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宁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宁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9-21 11:30:32

文档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宁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试题
一、单选题
1.(2018九上·台儿庄期末)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 拉瓦锡 B. 侯德榜
C. 门捷列夫 D. 道尔顿
2.(2019九上·东莞月考)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木已成舟 C.死灰复燃 D.积沙成丘
3.(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木炭吸附 B.缓慢氧化 C.火药爆炸 D.胆矾炼铜
4.(2020九上·吉林月考)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 B.海水
C.冰和水的共存物 D.净化后的空气
5.(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不发生任何改变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D.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
6.(2015九上·松溪月考)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引燃酒精灯
7.(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也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B.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C.铜+氧气氧化铜
D.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8.(2022九上·灵石期中)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燃放烟花增添节日气氛 B.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C.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 D.将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中
9.(2017九上·耒阳期中)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0.03% B.78% C.25% D.19%
10.(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B.氮气占空气总体积的78%
C.二氧化碳有毒,是空气污染物
D.空气是混合物
11.(2021八上·岱岳期末)下列仪器中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①试管 ②量筒 ③蒸发皿 ④烧杯 ⑤集气瓶 ⑥试剂瓶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12.(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10月1日,承德空气污染指数66,空气状况良好。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氮
13.(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基本类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碳……发出白光……化合反应
B.铁丝……火星四射……分解反应
C.磷……大量白雾……氧化反应
D.石蜡……火焰发白光……化合反应
14.(2019九上·融安期中)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15.(2020九上·麒麟月考)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A.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B. 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16.(2022九上·华安期中)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红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红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17.(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锰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B.加入二氧化锰能使双氧水分解放出的氧气总量增加
C.要使双氧水分解放出氧气,必须要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反应就不能发生
D.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18.(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双氧水
D.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19.(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某同学利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20.(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对资料或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 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产生氧气的速率没有影响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二、填空题
21.(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名称:A   :F   :J   。
(2)填写适当仪器的编号:
①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②将硫粉从试剂瓶取出时选用   ;
③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④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
⑤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
(3)量筒读数时,量筒要平放,视线与   相平;俯视将导致读数   (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22.(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图是硫粉、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实验证明硫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   。
(2)图乙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   ,木炭完全燃烧后,向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是   。
(3)图丙实验中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4)上述三个实验所涉及的反应均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3.(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某化学研究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在粗铜丝末端的燃烧匙中放足量白磷。图2为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得的集气瓶中气压变化情况。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一端,一段时间后,集气瓶中白磷燃烧,这样做的优点是   ;其中白磷需稍过量的原因是   。
(2)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实验操作是   。
(3)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20mL的水,若集气瓶的内部体积为200mL,则理论上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约为   。
(4)人们已能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可知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
三、实验题
24.(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一:制取氧气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使用该装置时,还需放置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
(3)要收集到较干燥的氧气,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
(4)实验二:检验氧气性质
如图2,缓缓将一瓶氧气(500mL)完全注入“气体倾倒室”里,轻轻提起中间隔板,观察到带有火星的线香由低到高依次复燃并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由此可得出氧气的性质:①   ,②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拉瓦锡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正确;A符合题意;
B、侯德榜制碱,错误;B不符合题意;
C、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错误;C不符合题意;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是原子学说分子论的创立者,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拉瓦锡,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
2.【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磨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积沙成丘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木炭吸附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项正确;
B.缓慢氧化的本质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及其缓慢的氧化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错误;
C.火药爆炸是火药成分中的硫磺、硝酸钾、木炭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
D.胆矾(硫酸铜)在炼铜的过程中有铜单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根据此定义进行解答。
4.【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物质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 海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冰和水的共存物,冰是水的固态,冰和水属于原子物质,所以属于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D. 净化后的空气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5.【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燃烧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项正确;
B.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但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可能发生变化,B项错误;
C.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C项错误;
D.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明显的现象,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变化,但却没有明显的现象,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据此进行解答.
6.【答案】A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解答】A、闻药品气味时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而应该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故A正确;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该垂直悬空,不能倾斜,也不能将滴管与容器壁接触,防止污染试剂,故B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错误;
D、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一只酒精灯来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蜡烛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A项错误;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但氧化钙不是与氧气发生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B项错误;
C.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且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
D.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与水,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指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据此进行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燃放烟花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故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B、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故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符合题意;
C、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D、将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由污染原因入手判断各做法是否符合环保。
9.【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是21%,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19%,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氧气浓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生活中,如果氧气浓度太低不利于人体健康。
10.【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稀有气体通电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可用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A项正确;
B.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占比为78%,B项正确;
C.二氧化碳无毒,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等,C项项错误;
D.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组成的,属于混合物,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空气的组成成分、体积分数及稀有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应用.
11.【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①试管用于少量液体的加热,可以直接加热;
②量筒用于量取液体,不能加热 ;
③蒸发皿可以直接接加热;
④烧杯用于较多量液体的加热,但需要垫石棉网;
⑤集气瓶常用于气体的收集,不可以加热;
⑥试剂瓶用于盛放试剂,不可以加热;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12.【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故答案为:A.
【分析】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及粉尘等,据此进行解答。
13.【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为化合反应 ,A项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为化合反应 ,B项错误;
C.磷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氧化反应,C项错误;
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发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是化合反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碳、铁、磷、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基本反应类型,据此进行解答。
14.【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 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可以制取氧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所以产生白烟,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能溶于水,但是不能确定是易溶于水,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C、烟是固体小颗粒。
D、根据氧气在水中溶解性进行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入等量的石灰水,根据是否变浑浊,可以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故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冷却后根据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O2含量,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C、图中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液封,该装置通过长颈漏斗与外界相通,没有形成封闭空间,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相同,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一支试管中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根据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可以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分解,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6.【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 点燃红磷后,将燃烧匙快速插入瓶中,塞紧瓶塞,防止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故不符合题意;
B.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不能用细铁丝代替红磷进行实验,故不符合题意;
C. 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否则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符合题意;
D. 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要想实验结论准确,做实验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药品的量要足,把氧气完全消耗完,要生成固体或液体;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读数等,如果燃烧结束后立刻打开弹簧夹,测量的结果会小于五分之一。
17.【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 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A项错误;
B.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B项错误;
C.双氧水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放出氧气,C项错误;
D.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据此进行解答。
18.【答案】B
【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验
【解析】【解答】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但空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可以鉴别,A项正确;
B.氮气与二氧化碳均不具有助燃性,均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鉴别,B项错误;
C.二氧化锰放入水中不反应,没有现象,二氧化锰放入双氧水中可催化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由气泡产生,因此可以鉴别,C项正确;
D.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氧气不能,因此可以鉴别,D项正确;
故答案选B.
【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进行解答;
B.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进行解答;
C.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和水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
19.【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均不发生变化,A项正确;
B.在反应开始前,过氧化氢溶液中就由水存在,因此水的质量不是从0开始,B项错误;
C.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在催化作用下完全反应,过氧化氢的量最终为0,C项错误;
D.在反应开始前,过氧化氢溶液中就由水存在,因此水的质量不是从0开始,且加催化剂反应速率快,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氧气的原理与催化剂的性质进行解答。
20.【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根据题图可知,若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高锰酸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需加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反应生成氧气,A项错误;
B.根据题图可知,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 (少量的二氧化锰) 制取氧气,得到氧气质量较多的是氯酸钾, 因此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B项正确;
C.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C项错误;
D.根据题图可知,氯酸钾的反应时间比高锰酸钾的反应时间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高锰酸钾一加热就开始反应且反应很快完成,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反应,且反应完成时间比高锰酸钾长,但生成的氧气比同质量的高锰酸钾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多,据此进行解答。
21.【答案】(1)胶头滴管;药匙;集气瓶
(2)B;E;A;D;J
(3)凹液面的最低处;偏大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1)仪器A是胶头滴管,仪器F是酒精灯,仪器J是集气瓶;
(2)①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选择B;②硫粉是粉末状固体,将硫粉从试剂瓶取出时应选用药匙,选择E;③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胶头滴管,选择A;④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选择D;⑤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选择J;故答案为:B、E、A、D、J;
(3) 量筒读数时,量筒要平放,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根据“仰小俯大”可知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故答案为:凹液面的最低处;偏大.
【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名称、结构与用途,和基本实验操作方法进行解答。
22.【答案】(1)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氧气的浓度
(4)化合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故答案为: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
(2)图乙实验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是:发出白光,木炭完全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图丙实验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低,铁丝不能燃烧,通过对比实验可知,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答案为:氧气的浓度;
(4)图甲实验:硫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图乙实验:木炭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图丙实验:铁丝和氧气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均属于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分析】本题考查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实验原理及生成物的检验,据此进行解答。
23.【答案】(1)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耗尽氧气,使实验结果准确
(2)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变小;打开弹簧夹
(3)36mL
(4)21%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1) 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一端,一段时间后,集气瓶中白磷燃烧,这样做的优点是:保证实验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减少误差;同时可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中,产生污染; 其中白磷需稍过量的原因是:把氧气消耗完全,提高实验准确性;故答案为: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耗尽氧气,使实验结果准确 ;
(2)题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大于因消耗氧气而使气压减小的幅度;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变小 ;DE段气压变化的操作是: 打开弹簧夹 ;故答案为: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变小;打开弹簧夹.
(3) 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20 mL 的水, 若集气瓶的内部体积为200 mL ,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理论上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约,故答案为:36 mL;
(4)人们已能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可知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21%,故答案为:21%.
【分析】由题目信息与题图分析可知,图1整套实验仪器的选用与设计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可以防止污染物的排放,更环保;图2 气压—时间曲线图中清楚显示出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的变化,BC段: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大于因消耗氧气而使气压减小的幅度;CD段: 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温度降低,装置内部压强减小 ;DE段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据此进行解答。
24.【答案】(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A;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E;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4)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答案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选用固固加热型实验仪器,选A;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故答案为:A;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
(3)要收集到较干燥的氧气 ,不能用排水法,又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选择E;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故答案为:E;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
(4)“带有火星的线香复燃并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火焰”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 由低到高依次复燃 ”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进行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3)根据氧气的性质和题目要求选择适合的收集装置和验满方法;
(4)根据实验现象和氧气的性质进行解答.
1 / 1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宁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试题
一、单选题
1.(2018九上·台儿庄期末)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 拉瓦锡 B. 侯德榜
C. 门捷列夫 D. 道尔顿
【答案】A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拉瓦锡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正确;A符合题意;
B、侯德榜制碱,错误;B不符合题意;
C、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错误;C不符合题意;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是原子学说分子论的创立者,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拉瓦锡,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
2.(2019九上·东莞月考)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木已成舟 C.死灰复燃 D.积沙成丘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磨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积沙成丘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木炭吸附 B.缓慢氧化 C.火药爆炸 D.胆矾炼铜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木炭吸附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项正确;
B.缓慢氧化的本质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及其缓慢的氧化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错误;
C.火药爆炸是火药成分中的硫磺、硝酸钾、木炭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
D.胆矾(硫酸铜)在炼铜的过程中有铜单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根据此定义进行解答。
4.(2020九上·吉林月考)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 B.海水
C.冰和水的共存物 D.净化后的空气
【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物质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 海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冰和水的共存物,冰是水的固态,冰和水属于原子物质,所以属于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D. 净化后的空气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5.(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不发生任何改变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D.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燃烧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项正确;
B.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但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可能发生变化,B项错误;
C.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C项错误;
D.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明显的现象,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变化,但却没有明显的现象,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据此进行解答.
6.(2015九上·松溪月考)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引燃酒精灯
【答案】A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解答】A、闻药品气味时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而应该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故A正确;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该垂直悬空,不能倾斜,也不能将滴管与容器壁接触,防止污染试剂,故B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错误;
D、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一只酒精灯来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7.(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也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B.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C.铜+氧气氧化铜
D.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答案】C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蜡烛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A项错误;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但氧化钙不是与氧气发生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B项错误;
C.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且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
D.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与水,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指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据此进行解答。
8.(2022九上·灵石期中)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燃放烟花增添节日气氛 B.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C.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 D.将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中
【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燃放烟花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故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B、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故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符合题意;
C、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D、将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由污染原因入手判断各做法是否符合环保。
9.(2017九上·耒阳期中)节日期间的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0.03% B.78% C.25% D.19%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是21%,商场里顾客很多,有人会感觉到闷热缺氧,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19%,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氧气浓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生活中,如果氧气浓度太低不利于人体健康。
10.(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B.氮气占空气总体积的78%
C.二氧化碳有毒,是空气污染物
D.空气是混合物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稀有气体通电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可用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A项正确;
B.氮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占比为78%,B项正确;
C.二氧化碳无毒,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等,C项项错误;
D.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组成的,属于混合物,D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空气的组成成分、体积分数及稀有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应用.
11.(2021八上·岱岳期末)下列仪器中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①试管 ②量筒 ③蒸发皿 ④烧杯 ⑤集气瓶 ⑥试剂瓶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①试管用于少量液体的加热,可以直接加热;
②量筒用于量取液体,不能加热 ;
③蒸发皿可以直接接加热;
④烧杯用于较多量液体的加热,但需要垫石棉网;
⑤集气瓶常用于气体的收集,不可以加热;
⑥试剂瓶用于盛放试剂,不可以加热;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12.(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10月1日,承德空气污染指数66,空气状况良好。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氮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故答案为:A.
【分析】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及粉尘等,据此进行解答。
13.(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基本类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碳……发出白光……化合反应
B.铁丝……火星四射……分解反应
C.磷……大量白雾……氧化反应
D.石蜡……火焰发白光……化合反应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为化合反应 ,A项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为化合反应 ,B项错误;
C.磷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氧化反应,C项错误;
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发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是化合反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碳、铁、磷、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基本反应类型,据此进行解答。
14.(2019九上·融安期中)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 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可以制取氧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所以产生白烟,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能溶于水,但是不能确定是易溶于水,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C、烟是固体小颗粒。
D、根据氧气在水中溶解性进行分析。
15.(2020九上·麒麟月考)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A.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B. 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答案】C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入等量的石灰水,根据是否变浑浊,可以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故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冷却后根据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O2含量,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C、图中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液封,该装置通过长颈漏斗与外界相通,没有形成封闭空间,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相同,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一支试管中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根据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可以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分解,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6.(2022九上·华安期中)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红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红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 点燃红磷后,将燃烧匙快速插入瓶中,塞紧瓶塞,防止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故不符合题意;
B.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不能用细铁丝代替红磷进行实验,故不符合题意;
C. 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否则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符合题意;
D. 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要想实验结论准确,做实验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药品的量要足,把氧气完全消耗完,要生成固体或液体;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读数等,如果燃烧结束后立刻打开弹簧夹,测量的结果会小于五分之一。
17.(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锰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B.加入二氧化锰能使双氧水分解放出的氧气总量增加
C.要使双氧水分解放出氧气,必须要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反应就不能发生
D.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 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A项错误;
B.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B项错误;
C.双氧水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放出氧气,C项错误;
D.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据此进行解答。
18.(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双氧水
D.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答案】B
【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验
【解析】【解答】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但空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可以鉴别,A项正确;
B.氮气与二氧化碳均不具有助燃性,均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鉴别,B项错误;
C.二氧化锰放入水中不反应,没有现象,二氧化锰放入双氧水中可催化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由气泡产生,因此可以鉴别,C项正确;
D.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氧气不能,因此可以鉴别,D项正确;
故答案选B.
【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进行解答;
B.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进行解答;
C.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和水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
19.(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某同学利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均不发生变化,A项正确;
B.在反应开始前,过氧化氢溶液中就由水存在,因此水的质量不是从0开始,B项错误;
C.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在催化作用下完全反应,过氧化氢的量最终为0,C项错误;
D.在反应开始前,过氧化氢溶液中就由水存在,因此水的质量不是从0开始,且加催化剂反应速率快,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氧气的原理与催化剂的性质进行解答。
20.(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对资料或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 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产生氧气的速率没有影响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根据题图可知,若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高锰酸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需加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反应生成氧气,A项错误;
B.根据题图可知,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 (少量的二氧化锰) 制取氧气,得到氧气质量较多的是氯酸钾, 因此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B项正确;
C.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C项错误;
D.根据题图可知,氯酸钾的反应时间比高锰酸钾的反应时间长,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高锰酸钾一加热就开始反应且反应很快完成,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反应,且反应完成时间比高锰酸钾长,但生成的氧气比同质量的高锰酸钾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多,据此进行解答。
二、填空题
21.(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1)写出仪器名称:A   :F   :J   。
(2)填写适当仪器的编号:
①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②将硫粉从试剂瓶取出时选用   ;
③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④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
⑤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
(3)量筒读数时,量筒要平放,视线与   相平;俯视将导致读数   (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答案】(1)胶头滴管;药匙;集气瓶
(2)B;E;A;D;J
(3)凹液面的最低处;偏大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1)仪器A是胶头滴管,仪器F是酒精灯,仪器J是集气瓶;
(2)①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选择B;②硫粉是粉末状固体,将硫粉从试剂瓶取出时应选用药匙,选择E;③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胶头滴管,选择A;④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选择D;⑤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选择J;故答案为:B、E、A、D、J;
(3) 量筒读数时,量筒要平放,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根据“仰小俯大”可知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故答案为:凹液面的最低处;偏大.
【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名称、结构与用途,和基本实验操作方法进行解答。
22.(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下图是硫粉、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实验证明硫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   。
(2)图乙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   ,木炭完全燃烧后,向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是   。
(3)图丙实验中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4)上述三个实验所涉及的反应均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1)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氧气的浓度
(4)化合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故答案为: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
(2)图乙实验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是:发出白光,木炭完全燃烧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图丙实验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低,铁丝不能燃烧,通过对比实验可知,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答案为:氧气的浓度;
(4)图甲实验:硫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图乙实验:木炭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图丙实验:铁丝和氧气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均属于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分析】本题考查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实验原理及生成物的检验,据此进行解答。
23.(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某化学研究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在粗铜丝末端的燃烧匙中放足量白磷。图2为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得的集气瓶中气压变化情况。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一端,一段时间后,集气瓶中白磷燃烧,这样做的优点是   ;其中白磷需稍过量的原因是   。
(2)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实验操作是   。
(3)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20mL的水,若集气瓶的内部体积为200mL,则理论上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约为   。
(4)人们已能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可知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
【答案】(1)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耗尽氧气,使实验结果准确
(2)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变小;打开弹簧夹
(3)36mL
(4)21%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1) 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一端,一段时间后,集气瓶中白磷燃烧,这样做的优点是:保证实验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减少误差;同时可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中,产生污染; 其中白磷需稍过量的原因是:把氧气消耗完全,提高实验准确性;故答案为: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耗尽氧气,使实验结果准确 ;
(2)题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大于因消耗氧气而使气压减小的幅度;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变小 ;DE段气压变化的操作是: 打开弹簧夹 ;故答案为: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变小;打开弹簧夹.
(3) 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20 mL 的水, 若集气瓶的内部体积为200 mL ,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理论上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约,故答案为:36 mL;
(4)人们已能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可知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21%,故答案为:21%.
【分析】由题目信息与题图分析可知,图1整套实验仪器的选用与设计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可以防止污染物的排放,更环保;图2 气压—时间曲线图中清楚显示出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的变化,BC段:白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大于因消耗氧气而使气压减小的幅度;CD段: 随着氧气的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温度降低,装置内部压强减小 ;DE段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据此进行解答。
三、实验题
24.(2023九上·蕉城开学考)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一:制取氧气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使用该装置时,还需放置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
(3)要收集到较干燥的氧气,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
(4)实验二:检验氧气性质
如图2,缓缓将一瓶氧气(500mL)完全注入“气体倾倒室”里,轻轻提起中间隔板,观察到带有火星的线香由低到高依次复燃并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由此可得出氧气的性质:①   ,②   。
【答案】(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A;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E;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4)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答案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选用固固加热型实验仪器,选A;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故答案为:A;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
(3)要收集到较干燥的氧气 ,不能用排水法,又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选择E;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故答案为:E;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
(4)“带有火星的线香复燃并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火焰”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 由低到高依次复燃 ”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进行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3)根据氧气的性质和题目要求选择适合的收集装置和验满方法;
(4)根据实验现象和氧气的性质进行解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