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 辛亥革命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2013年晋级为省一级达标高中。2014级高一招收10个班,包括两个重点班和一个艺术班。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试内容与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学习要求:简述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一部分人搜集资料,一部分人整理成文,一部分人制作课件,一部分人代表小组发言。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处;求同存异,不追求意见的最终统一;注意不要把讨论变成辩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将禀赋不同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流程】
如果我问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皇帝?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如果我问:中国的皇帝制度的结束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同学们能回答吗?
答:辛亥革命。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以来,两千多年间中国出现近五百位皇帝。但无论谁当皇帝,中国社会封建专制的本质没有变化。而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革命。
投影: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让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感受。
投影:
数字·武昌起义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
轰轰烈烈的8小时,惊心动魄的41天,狂飙突进的80天,翻江倒海的123天,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诗来形容,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啊!然而,触摸历史的细节,我们又能发现不一样的情景。
投影:
另眼看武昌起义
1911年9月,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湖广总督瑞澂(chéng)宣布全城戒严,官兵皆不能离营外出,除值勤士兵外,所有弹药一律收缴,集中保管。
10月9日,起义领导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拘捕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10月10日白天,清军警大肆搜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摘编自“维基百科·武昌起义”
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答:……
我用四句话来概括起义前的形势:计划不慎泄露,清廷已有防备,领导层被破坏,士兵群龙无首。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革命党人在武昌策动的起义像之前的多次起义一样,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于是在1911年10月10日早上,清政府在武昌的最高行政长官、湖广总督瑞澂迫不及待地向北京发了一封报捷电报。清廷反应也很迅速,当天就回电,对瑞澂多有赞赏,称其办事迅速。可惜,瑞澂和清廷都错了。这一天,武昌不是平息了革命党人的起义,而是全国革命的开始。一夜之间,武昌光复,瑞澂弃城而逃。
为什么一场眼看就要失败的起义却能发展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惊涛骇浪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辛亥革命之因。
投影:列强瓜分中国漫画
漫画反映了什么信息?
答:帝国主义瓜分,民族危机严重。
民族危机激发了民众对清廷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洋人的朝廷”,应当推翻。革命党人应时而起。
投影:
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主要事迹
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成立。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_______最为壮烈。
革命党人深入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0~51,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主要事迹
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 成立。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 黄花岗起义 最为壮烈。
革命党人深入 湖北新军 ,做宣传组织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性质有何不同?
答: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什么是政党?我从政治课本中找到了相关知识,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思考:相比于团体,政党在革命活动中有什么优势?
投影:
跨学科综合
政党的特征: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和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选自《思想政治》
答:政党有政治纲领,对内,使全党成员有了统一的目标,对外,便于宣传和发动群众;有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使得政党更有战斗力。
孙中山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谓“新”,就是有了革命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新军。新军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组建的近代化陆军,对士兵的文化程度有严格规定,而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许多读书人不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于是选择加入新军以求仕途,很多留学生回国后也加入了新军。这些知识分子有文化,了解世界形势,越来越觉得清政府不可救药。在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下,新军中的许多人逐渐倾向革命。清政府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苦培养的军事支柱,后来竟然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也面临着深刻的统治危机。为了维护统治,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投影:
清政府改革大事记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法制改革,修订新律等一系列措施。
你怎么看待新政的措施?
答:“训练新兵”、“奖励实业”有利于富国强兵;“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有利于思想解放。
分析的很好。清末“新政”固然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从客观上讲,清末“新政”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如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在客观上有利于民主进步思想的传播;奖励实业,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为中国社会变革积蓄了力量;而改革官制,法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更是牵涉到了此前清政府一直回避的政治领域的改革。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危机,清政府加快政治改革进程,宣布预备“立宪”。
投影:
清政府改革大事记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请同学们一起念一下这个宪法的主要规定。
投影: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十、总揽司法权……
读了这部“宪法”后,你对这部“宪法”有什么认识?
答:这部“宪法”还是要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的。
总结的很好。《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规定君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君权几乎独断一切,专制色彩非常明显。虽然也开设了议院,可是议院根本无法制约君权。可以说清政府借“立宪”之名,继续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
1910年,在全国各地立宪党人的强烈要求下,清政府同意将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立宪”步伐加快。1911年,清政府的第一届内阁宣告成立。请同学们看清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名单。
投影: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这个内阁有什么特点?
答:满族占绝对多数。
对。13名内阁成员中,有9名是满洲亲贵,其中7人是皇族,所以有人称这个内阁为“皇族内阁”。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清王朝坚持维护满洲贵族利益,它的改革是假的。
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到“皇族内阁”的成立,清楚的表明,“立宪”只不过清政府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在最敏感的政权问题上,清政府不愿意做出妥协和让步。
清王朝在它统治的最后十年,实施“新政”,推动“立宪”,在当时造成了一场规模、声势颇大的政治改革运动。但是,从根本上讲,清政府的“立宪”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违背民主发展大势。更糟糕的是,清政府一错再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1第二段。20世纪初,为了抵制列强抢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中国很多地方商民开始自筹资金修建铁路。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全国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清政府在宣布实施铁路国有的同时,没有对先前已经投入铁路建设的民间资金合理处置,甚至还把一些地方的民间资金,充作股本,不发还本息。清政府这一措施严重侵犯各地商民利益,引发大规模抗议浪潮,保路运动兴起。面对民众的抗议,清政府选择的是镇压,终于激起暴动。清政府愚蠢的“政策”,把广大民众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面对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镇压。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湖北传来了武昌起义的枪声。
武昌起义的胜利得到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响应,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就在这时,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全国17省代表在南京投票,孙中山凭借他在民主革命中的卓越贡献,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民国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
投影:
1912大事年表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2月14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思考:⑴大总统、参议院、政府、约法为什么都是“临时”的?
提示大家:革命党人推翻清朝统治,是想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答:共和制。
投影:
“共和”政体的两个基本特征:(1)政府的权力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人民大众授予的;(2)执掌政府权力的人员,其任职期限是明确固定的,并且他们在任职期限内应当忠实地履行其职责,向人民负责。
——当代学者刘远征综合研究后的结论
从学者的研究结论中,你能分析出为什么要加“临时”吗?提示:公民通过什么方式将权力直接或间接地授予政府?
答:选举。
说得好。当时没有条件举行全国性选举,可是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等称谓本身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恪守共和原则的。
请思考:⑵袁世凯曾武力镇压革命党人,为什么革命党人还会把政权交给袁世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2~53,找出答案。
答:帝国主义选择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袁世凯主持清廷军政,大权在握,有能力逼迫清帝退位。
所以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请思考:⑶为什么清帝退位两天后孙中山就辞职?
答:遵守与袁世凯达成的协议。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请看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誓词。
投影:
《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从誓词中你能感受到孙中山的什么理想?
答: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为民众服务,不恋权位……
革命成功,功成身退。这是孙中山,也是当时许多革命党人的崇高理想。
请思考:⑷为什么孙中山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颁布《临时约法》?
答:……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2第三段,了解《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进步的原则?
答: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三权分立)。
对。《临时约法》还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也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
从《临时约法》中,你能否看出它的蓝本是近代西方哪个国家的宪法?
答:美国1787年宪法。
但是有一个地方,《临时约法》却没有仿照1787年宪法,你看出来了吗?
答:1787年宪法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为什么要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实行总统制?
答: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由此可见《临时约法》的意义是什么?
答: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划时代的大事,有哪些历史意义呢?
投影: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说:“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答: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投影:
材料一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 课本P.52“知识链接”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答:沉重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投影:
材料四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五 剪辫子和中山装照片
答:推动移风易俗。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地指出:“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是的,中国人民一天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今天的中国拥有着迅速上升的综合国力,拥有着更加先进的领导阶级,拥有着在100多年民族复兴道路上凝聚起的民族精神。政治文明的理想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
(板书)
导火线:保路运动
清廷腐败,改革迟缓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
武昌起义 民国建立 清帝退位 《临时约法》
1911.10.10 1912.1.1 1912.2 1912.3
新军投入 革命党人组织、宣传
革命阵营 发动起义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参考了李树全老师的《〈辛亥革命〉教学实录》。
以往在讲到辛亥革命的内容时,往往都会组织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考虑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争论下去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况且在没有事先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没有事先让学生查找资料的前提下,这样的辩论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并且辩论的过程很容易变成少数人的舞台、多数人的看台,所以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组织这样的辩论,同时教师也不对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作出结论。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50页“学习思考”
答: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课本第53页“史学争鸣”
答: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工业国;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如果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因此,按照推翻满清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课本第53页“自我测评”1
答: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课本第53页“自我测评”2
答: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奋斗。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课本第5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学生能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可以,关键在于确有实感,而非道德漫谈。
课件22张PPT。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概念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数字·武昌起义 1911年9月,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湖广总督瑞澂(chéng)宣布全城戒严,官兵皆不能离营外出,除值勤士兵外,所有弹药一律收缴,集中保管。
10月9日,起义领导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拘捕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10月10日白天,清军警大肆搜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摘编自“维基百科·武昌起义”另眼看武昌起义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主要事迹
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成立。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_______最为壮烈。
革命党人深入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主要事迹
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 成立。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_______最为壮烈。
革命党人深入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主要事迹
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 成立。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_______最为壮烈。
革命党人深入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跨学科综合
政党的特征: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和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选自《思想政治》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主要事迹
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 成立。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 黄花岗起义 最为壮烈。
革命党人深入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主要事迹
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 成立。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的 黄花岗起义 最为壮烈。
革命党人深入 湖北新军 ,做宣传组织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法制改革,修订新律等一系列措施。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清政府改革大事记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十、总揽司法权……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法制改革,修订新律等一系列措施。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五年。
1911年,清政府的第一届内阁宣告成立。清政府改革大事记1911年,清政府的第一届内阁宣告成立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北京★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912大事年表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2月14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思考:⑴大总统、参议院、政府、约法为什么都是“临时”的? “共和”政体的两个基本特征:(1)政府的权力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人民大众授予的;(2)执掌政府权力的人员,其任职期限是明确固定的,并且他们在任职期限内应当忠实地履行其职责,向人民负责。
——当代学者刘远征综合研究后的结论1912大事年表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2月14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思考:⑵袁世凯曾武力镇压革命党人,为什么革命党人还会把政权交给袁世凯?1912大事年表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2月14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思考:⑶为什么清帝退位两天后孙中山就辞职?《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1912大事年表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2月14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思考:⑷为什么孙中山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颁布《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回眸清帝退位诏书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说:“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辛亥回眸 材料一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 课本P.52“知识链接”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辛亥回眸 材料四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