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水的星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水的星球》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七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结合课标,这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知道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在前面6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还用韦恩图去整理两者的异同。因此本课在聚焦板块,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思考地球与太阳和月球相比的独特之处——即有丰富的液态水资源,引出课题。
探索板块,主要有四个部分:1.观察地球表面有什么;2.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域;3.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量化陆地与海洋的面积;4.查看第一课中太阳和月球的韦恩图,再次比较地球与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在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并且关注丰富的液态水带来的好处。
拓展版块,知道一个星球上有没有水是探索生命的重要依据。也是水对生命重要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对本校三年级3个班级学生的问卷与访谈,笔者了解到:
(1)已知:三年级的孩子通过阅读课外书、观察世界地图(地球仪)、观看网络媒体等途径对本课的科学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其中93.84%的学生知道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有个别学生还知道陆地占了地球的大约30%;学生对地图上各种颜色所表示的意义了解程度接近100%;87.7%的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液态水主要存在于海洋;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能够举出小溪、河流、冰川、湖泊、空气等地方存在水(如图1),并且知道水对于人类以及地球上其他生物的意义(如图2)。
图1 除了海洋,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图2 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未知:A.地图上白色部分表示什么,个别学生认为是云朵、天空。即使知道白色表示冰川,还是有孩子以为冰川不属于陆地的一部分;B.对于本课的科学知识虽然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课外积累,但是仍有34%的学生没有特意去了解,自己凭感觉填写问卷(如图3)。
图3 以上知识你是从哪些渠道了解的?
2.已有学习经验
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和合作意识,能够在活动中做好分工。同时在二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孩子们有过数次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科学课堂的研究经历,这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面积》,正好学习了用正方形作为单位测量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引导孩子将数学的学习经验迁移到科学探究中,有助于孩子理解“数格子”活动的意义。但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直到五年级才会学习,因此通过量化的方法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仍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2.了解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2.通过量化的方法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进行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1.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知道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量化的方法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进行研究。
五、教学准备
教具:充气地球、教学课件;
学具:装有“奥维互动地图”和“钉钉”的已经连网的ipad、活动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聚焦水的星球
1.抛接“地球”,感受地球地貌
(1)抛接充气地球:一位同学抛“地球”,接到的同学不移动手指,说一说左手食指指尖落在了“地球”的什么位置,再抛给下一位同学。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游戏中出现的地球表面信息。)
(2)思考:通过刚才的游戏你们发现地球表面都有些什么?
A.国家、沙漠、森林、冰川、小岛……都属于陆地;蓝色是海洋。
B.蓝色海洋部分特别大,因为指尖落在蓝色部分的次数很多。
2.对比差异,聚焦“水”的星球
(1)观察图片: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一些特征,那地球与太阳、月球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小结: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也有人叫它“水的星球”。
(2)地球上的水资源有多丰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探索水的分布
1.观察“地球”,了解水资源的分布
(1)任务:观察卫星地球仪并记录
①地球上水域有哪些?
②哪些地方水资源分布比较密集?
③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相比谁大谁小?有什么办法知道?
(2)学习“奥维互动地图”的使用方法。
(3)利用ipad分组观察卫星地球仪,记录地球表面的水域以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4)汇报总结:
①地球上的水域有海洋、河流、湖泊等;
②地球上大部分的水集中在海洋里。
2.量化比较,感受水资源的丰富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地球上的水大部分集中在海洋。那么地球表面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相比谁大谁小?有什么办法知道?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描出陆地和海洋的轮廓。
(1)小组讨论:怎么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提示:数学《面积》单元)
全班讨论,统一意见。在地图上打方格,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谁占的格子数多,说明谁的面积大。
(2)统一“数格子”的规则:
①如果陆地占了格子的一半不到,这格算作海洋。
②如果陆地占了格子的一半多,这格算作陆地。
③如果一格里陆地或者海洋不连续,需要把零散的面积割下来补到未填满的半格中,经过割补发现陆地比海洋大,则算作陆地。
④如果陆地和海洋各占半格,那么海洋和陆地都算0.5格。
(3)小组讨论: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温馨提示:
① 两人合作,边数边做标记。
②“√”出陆地的格子。“〇”出陆地和海洋各占一半的格子。
③ 只数陆地格数。(海洋格数 = 总格数 - 陆地格数)
④ 有顺序地数。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数。
(5)两人合作完成记录单。(见附件)
(6)数据汇总:利用钉钉“在线协作编辑”功能收集全班数据,并制成“百分比堆积柱形图”。
(7)总结: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的面积比陆地面积大两倍多;陆地面积大约占30%,海洋面积大约占70%。
(三)拓展研讨,关注水的意义
1.水资源的意义
地球上丰富的液态水,会带来哪些好处呢?
(1)观看视频:水资源的意义
(2)水对地球上的生物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2.水资源的现状
(1)小组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这么丰富,为什么还有一些地区存在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呢?
(2)观看视频: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以及水污染问题。
(3)说说你的感受。
(4)作业设计: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水资源的作用以及水资源现状的新闻。
七、作业设计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水资源的作用以及水资源现状的新闻。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在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笔者对教材进行了相应的处理,结合课堂的呈现效果反思如下:
1.理趣结合,聚焦教学重点
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本课的知识目标大部分孩子在课外有所了解,但是几乎没有孩子提出质疑或者自己去证实过。“唯上唯书”是现在科学学习的一大障碍,也是削弱学生探究兴趣的一大阻碍。对于熟知的内容如何激发探究兴趣?
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游戏激趣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利用抛接充气地球的游戏导入,面对大型充气地球,孩子们的热情瞬间被激发起来。但是玩不是目的,在玩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地球表面的信息。教师将信息整理到黑板,复盘刚才的游戏,孩子们会发现地球表面有这么多地形地貌,而且海洋的出现频率特别高,从概率上感受到“水的星球”背后的含义。激发兴趣的同时,理性分析,聚焦本课教学重点。
2.优化学具,突破教学难点
(1)“卫星地球仪”代替“传统地球仪”
由于仪器室里地形地球仪体积大,数量少,部分标签脱落,底座不稳定等问题,笔者决定用卫星地球仪代替。多款卫星地球仪进行比照,最终选择“奥维互动地图”。通过该软件,孩子们能够观察地球的3D全貌,可以放大观察地球各个角落的细节,让观察学习变得更直观、更高效。而且可以切换2D模式,为“数格子”活动铺垫。
信息化时代,随着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数字化的设备应该会更多地进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2)活动材料与记录单结合
经过多种实验材料的比照,笔者发现用透明方格纸放在地图上分别测量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容易出现移动、对不齐的问题,从而影响结果。因此笔者对地图进行了如下改进:
采用等积投影的地图,8*15共120格的格子直接画在地图上,加上十字虚线的辅助线。为了看得更清晰,描出陆地轮廓。将这个带有格子的地图附在记录单上,两人合作十分便捷,而且可以留底。
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出现落数、重复数的情况,因此在记录单上完整地标出实验步骤和温馨提示,并且让孩子只数陆地的格数,有助于突破本课实验探究的难点。
3.延伸讨论,关注社会热点
本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丰富,更要通过感受地球水资源的丰富,认识到水对于地球生物以及人类的意义,水作为生命形成的基础,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最主要的因素。
通过讨论和视频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地球生物及人类的意义,通过查阅新闻资料,学生了解到水资源的现状以及人类破坏水资源的行为。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有必要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环境问题。认识到虽然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资源,但是经不起人类的消耗。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慢慢反映在细微之处并且在慢慢地反噬人类自己。作为教学重点本课花了较多时间让孩子们交流生活中关于破坏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细节问题,如可以制作一个实验指导微课让实验指导更有效,对水资源意义可以从更多方面进行探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仍要继续改进。
附:活动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