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14:0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一、作家简介
婉约:婉转含蓄
内容上:男女情爱、离情别绪、 伤春悲秋、光景流连
形式上:婉丽柔美、含蓄慰藉、 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结构上:深细缜密
音律上:婉转和谐
语言上:圆润清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等
婉约派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她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二、写作背景
以靖康之乱为界 时间 前期的词 后期的词
内容 多写少女、少妇闺情相思 抒发故土之思、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感
风格 清丽柔媚 凄婉哀怨
代表作品 《如梦令》、《一剪梅》 《永遇乐》、《武陵春》
李清照的作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怎样入愁?
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事抒怀
咏史抒怀
直接抒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品味:叠字的妙处! 
①形式上:有一种韵律美,起强调、增加情感的作用。
②内容上:开篇点题,奠定了哀怨、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脑销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有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B.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这次第(光景,状况)C.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莫道不销魂(醉酒后轻飘飘的感觉)D.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独自怎生得黑(怎样、怎么)

答案:C 解析:销魂:这里形容极度悲愁。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B.除《声声慢》以外,李清照还有《醉花阴》传世,这两首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巅。然而在“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为婉约宗主。D.李清照处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答案:B 解析:《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
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人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4.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李清照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寻觅觅; 冷拎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4.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酒→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苏轼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忧愁
风→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愁情
雁→
大雁南飞
鸿雁传书
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孤苦
梧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凄清
细雨→
哀伤
 
 
评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一个身历国破家亡的孤苦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十分真实的生活感受。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意象,反复描写、渲染,充分的表现出词人颠沛流离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课后小结

1.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作者用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接着作者便层层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B.作者通过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C.作者通过自比黄花,不仅表达了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也象征着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D.《声声慢》这首词作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B【解析】B.“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错。应当是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故选B。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D【解析】“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错误。 “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说的是“愁”字不能尽数概括作者的情感,但当时的作者情感之中是不可能包括 “喜”的。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B.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代表作。C.此词情调感伤哀怨,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D.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B.“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代表作”说法错误。本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应是作者的后期作品。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故选B。
声声慢
(第二课时)

词眼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冷 清
悲 凉(意境)
颠沛之苦
丧夫之痛
孀居之哀
亡国之恨
“千古第一悲情之词”
(意 象)
鉴赏诗词情感的基本方法
一、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二、借景抒情(找意象,析意境,品词情)
三、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四、朗读悟情(多朗读,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五、比较阅读

1.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作者用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接着作者便层层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B.作者通过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C.作者通过自比黄花,不仅表达了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也象征着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D.《声声慢》这首词作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B【解析】B.“表现了作者对于南方生活的厌烦”错。应当是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故选B。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D【解析】“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错误。 “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说的是“愁”字不能尽数概括作者的情感,但当时的作者情感之中是不可能包括 “喜”的。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B.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代表作。C.此词情调感伤哀怨,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D.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B.“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中的代表作”说法错误。本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应是作者的后期作品。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