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教学设计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五石之瓠》教学设计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12:1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上《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其作品;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 理解该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导入:
先秦诸子中,有一位学者,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他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庄子。今天让我们走进《五石之瓠》,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
一、预习提示:
1.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善于使用寓言说理,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2.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3.题目解读
《五石之瓠》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shí:现在读dàn,计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十升为一斗。
“瓠”,植物名。葫芦科葫芦属。
“五石之瓠”,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二、翻译课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贻:赠送。)我大瓠hù ( 瓠:葫芦)之种zhǒng,我树( 种植 )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坚固的程度)不能自举(拿起自己)也。剖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 宽大空廓的样子。 )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 擅长 )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在水中漂洗 )pì絖kuàng( 丝棉絮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 卖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 划分出土地 )封之。能不龟手一( 同样的 )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用绳结缀 )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 见识浅陋 )之心也夫!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
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
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见识浅陋
2.具体分析:
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2个故事,
一个是惠子的“大瓠无用”,一个是庄子的“不龟手之药”。
1.在“大瓠之种”这个故事中,面对五石之瓠,惠子和庄子的做法分别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分析。
①惠子做法: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庄子的做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2.在故事“不龟手之药”中,“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
明确:“宋人”“鬻技百金”;“客”凭借“不龟手之药”而“大败越人”,被吴王“裂地而封”。
3.惠子和宋人的共同点什么?
明确:“宋人”和惠子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4.“客”与庄子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完全相同?
“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但是“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对事物功利价值的追求;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显然庄子和“客”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
5.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应该别有用意,你觉得他们的用意是什么?(论辩)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批评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讽刺惠子的做法与宋人一致,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6.选文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1)惠子有才能,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容易流于斤斤计较,有过多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2)庄子放旷豁达,随顺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合一。
7.寓言用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心灵安宁和人格独立的保持,追求内在价值之大用。
惠子囿于见识,只知道葫芦是用来装东西的,一旦发现葫芦大到没有实用价值,就把它砸烂了:以自己功利的眼光强求物为己用,这是一种心灵被蔽塞的表现。而庄子则能顺应葫芦的漂浮本性,把它做成腰舟,破除成见,顺物而为,这是道家所谓的“无用之用”。
四、小结
1.《五石之瓠》有什么寓意?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2.本篇是怎么说理的?
(1)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生动形象,增强说理的趣味性和效果。
(2)举例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3)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思考:
站在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有用”“无用”的观点?
附:《庄子·人间世》
故事一: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故事二: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舐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故事三: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庄子笔下的“不才之木”得延天年,支离疏因病躯而得终天年,庄子借此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同意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有用”标准是对外的,即对社会、他人而言,而不是对自己而言的。而无用的标准是在内的。无用,可以保全自己。庄子生活的时代,国家不是一个道德国家,社会不是一个道德社会,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做这样的人生思考:为什么要成为别人有用的人?为什么要为别人活着?
其实,庄子也意识到,当一个人真的完全无用时,他可能也不会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的关照,更难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同样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