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21 19:2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育境界有三: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和点化生命。本单元是隶属于生命世界,本课不仅在于传承文化知识,不仅在于启发人类的智慧,开发大脑的潜能,更在于呵护生灵,提升生命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基于第一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第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动物的卵和蚕卵比,都一样吗?”引导学生关注各种卵的外部结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鸡卵的哪些结构有利于孕育小生命”,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卵壳、卵白、卵黄和气室、胚盘在卵孵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鸡卵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需要学生能指出胚盘所在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的样子并与同学交流。
【学情分析】
由于疫情,本课内三年级4个班级中,有2个班级学生学过网课,两个班级未学。上过网课的班级中31%学生能够完整说出鸡卵的结构,没有上过网课到班级中28%的学生也知道鸡卵的结构,总占比上相差不大,说明上过网课的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并不乐观。对于鸡卵哪部分发育成小鸡?学生比较模糊,普遍认为乱黄会发育成小鸡,卵白会发育成皮等。另外,不少学生还见过爬行动物的蛇卵、乌龟卵,两栖动物的青蛙卵,鱼类的鱼卵等,但是他们对卵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食物”上……基于学生的前概念,确立探究鸡卵的结构及其对生命的意义为重点,观察发现卵黄上的胚胎,并逐步形成胚胎能发育成小鸡的认识为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推测反思、寻找证据等不同方式,有效解决认知冲突,感受新生命孕育的神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知道鸡卵有卵壳、卵黄、卵白、气室、胚盘等结构。
3.鸡卵的结构特点为新生命发育生长提供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比较不同动物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软硬等特征,并给卵分类。
2.观察并能介绍鸡卵的内部结构,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再通过搜集证据佐证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仔细观察并根据现有证据合理推理鸡卵的结构与其功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动物繁殖的奥秘,从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中产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诞生有乐于继续探究期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再通过搜集证据佐证推测。
难点:观察发现卵黄上的胚盘,并逐步形成胚盘能发育成小鸡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鸵鸟卵(大碗)、鹅卵、鸭卵、鸽子卵、鹌鹑卵, PPT,iPad、板贴。
学生材料1:蚕卵、鱼卵、蜗牛卵、虾卵、鸡卵、鹌鹑卵、放大镜2个、学生记录表1
学生材料2:生鸡卵一个、手电筒一个,蜡烛台、纸巾、学生记录表2
【教学过程】
聚焦:卵(预设2分钟)
课前桌面上摆放:鸵鸟卵(大碗)、鹅卵、鸭卵、鸽子卵、鹌鹑卵
观察发现讲台桌上的卵,学生介绍卵的名称。(教师用iPad同屏直播给大家)
教师出示鸵鸟的卵,学生介绍鸵鸟卵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下的蛋,也是所有卵生动物中最大的卵。板贴“卵”,
学生介绍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卵。并揭示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设计意图】:观察是课堂的开始,学生关注到卵,由此揭题直截了当,同时借鸵鸟卵以激发孩子观察卵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探究:不同动物卵的结构和功能(预设38分钟)
活动一:观察众卵,尝试分类(预设10分钟)
1.提问:今天请到教室里的有这些动物的卵,看看,认识吗?它们和蚕卵一样吗?你想怎么观察?
预设1:对比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软硬。预设2:从它们外部的到内部观察。
2.观察卵的外部的特征。
3.汇报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我有什么发现?
(建议引导学生用“**卵和蚕卵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地方是……”作答)
①展示学生记录(ipad投屏)
②学生汇报,老师可以画一画,圈一圈
③学生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4.师生交流小结:各种动物卵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5.汇报交流分类,并说明理由。
6.小结:动物的卵在形状、颜色、大小、软硬上不一样,但是它们都能孕育新生命。
三、探究和研讨:观察鸡卵的各部分结构并推测各部分结构的作用(预设25分钟)
活动一、从外及内,观察鸡卵
过渡:这是母鸡的卵,它在条件许可时可以发育成小鸡,那它的哪些结构利于孕育新生命呢?
2.阅读PPT关于观察鸡卵内部结构活动要求,完成记录单。
观察实验:①照一照:图片:手电筒照鸡卵 ②剖一剖,揭下卵壳,观察卵膜
③倒一倒,画出倒出来时的状态 ④想一想,哪些是以前没关注的?
小提示:观察时间为10分钟,实验结束,整理归位。
3.学生开始探究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①整理材料
②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大家发现鸡卵的内部有什么?
小结;鸡卵的结构 (如右图)
活动二、寻找证据,推测验证
1.小组推测:鸡卵哪个部分发育成小鸡?推测的理由是?学生汇报。卵黄发育成小鸡,说说你的理由,寻找学生间倒冲突。小白点发育成小鸡,请说明理由。
2.发表观点:到底是鸡卵哪个部分发育成小鸡?
3.观看小鸡卵内成长的记录,寻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
4.达成一致:胚盘就是生命的开始,所以是胚盘发育成了小鸡(板贴;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的冲突时本课研讨的关键点,学生表达观点,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用证据说服同学,这就是证据意识的培养。
四、拓展:深化生命教育的价值(预设3分钟)
1.画一画,猜一猜,鸵鸟卵里面是什么样的?
2.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动物的卵都是椭圆或圆形的呢?
关于卵,你还想研究什么?
预设1:失去卵壳的保护,鸡卵还能孵化吗?
预设2:鸡卵和鸡卵之间存在沟通吗?
预设3:所有小鸡的孵化时间都是3个星期吗?
3.试一试,孵化鸡卵计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生命,起源于遥远陌生的时期,发展连绵多个世纪; 科学,一门探究实在,以实证为手段的学问,本课教学,相融合生命和教育。让孩子在观察探究中关注生命的孕育。
因此,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卵是生命的开始”,借助鸡卵来探究卵是生命的开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外至内进行探究实验,认识鸡卵无论是形状还是结构都与“新生命发育”密切相关,从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鸡卵的结构特点为新生命发育生长提供条件。
即由动物的卵→鸟类的卵→鸡卵→其他卵到内部结构。在观察卵的内部结构时,从学生熟悉的鸡卵入手,挖掘它被我们所忽视的科学内涵,研究它孕育生命中的一些科学知识。“致力于发展学生推测能力和证据意识的教学正是生命世界领域要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表现。”本课以观察卵的“外部结构”到“内部结构”为主线,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的观察方法。
在拓展部分的两个问题,引导孩子继续猜测鸵鸟卵的内部,让学生对生命的诞生有奇妙的感觉;引导孩子关注卵的外部形状时椭圆或者圆形,引导它们关注结构,为六年级教学圆顶形做铺垫。
二、儿童视角和生命视角的交互
唤醒沉睡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珍贵,从生命视角出发,立足点是人的发展而不是物化的知识。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在磨课经历中:核心概念是,卵:孕育新生命。在备课初期,从上位的概念出发,卵生动物有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软体类、鸟类、昆虫类,我根据这个上位分别搜集了蛇、青蛙、鲫鱼、蜗牛、鸽子、蚕,但是由于季节和实际原因,蛇卵和青蛙卵没有找到实物。再加上施教后学生在五分钟内观察七种动物,难度太大了。
第一份材料准备(代表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软体类、鸟类、昆虫类)在教学中,学生不能真实地比对青蛙卵和蚕。修改后:适当选择几种,(鹌鹑卵,蜗牛卵,鱼卵、虾卵、鸡卵)与蚕卵对比发现,这样减少后方便孩子比较观察,从不同归因到相同,适合孩子的视角。
在活动中,基于儿童视角,它们对于身边熟识的卵很难表现出强烈的研究欲望,孩子兴趣的激发我寄希望于鸵鸟卵,世界之最,这里鸵鸟卵的存在是唤醒,是激发,也是刺激持续的动力。鸵鸟卵在课始隆重出场,极大地博取了孩子的眼球,这么大的卵!世界上现存最大!这些字眼不需多大声就能钻进孩子的耳里,最进孩子的心里。最后学习了鸡卵内的结构后,回到鸵鸟卵,迁移知识,鸵鸟卵里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也和鸡卵一样呢?一探究竟的骚动的不满足的好奇心驱使孩子想继续研究。
三、课内学习和后续探究有机整合
生命世界的学习会有一段长时间专注的过程,像这单元的养蚕,一年级的蜗牛卵的孵化,养殖小鸟小鸡项目等。 长期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它的一生,所以作好观察记录特别重要。教师要设计好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记录表。同时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做到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并利用自己的善长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在日复一日的养殖种植过程中,学生持续的观察动力非常重要。兴趣是一方面,我们的参与鼓励也是不断激励它们持续研究的动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在动物一生单元教学中,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参与者,以自己的行为激励学生,引领学生经历这一观察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在相互启发的作用下,选择到合适的语言,描述自己在观察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不太明确的想法时,思维就逐渐变得清晰、明确。观察活动产生思维,思维要用语言描述,描述使思维变得明确,获得意义,从而又产生新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语言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科学和生命并非风马牛,科学教育和生命教育也并非不相容,只要从生命出发,基于儿童视角,拉近与生命的距离,那么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将课内观察引向长期持续研究的动力和欲望。
1
目标素养:会观察 会分类 会推测 会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