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6地球的形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不断补充和修正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教学难点: 模拟帆船现象和探究月食的成因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地球不是平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乒乓球、木块。 小组:乒乓球、木块、手电筒、记录单等。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古代 中世纪 现代 天圆地方 大象托盘 平的六边形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聚焦:揭示课题 师:上课前,我们先一起来玩猜谜语游戏【ppt展示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地球 师:反应真快,课前老师让一些同学查找收集了以前的古人认为地球形状的资料,请他们来分享一下,哪位同学先来? 生1: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3只大象托着,三只大象站在一只大龟的背上。【投影画作展示】 师:古人的想象力很丰富。谢谢你,谁再来分享一下? 【板书标题:古代 大象托盾】 生2:古代中国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的。 【投影画作展示】 师:还有要分享的吗? 生3:...... 生4:...... 师:谢谢四位同学的分享,原来古人眼中的地球形状是这样的。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古人眼中地球的形状共同点是什么? 生预设:平的、大的 师:古人通过生活经验、观察、想象等方式认为地球是平的。 【板书:大、平的】 二、探索:地球的形状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时间也来到了中世纪。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发明了望远镜,住在海边的人经常用望远镜去观察远处的大海。某一天,一位海边的居民发现远处驶来了一搜船。猜猜看,他先看到了船的哪一部分? 生:······ 师:ppt展示:(远处海边上帆船,只露出船帆,没有露出船身) ( ``````````````````````````, 露出船身) 教师:谁来说说看海边的居民先看到船哪一部分? 学生:远处驶来的船,我们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提问:如果你是海边的观察者,看到这个现象,你会怎么想?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才会有这种现象呢? 师:谁来说一说? 生预设:圆的、椭圆的。 师:具体是不是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同学们扮演海边的观察者,俞老师操纵远处的小船,你们要从远处观察,好不好?优秀的观察者,还会做观察日记。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抽屉里的观察日记,把现象记录下来。 记录单:标题:观察日记,形式:四个格子,有编码1234 教师:同学们准备好了,用你的坐姿告诉俞老师。那老师开始航行咯,我已经开了5分钟啦,你们看到了什么?没现象也是很重要的现象,把这个现象记录下来。 教师:我已经开了10分钟了,(露出帆顶),你们观察到什么?把现象记录下来。 教师:我已经开了15分钟了,(露出杆子),你们观察到什么?把现象记录下来。 教师:我已经开了20分钟了,(露出全部),你们观察到什么?把现象记录下来。 研讨: 师生实验,小组汇报 师:用球来模拟,我们看到了和海边居民一样的现象。 教师:如果地球是平的,我们能看刚才的现象吗? 生:不能。 师:让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吧【播放帆船视频】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船一直都能看到。说明了地球不是平的。 师:通过前后两个实验的对比,我们发现地球不是平的,是立体的。 【板书:帆船现象,不是平的】 师:夜幕降临的时候,海边的观察者还看到一个天文现象。【ppt展示月食图片】,后来人们知道这就是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影子的形状说明了什么呢? 生:地球可能是圆的/有圆弧。 师:那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验证一下吧【ppt展示材料】 小组实验 【拍照同屏展示,请小组同学上来介绍一下,其他小组观察到的现象也是这样的吗】 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生:地球可能是圆的 【板书:圆的弧度】 师:在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的主人公叫麦哲伦,【生:麦哲伦航海】对,就是这个麦哲伦。麦哲伦航海以后,当时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让我们来重温这一段历史。【视频播放】【板书:麦哲伦航海】 师:麦哲伦航海实践活动又证明了什么呢?【ppt展示航海关键词】 生:大、立体的。 师: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时间来到了现代,现代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有哪些认识呢?【板书:现代】,这是我们人造卫星拍摄到的画面【地球的动图】。 师:所以地球是一个什么形状? 生:球体【板书:球体】 师:同学们,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补充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未来我们中国科技的发展也需要你们的努力。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