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苏州园林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3.3 苏州园林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7 10:22:24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了解《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提问: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2)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第4段后,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布置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学生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_“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其丰富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探讨下列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何意?)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7)“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7)“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让我们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为保护园林,当地还出台了《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
五、布置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四个讲究???? 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 整体特征????????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
???? 角落的图画美???????????????????????????|?
三个注意???? 门窗的图案美???????????????????????????|?细部着眼
??? 色彩的搭配美???????????????????????????|?
教学反馈
《苏州园林》
阅读文段(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茎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
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答:

阅读文段(二)
①根据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现代人短,膝稍曲,身矮壮,弯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没有下巴的突起。②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大进步,这说明手部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因而更加灵巧。③脑量(1350毫升)比中国猿人的大些,脑子的结构复杂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④可能已经会取火,能猎获较大的野兽,并用兽皮做简陋的衣服。⑤和猿人相比,古人的劳动范围扩大了,生产力提高了。⑥所有这些情况,都显示古人在发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I.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判断的根据是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3.这段文字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作者从 、 、 、
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一例。
答: 。
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你并不在园里,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4)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飘曳,另有一番风味。(5)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6)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外,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7)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3.用“//"划分层次:(1)(2)(3)(4)(5)(6)(7),并指出结构形式(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4.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概括到具体 B.由整体到部分 C.由原因到结果
D.由特点到用途 E.由远到近 F..由外到内
G.由春到秋 H.由早到晚
5,“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的奇妙处”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叙述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 )
阅读文段(四)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魔术、技术、美术)而不仅是 (艺术、魔术、技术、美术)。③ (甲) 是重峦叠嶂, (乙)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0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 ,文中先介绍说明 ,再介绍说明 ,重点说明的对象是 。
2.②句选词填空,依次应选填 、 。
3.在文中横线上的“甲”“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 )
A.既……又…… B.或者……或者……
C.不但……而且…… D.因为……所以……
4.词语解释:
雷同: 玲珑:
5.下列是主谓短语的一项是( )
A.重峦叠嶂 . B.堆叠假山
C.睡莲开放 D.引用活水
6.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
A.第①句 B.第①②句
C.第①④句 D.第(11)句
7.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8.第⑨句加点的“那儿”指代的意思是 .。
9.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10.本语段是分项说明。课文中与它相呼应的语句是 。

2.《中国石拱桥》阅读练习
阅读文段(一)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坠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 (牢固、坚固、顽强、顽固、凝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 ,有的 ,有的像倾听水声, ,惟妙惟肖。
1.文中①句首先交代了卢沟桥的 和 。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它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 。
3.“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4.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5.⑥句说明这座桥 。
6.⑥句选词填空,最合适的词是 。
7.在⑨句空格处依次填写短语,最恰当的是( )
A.母子相抱 交头接耳 千态万状
B.交头接耳 母子相抱 独一无二
C.母子相抱 交头接耳 巧妙绝伦
D.交头接耳 母子相抱 美丽壮观
8.找出表明卢沟桥不同于赵州桥特征的一句:

9.这段文字共有9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0.⑨句运用的两种主要的修辞方法是 ,运用的
说明方法是 。
11.下列语句与卢沟桥的形状、评价有关的一项是( )
A.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
B.它地处人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
C.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12.课文一开始写到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在这段文字中,这两个特点具体表现在:① ;
② 。
13.联系整篇课文,给“联拱石桥”下一个定义。
联拱石桥:

14.请根据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下列词语的顺序:
石拱桥 桥 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 石桥 赵州桥 小木桥


15.现在,出现了许多立交桥。于是,有人说:“旧日的桥的概念应该修正了。”他说这话的理由是 ,
“旧日的桥”的共同点是 。
16.根据立交桥大量出现的现实,给“桥”重新下一个定义。
桥:


阅读文段(二)
①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②它是净化城市的功臣。③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能消除掉,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④城市工厂多,车辆挤,噪音大,森林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⑤许多树木还能放出杀菌素,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能放出五十公斤杀菌素,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的害虫。⑥有人测验森林内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
量只有三四百个,而没有树木的地方每立方米有细菌三四万个。⑦森林还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作用可真大呢!
1.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森林对人类的贡献 B.森林的巨大作用
C.森林对净化城市的巨大作用 D.森林的功能
2.本段的中心句是( )
A.第⑦句 B.第②句 C.第①句。
3.本段文字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
4.第⑥句中除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是第 句。
阅读文段(三)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 )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①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②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③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④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⑤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5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
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n),器物两部分之间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第1自然段括号中应填人与上下文衔接的短语是)
A.从它们的形式来看 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看 D.从它们的效果来看
2.重新排列第2自然段①一⑤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③⑤④② B.①④③⑤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①③②⑤
3.第4自然段中加点的“更”字是相对风雨桥的什么而言的?
4.第3、4自然段从 、 两个方面介绍了侗家风雨桥的特点。
5.第3自然段运用 、 、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6.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程阳风雨桥的说明顺序是 ?
7.参观附近的石拱桥或其他桥梁,写一段文字介绍这座桥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苏州园林》阅读练习
(一)、1.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3.C 4.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1.第⑥句 “所有这些情况,都” 2.古人 3.古人在发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体形、手部结构、脑容量、劳动的情况。4.作比较 脑量比中国猿人的大些。 (三)、1.复廊 2.高低曲折,优美奇妙。3.(1)(2)//(3)(4)(5)(6)//(7) C 4.B、F 5.B、D
(四)1.假山 池沼 假山 池沼 池沼 2.艺术 技术 3.B 4.①不该相同而相同 ②(东西)精巧细致 5.C 6.A 7.C 8.池沼或河道的边沿 9.D 10.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中国石拱桥》阅读练习
(一)1.地理位置 修建年代 2.卢沟桥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如果删去,就变得与河面完全平行了,这与事实不符;用“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 5.结构坚固 6.坚固 7.A 8.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9.C 10.排比、拟人 摹状貌 11.B 12.①每个柱头上都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②永定河发水常冲毁河堤,但卢沟桥从没出过事 1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联石拱构成的并间有桥墩的桥
14 (木桥)→小木桥
桥 石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
卢沟桥
15.新出现的立交桥是陆地桥 与“水”形影不离。
16.在水上或陆地上腾空架设的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二)1.A 2.C 3.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4。举例子、作比较⑤ (三)1.C 2.C 3.风雨桥的木石结构 4.造型艺术 结构技巧 5.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说明侗家风雨桥的造型艺术独特。 6.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7.略
课件23张PPT。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甲江南江南园林甲天下1、你游览过苏州园林吗?请你给大家说说。
2、苏州园林的美景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幅画面。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怡园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不管到哪处游览,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欣赏,都给你一幅画的感觉。请大家怀着这种感觉阅读叶圣陶先生给陈从周先生的画册写的序——《苏州园林》。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对全文的欣赏,你觉得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麽?文体是什麽?苏州园林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麽?
2、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二、文章欣赏:
1、作者怎样评价苏州园林的?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麽?作者围绕这一特征从哪几方面进行分项说明的呢?
3、苏州园林的各个方面各有什麽特点?作者分别采用哪些方法进行说明的? 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 无论站在哪个? 点上眼前总是? 幅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分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色调的处理分主次苏州园林叶圣陶特征亭台轩榭绝不对称,
不是图案画,
是美术画作比较假山、池沼山:或重峦叠嶂或小山配合着竹子花草—“身在山间”水:“活”河道: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桥鱼:戏莲 叶间
俯仰生姿珠光宝气花草树木作比较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远景与近景的层次角落:图画美栽蔓延补门窗图案美色彩:漆广漆
安静闲适四、总结归纳: 1、归纳本 文的写作顺序 2、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3、你从课文中领会到那些 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1、完成书后练习第二题。布置作业:谢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