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2.能力目标:
(1)培养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引起思考
1.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学生自由回答。
2.有一个12岁的少年,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回答。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为什么一个12岁的少年能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介绍人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周恩来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学习字词:通读全文,借助字典、词典学字词,借助语境了解词语的大意。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把课文中你感兴趣的内容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作好批注。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检测读书效果。
三、再读课文,把握思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想一想,文章写了哪几件事?用语言简单概括一下。
2.讨论交流。
第一件: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去,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和同学在租界看到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忙,反而训斥她,周恩来理解了“中华不振”。
第三件: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整体回顾,布置作业。
1.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设计:
(1)阅读《大地的儿子》。
(2)搜集关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情境引读
1.导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这更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
2.过渡: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中华不振)
二、回顾课文,引出“不振”
1.齐读“中华不振”,学生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2.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自由读课文,拿出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一画,还可以在你画的句子旁边写上,为什么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中华不振”。
三、直奔重点,研读“不振”
1.品词析句,集体交流,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课件出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妇女会对哪些人哭诉?她会哭诉些什么?
(2)假如你就是巡警,面对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做?
2.多媒体课件出示: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1)师: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结果呢?
(2)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
(3)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
(4)小结:这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啊!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5)引读。自己的亲人被轧死了,却还要遭到训斥,这个妇女的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也许死去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原指望——(生答:巡警局给她撑腰,)谁知——(生答: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生答:训斥她。)也许死去的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原指望——(生答:巡警局给她撑腰,)谁知——(生答: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生答:训斥她。)也许死去的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的心都要碎了,原指望——(生答:巡警局给她撑腰,)谁知——(生答: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生答:训斥她。)
(6)小结:这位可怜的妇女,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她多么希望有人能帮一帮自己呀。可是,这个可恶的巡警竟借助洋人的势力在自己同胞面前显示威风,真是可耻至极,这就是——中华不振!(板书)
3.多媒体课件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1)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那个不幸的女人。
(2)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吗?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吗?
(3)知道他们紧握着拳头最想干什么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那就是“惩处”。(多媒体出示)
(4)惩处谁?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生答)
(5)过渡:为什么在外国租界里,我们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土地吗?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租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请看大屏幕。
4.多媒体课件出示: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1)齐读句子,并说说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你从“占据”中读出了什么?(租界被外国人强行霸占)
(3)小结: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就在这租界里,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欺凌,围观的中国人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
5.师生齐读第8自然段。
6.结合内容,小结“不振”。
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同学们,你们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妇女那声声哭诉。
“中华不振”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地欺负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帮着外国人来欺负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看见中国同胞受欺,大家却敢怒不敢言。
四、展示资料,激发情感
1.在当时,租界已经成了外国人的天下,在租界里,外国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课件出示)
在上海某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外国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成了“外国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2.过渡:看着这一幕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难以平静。师引读——从租界回来以后——(生接读)
3.他到底在沉思什么呢?请你联系他在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________。
五、品读誓言,深化认识
1.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一时冲动吗?
同学们,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展示资料。
课件出示周恩来的部分年表: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10年秋,到东关模范学校学习,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誓言。
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赴日本留学。去日本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大江歌罢掉头东》。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小结:在少年时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课件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在教学时,教师从课题入手,紧扣“中华不振”这一核心词语,抓住重点内容,进行多层次朗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理解少年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再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