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的第3课《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法律”是国家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对于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分为两大子目:“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作用上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
本课在内容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及其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时空坐标,理清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通过文字史料及图片史料,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重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和崇尚法治的精神。
3.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提高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 “法治与法制一字之改的意义”等问题,从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历史解释的素养。
4.通过文字史料及图片史料,联系当下的时政热点:抗击“新冠”疫情,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在武汉抗疫中“最美逆行者”医生们和“无法无德者”天差地别的行为,体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了解抗疫英雄事迹,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情操,感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教学难点:当代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 的情况。
展示李兰娟、钟南山等抗疫“最美逆行者”图片,同时展示人民网关于“发国难财,必须快查严惩”的新闻报道,对比“无法无德者”与“最美逆行者”的行为。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肆虐的病毒,钟南山、李兰娟等医务工作者,来到武汉“重灾区”,抢救人民生命,成为“最美逆行者”。但是,也有一些人,利益熏心、道德沦丧,乘机发国难财,面对这些“无法无德”者,要用法律严惩。用“法治”为“精神文明建设”护航!
(设计意图)联系时政热点:我国抗疫斗争,通过对比“最美逆行者”与“无法无德者”,让学生感受法治及精神文明重要性。
【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序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从此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师可播放“《共同纲领》”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共同纲领》知识点,体会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作用。
2. 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出示图片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出示“五四宪法”材料与图片
(3)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想一想】为什么要制定五四宪法?
(4)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 发展时期(1978——1990)
(1)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20世纪80年代宪法修订,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框架。此次修宪后的宪法被称做“82宪法”。之后,又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不断与时俱进。
20世纪80年代,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3. 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1)背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出示材料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理解“法制”到“法治”的这“一字之改”?
内涵:法制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联系: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区别: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订的。法治下,行政部门的职责只是执行该等法律,并且受该等法律拘束。因此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样,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法治更侧重于法律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和拘束。
②1999年、2004年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师补充指出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③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师补充指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一
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
——习近平
从胡锦涛、习近平两位总书记的讲话可以看出国家队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整体推进,一个都不能掉队,是法治建设新的理念。依法治国向精细化、规范化、民主化发展,“法治国家”升级为“法治中国”。
这一阶段,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的关切,修改了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了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
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此次修订宪法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③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共7编、1260条。是一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个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阅读思考】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设计意图)阅读节选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有关论述,与法制初创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背景相联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明确区分不同的名词概念,避免概念混淆,更深刻理解“法制”到“法治”“一字之改”的意义。以逻辑框架图的形式说明2010年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构组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用逻辑思维图解概念的能力。阅读教材及PPT上所呈现的史料内容,了解习近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抓住文字史料重点内容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法治建设精雕细琢的发展强盛期。
过渡: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针,法治具有国家强制力,着眼于防范与惩处。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1)背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时代精神:中国社会涌现出大量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他们踏实肯干、埋头苦干、科学实干,创造出了许多时代的奇迹。在全社会形成了爱党爱国、关心集体、无私奉献、互帮互助,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2.改革开放后
(1)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初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全社会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目的就是培育“四有公民”。
出示材料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
(2)20世纪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切向钱看”“假冒伪劣产品”等。
①国家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这一活动,直到今天,依然在开展评选,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爱国主义教育
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出示材料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
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8.23
【阅读思考】有人说:“只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够了,没必要搞精神文明建设。”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21世纪初:公民道德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9月20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为主,以德为辅,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杨善洲、黄大年就是其中的代表。
杨善洲,曾任地委书记,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25日,杨善洲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黄大年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次推动了中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他既是“无私的爱国者”,也是“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杨善洲、黄大年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小事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凝聚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一直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彰显“大国风采”。2020年9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
出示材料
今天受表彰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2020.9.8)
【知识小结】时空坐标——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材料的研读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培养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当前抗疫时事,了解全球抗疫中中国的“大国风采”和中国的抗疫英雄,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通过制作时空坐标,理清本课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模拟宪法宣誓”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法治意识。
【课堂小结】
精神文明建设是法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精神文明的成果直接为法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可以说 ,法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精神文明成果的物化与体现。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正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