,全班共享,用于本册书的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