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共8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08 21: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3张PPT。
开眼看世界前
有这样一个中国……清朝汉族典型装扮清朝满族妇女服饰清朝文官官服花纹剃发结辩小脚家庭作揖问候出行方式重要通讯手段-驿传制度在时代的浪涛声中,
这一切都悄然改变……清末贵族家庭里的洋教师留美稚童,辫子与西装同在晚清政府从1905年起进行军服改革清政府改革后的军服传统清朝官服溥仪服饰变化新旗袍带来新女性风采民国四大美男 时尚发型汪精卫梅兰芳周恩来张学良上海兰心大戏院民国著名女影星周璇1905年电影《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7年周璇与赵丹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风靡一时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举办西式婚礼1907年上海建成的钢架桥民国初年广州的现代化街道第12、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原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课标:服装篇发型篇天足篇传媒篇礼俗篇交通
通讯篇那年代的时尚范儿服装篇时代缩影:从婉容生活照看服饰的变迁改良旗袍现代旗袍“断发易服”上袄下裙中西合璧、自由之风时代缩影:从傅仪生活照看服饰的变迁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断发易服”民国:中山装的含义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发型篇那年代的时尚范儿时代缩影:从长辫到短发剃发结辫1912民国剪辫剪辫后的溥仪清军入关,下令: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留头? 留发? ——为维护满清统治,有政治意义。民国四美男时尚发型汪精卫梅兰芳周恩来张学良断发有何色彩?民主革命色彩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天足篇那年代的时尚范儿时代缩影:从缠足到天足移风易俗赵吉英
1894年生
山东邹平人 被阉割的文明……“缠足的那份苦,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骨头缠断了,肉也烂了,还要压上砖,一年都不能走路……”-赵吉英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移风易俗放松放松脚。。。。。。。传媒篇那年代的时尚范儿记忆力大比拼:报刊电影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之报刊篇民众开始产生新闻观念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新文化运动后《申报》报刊民国街头报栏有声片《定军山》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大众传媒之电影篇阮玲玉 周璇 胡蝶 电影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剧照礼俗篇那年代的时尚范儿时代缩影:日常礼仪的变化跪拜 作揖 握手 文明平等1931年淑妃文绣主动向溥仪提出离婚额尔德特·文绣(1909—1953)又名蕙心,自号爱莲。1922年,以照片入选皇妃。初期,与溥仪感情尚好。1924年被逐出宫之际,袖藏利剪,自尽殉情,未果。反对溥仪投靠日本人、以图复辟大业,加之后妃争宠,与溥仪感情疏离。1931年8月,伺机脱出天津,登报公开表示与溥仪离婚,“刀妃革命”一时间成为天字号新闻;10月,正式宣告与溥仪离婚。旧式婚礼婚礼进行时……新式婚照(20世纪20年代) 蒋介石与宋美龄 梁思成与林徽因文明简约、婚姻自由作者:南派三叔
类型:盗墓小说
2006年网络畅销小说
内容简介:
盗墓者的离奇经历丧葬习俗的变化丧俗事死如事生
厚葬之风山西曲沃晋侯陪葬车马坑武大郎死后……武大郎被潘金莲毒杀后,王婆帮着潘金莲将武大从楼上抬下来,此后的程序是这样的:
与他梳了头,戴上巾帻,穿了衣裳,取双鞋袜与他穿了,将片白绢盖了脸,拣床干净被盖在死尸身上......
到天大明,王婆买了棺材,又买些香烛纸钱之类......点起一盏随身灯。邻舍坊厢,都来吊问......
第二日,请四僧念些经文。
第三日早,众火家自来扛抬棺材,也有几家邻舍街坊相送。 那妇人戴上孝,一路上假哭养家人。来到城外化人场上,便教拳火烧化......棺木过了,杀火,收拾骨殖,澉在池子里。众邻舍各自分散......再说那妇人归到家中,去木鬲子前面,设个灵牌, 上写“亡夫武大郎之位”。灵床子前,点一盏琉璃灯,里面贴些经幡、钱垛、金银锭、采缯之属。 时代缩影:丧葬习俗的变化土葬火葬1925年:孙中山讣告、追悼会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文明、简约、卫生交通通讯篇那年代的时尚范儿梳理知识巧记忆请找出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发展中的几个“第一”,想想他们出现的时间有什么规律?水运航空交通通讯篇铁路邮政电报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铁路修筑权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能纳入正轨英国商人建造淞沪铁路唐胥铁路紫光阁铁路(宫廷专列)第一条铁路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中国自行设计的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分布不平衡;
被帝国主义控制和掠夺。铁路的发展詹天佑塑像如图所示,京张铁路从图的右下角向左上角通过1、3之间的高山。
经过此路段的早期列车都有前后两个车头,首先北行列车从1进入2,也就是青龙桥站,然后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倒着驶入3。走人字形铁路可以避免开凿隧道。京张铁路从南口北上要穿过崇山峻岭,坡度很大,按照国际的一般设计施工方法,铁路每升高1米,就要经过100米的斜坡,这样的坡道长达10多公里。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詹天佑大胆创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线路,为了安全、平稳,北上的火车到了南口以后,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前面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青龙桥,火车向东北方向前进,进入了“人”字形铁路线路的岔道口后,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改成拉,而原先拉的火车头又改成推,使火车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爬坡就容易多了。在20世纪初时的如此大胆的设计,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是一个不小创举。 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铁路 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轮船招商局列强的排挤中艰难求生缓慢发展(原因)水运与航空真正起步—福建马尾船厂研制水上飞机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五大民航路线较快发展尝试——冯如制造中国第一架飞机特点:起步晚、受列强排挤特点:起步晚、但发展较快驿传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通讯手段。是在政府掌管下,利用固有道路或开辟专门要道并设置馆舍、驿站、人员、车马,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驿站是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邮政代办所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取消中国自办电报开端—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发展缓慢,30年代才得到改观邮政与电报 阿明在文物市场上见到一张邮票,邮票持有者告诉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邮票—大龙票,出现于1838年,比英国黑便士还早,非常值得收藏。请你帮他判断这张邮票是真是假?中国最早的邮票—大龙票(1878年)电报总局迁移上海后的办公处所(位于今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 盛宣怀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它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局。近代通讯晚清电话机(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 早期的电话机 1881年,上海出现电话。图为电话局接线员。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政、经、思变化社会生活变迁传统农业社会近代工业社会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西装、 中山装、 旗袍、 高跟鞋报纸、电影断发、禁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课堂小结衣食住行与社会习俗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中国在中西文化的大碰撞和交融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巨大冲击下不断的迈向近代化,今天我们同样感受到了那历史潮流的巨大冲击力,而我们也必将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外因政治经济思想透视1:
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材料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
材料2: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清亡后, 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透视2: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由沿海到内陆
由上层到中下层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中西合璧千龙网曾披露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些标准反映了近代社会女子生活方面的哪些变化?从缠足到放足;
从礼教束缚到个性自由;
从衣着的陈腐、呆板到体现女子的形体美,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 到学习西方先进知识;
从足不出户到关心国家命运等等.合作探究 理解本质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
的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人们服饰着装
的特点,并阐释其原因。原因:①由传统服饰向近代服饰转变;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③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特点: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②政治: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③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思想: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的推动;品味生活感悟历史真谛应该怎样看待节日的“土洋”之争? 情人节
母亲节
父亲节
感恩节
圣诞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春 节
……VS取其精华保我特色西:精华何在? 中:特色何在? 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众多年轻人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其承载的文化也越来越轻……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及韩国端午的“申遗”成功七嘴八舌? 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 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实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 这是文化掠夺,是我们的国耻无形遗产全人类共享,对起源国的中国保护和发展无形文化遗产敲一下警钟。韩国端午祭胜出,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你如何看待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及韩国端午的“申遗”成功?网


点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七嘴八舌你如何看待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及韩国端午的“申遗”成功?专


点七嘴八舌“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
“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
“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9.25.—1936.10.19.)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9.25.—1936.10.19.)鲁迅服饰的变化鲁迅发型的变化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9.25.—1936.10.19.)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刊登 身为反专制和反礼教的斗士,新文化运动中的杰出代表,鲁迅及其思想的形成都和报刊有着解不开的情缘。1899年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 开始接触并受到各类新式报刊的吸引。其中包括《时务报》、《译书汇编》、《申报》等。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9.25.—1936.10.19.)我国电影网是www.m1905.com?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鲁迅的爱好除了烟和书刊之外,又多了一种东西——电影。 他的夫人许广平回忆说“如果作为挥霍或浪费的话,鲁迅一生最奢华的生活怕是坐汽车、看电影了。”鲁迅自己也这样说到:“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鲁迅的婚姻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9.25.—1936.10.19.)鲁迅原配朱安朱安是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六礼旧俗”的鲁迅的原配妻子。但是这一桩婚事至始至终都遭到了
鲁迅的抵制。朱安曾经悲痛的说道:“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作为旧思想束缚下的女人,朱安并没有改嫁。到了晚年过着凄清、悲苦的生活。《民国韵事》里边这样总结了朱安的一生命运:做了一辈子无怨无尤的家仆,坐了一辈子无夫无子的冷宫。 她曾经是鲁迅的礼物,最后,她成为鲁迅的遗物,而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妻子。呜呼悲哉!虽两人都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但朱安无疑承受了加倍的冷遇与痛苦。其一种冷遇与痛苦,直接来自鲁迅。 鲁迅的婚姻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9.25.—1936.10.19.) 朱安的默默守候并没有换来反对包办婚姻的鲁迅回心转意。1927年,鲁迅和他的学生许广平走到了一起,结为连理。并定下同居契约。鲁迅和他妻子许广平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事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
——《鲁迅和许广平同居契约》摘自《民国韵事》1(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48)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在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不少新生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有(  )
①近代旗袍 ②中山装??③面包 ④上海的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须理解题干反映的是中西合璧的特点,①②④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③是完全西方特征,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B2、(2014·山东威海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8)下列文字是民国时期的一则征婚启事:“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
①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 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
③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 ④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传统婚姻大事往往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材料中出现征婚启事,表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改变,但不能就此武断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毕竟这只是一个案,②④错误。材料中女士发布征婚启事,表明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观念逐渐被国人接受,年轻人不断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①③正确。故A项为最佳答案。A3、(2014·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5)蔡元培先生1889年第一次婚 姻,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婚礼之前从未谋面,第二次婚姻前,1900年蔡元培写下一份征婚启事,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蔡元培先生两次婚姻的变化反映了
A.信使婚姻习俗在中国已成主流
B.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
C.近代西方婚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
D.政府对婚姻习俗的引导有方B【解析】蔡元培先生的两次婚姻,从奉父母之命,到“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反映出其摆脱传统“女德”观念的束缚,所以B项正确;而A项中的“信使”实为媒人,明显,材料没有反映此婚姻习俗成为主流,所以A项不正确;C项为容易误选的选项,首先,蔡元培先生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在近代,其次,材料是蔡元培一个人,也不能说是“深入人心”,所以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行为,所以D项不正确。4、(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0)右图是民国初年婚礼图片,从中反映出当时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上的变迁是(  ) A.男女平等的实现
B.中国传统婚礼的废弃
C.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呈现出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民国初年婚礼仪式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故D项正确;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婚礼的废弃”表述绝对化,故B项错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映的是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与婚礼仪式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5、(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15)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这表明(  )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D【解析】从“租界”便可知这是近代时期,男从事“鬻贩”,女从事“纱丝”, 反映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起”、“礼教鲜存”,说的是传统节约重礼教思想已经受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到救亡图存的问题,故A项错误;也没有反映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是礼教鲜存,不能说“礼教束缚妇女”,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