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2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08 22:2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要求: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放区、开辟沿海
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概念理解: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为什么要开放?中国是如何开放的?如何看待对外开放?材料二:GDP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影响着一个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资金的投入,没有GDP持续和有效的增长, 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世纪初的10%提升到了50%到70%。而根据专家们的计算,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65—1976年间只有4.12%。因此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相比,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十分缓慢,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GDP总量低、资金匮乏科学技术落后影响了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开放的必要性!◆ 第一篇章 中国为什么要开放?材料三: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第一篇章 中国为什么要开放?总结历史教训,顺应世界潮流,
开放是大势所趋.◆ 开放的必要性!◆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但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日本和中国正式建交,随后西方国家掀起了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和西方世界之间的坚冰猝然瓦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材料五: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拨乱反正。第一篇章 中国为什么要开放?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开放的可能性!◆ 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闽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
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①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②临近港澳台,区位优势
③著名的侨乡,海外联系密切 经济特区
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地区。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想一想:为什么国家把经济特区设在这几个地方呢?开放的过程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第一步:创办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1980年起 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2、第二步: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3、进一步对外开放 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环勃海地区标志:上海埔东的开发 、开放(1990年起)新关注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 兰州内地特点:点线面相结合、从东部到中西部,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形成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 格局特点: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点线面相结合、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全方位” :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
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不同制度、开放程度、领域)◆“多层次” :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
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
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实质:
◆宗旨:
◆规则:
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1、你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了解有多少?◆成立:世贸(WTO)成立于1995年1月,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削减贸易壁垒(即关税),促进贸易自由化。 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等 ●中国入世:2001年12月11日我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但加入世贸组织经历了15年的艰难历程。 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2、中国为什么要“入世”? “如果我们只是一般性参加世界经济,那不遵守世界规则也可以,就像担着菜篮卖小菜的那种小贩,尽管市场就在那里,你也可以不进入市场,可以不遵守工商部门的规则,看到工商管理干部来了就赶快跑。但如果要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想把生意做大,你就要进入市场,要成为市场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得在市场里建一个铺面,就得遵守市场的规则,甚至还得与工商部门建立好的关系。而且这个时候你不按照市场规则办事也不行,跑也跑不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龙永图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2、中国为什么要“入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巨大的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世贸组织几任总干事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加入WTO究竟有利还是不利?网友(煤炭工人):中国加入WTO是一件好事,当然对我们有利。
网友(纺织工人):中国加入WTO是对我们很有利的!
网友(汽车工人和农民兄弟):中国加入WTO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生意难做啊!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3、机遇?挑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3、机遇?挑战? 对普通百姓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关税将进一步下降,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实惠。人们可以买到更多、更便宜的进口商品。同时,我国部分行业的垄断也将会被打破,消费者也同样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实惠。 作为WTO的一员,也应充分享受权利。过去别人制定规则我们遵守,现在我们获得了平等制定规则的权利,这对维护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非常重要。我们已经开始根据WTO规则和规定,处理中外经贸纠纷,维护了我国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3、机遇?挑战?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平均关税从入世前的15.3%降到了9.8%,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的部门,废止清理并新出台了3000多个法律法规。”用代价换来的更大成果是,中国的企业学习运用市场规则,建立起稳定可预见的贸易制度。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市场意识、法制精神和知识产权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不仅仅是加入一个国际组织,而是希望通过这个进程促进国内改革,促进国内开放。因为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进程实际上是国内对开放问题统一思想的过程,也是对产业和国人教育的过程,教育我们开放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 (龙永图)促进法律进一步完善;
促使企业不断改革,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3、机遇?挑战?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也不应忽视伴随入世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东西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等。 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严峻的挑战,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失业问题会严重。中国“入世”是中国与世界双赢
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入世利大于弊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请选出入世十一年来你感受最深的五个变化 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第二篇章 中国是如何开放的?3、机遇?挑战?◆ 现代中国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一样吗?列强入侵、主权沦丧半殖民地、被迫开放适应列强侵略的需要丧失主权,严重制约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主权国家,独立自主主动开放引进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第三篇章 如何看待对外开放?◆对外开放30多年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中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最新的数据库计算,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10.13%,大大高于世界同期经济增长3.40%水平。中国对全球新增GDP的贡献率达27.87%,美国的贡献是18.55%,也就是说中美两国的“贡献率”就已接近世界的46%、47%。中国已一跃而成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第三篇章 如何看待对外开放? 2008年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美国政府除了推出救市方案,还不得不向欧盟、日本寻求协助,更望中国施与援手。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日前就表示,中国以及中东国家“决定着”美国史上最大金融拯救计划的成败。中国也如同1998年帮助东南亚抵御“金融危机”那样,依然显示出了积极的姿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大会上坦陈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表明了中国面对危机时采取的合作开放的姿态.
——香港文汇报:
《全球共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2008.12)  中国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稳定的“稳压器”第三篇章 如何看待对外开放?◆对外开放30多年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中国早在2001年12月加入WTO,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十二个年头了。但是美国及世界上所有国家,依然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为此我国领导人颇费了一番功夫,率先和一些小国、弱国、友好国家互相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然后再和一些西方国家互相承认市场经济地位,截至2009年5月,有包括新西兰、南非、东盟十国等在内的97个世贸组织成员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美国、日本、印度等均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世界还没有被完全认可第三篇章 如何看待对外开放?◆对外开放30多年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如何?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对美国的依赖要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只要是不对称依赖,就不可能有平等互利。多年来,美国可以用美元换取中国真实的资源、商品与服务,而中国拿到这些绿色纸张,却不能购买美国真实资产,而只能购买美元证券、国债以支持美国经济。在美元贬值与通货膨胀中,中国外汇储备不断缩水(有一种说法,2011年至少缩水400亿美元),这是平等互利?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然不是真正的平等互利第三篇章 如何看待对外开放?◆对外开放30多年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如何?◆思考: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倒退吗? “30年的所谓改革开放,我们没有看到什么进步。我们看到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大倒退,是全面糟蹋了社会主义,糟蹋了我们共产党,糟蹋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把我们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退化到了充斥着买办官僚、大地主、大资本家、白领、贪官污吏、男盗女娼……的旧社会。”(敬东)●承认存在的问题:
利益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科技创新滞后、
政治体制滞后, 道德水平下滑等等●成就更是令人瞩目的第三篇章 如何看待对外开放? 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好办法。历史用实践已经证明了,而未来需要我们坚定思想解放的信念去创造。 如果让汽车返回
就是一堆铁
让铁返回
就是石头
就是冰冷和沉默
所以,我们不想返回
(2008年夏陈元喜回应第四次大争论:
中国改革开放错了吗?而作)坚定的信念第三篇章 如何看待对外开放?◆问题如何解决?实话实说------中国确实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专家学者一再指出:
1、权力大于法律,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2、国企垄断横行市场,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3、市场不能合理配置资源,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4、民生幸福被践踏漠视,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5、权力邪恶压制公平和正义,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6、社会没有法律约束制衡,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课本内容拓展:课堂小结背景过程特点的深化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机遇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与旧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点、线、面结合,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1)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经济特区
(3)沿海经济开发区 (4)上海浦东
A、(1)(2)(3)(4) B、(1)(3)(2)(4)
C、(2)(1)(3)(4) D、(2)(3)(1)(4)课堂检测DC3、我国对外开放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
B、引进外资,加快发展步伐
C、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D、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
4、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说:“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政府体现上述精神最主要的行动是( )
A、开放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D、加入世贸组织DD课堂检测旧貌换新颜庆改革春风新日至今朝迎开放社会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