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3.3 影子的秘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3.3 影子的秘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21 19:3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下《太阳、地球与月球》单元第三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目标为“描述光被阻挡时形成了阴影”,它在教材中的定位是承上启下。在教材的聚焦环节中,提出“我们已经观察到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引出了本课的两个核心问题:“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教材通过三个探究活动来解答:通过模拟影子的产生实验,让学生明白影子产生的条件;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同时是学生对比实验的启蒙过程;通过手影游戏,巩固对光影关系的认识,体验手影游戏的乐趣。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及其简单规律,并意识到这些变化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关。但并没有系统的梳理过影子的形成与变化的条件。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情,我针对本课的两个核心问题,对我校一个班的学生做了一个如图所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需要“屏”这一个概念,不管是学习前还是模拟实验后都很难理解;2.作业本上的实验记录方式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语言进行表达,但不能用画图的方式准确表达;3.不能用准确的词汇表达影子的变化,尤其是形状和大小的改变混淆。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重点)
2.通过对比实验,知道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的位置,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会发生变化。(难点)
3.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体会发现规律的乐趣。
4.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掌握能对人类生活、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手电筒、木圆柱、记录单、皮影道具(幕布)。
为全班准备:PPT、微视频、皮影道具(幕布)、手电筒、小猪佩奇剪纸。
【学习过程】
(一)问题聚焦(2分钟)
1.看视频,小猪佩奇的皮影戏
2.提出问题:这次的小猪佩奇和我们以前看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
用学生熟悉的小猪佩奇,不同的表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影子,当我们研究出它的秘密以后,也能开发出有趣的玩法。同时,皮影戏也是后面学习的重要载体。
(二)探究影子的产生(12分钟)
1.演示实验:做一个小猪佩奇的皮影戏,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请一两个学生上来按照他们的猜测提供材料,演示皮影戏。
2.观察图片,找一找影子在哪里出现。
3.模拟实验:小组合作,用手电筒、木圆柱产生影子,并在记录单中记录影子所在的位置。
4.辨别光源和遮挡物:PPT出示多组图片,正确判断光源和遮挡物,明确这两者的特征。
设计意图:
根据前测反馈,学生对于屏的作用往往忽视。通过四个支架活动,把学生的观察重点聚焦于影子出现的地方,意识到屏的不可或缺。正确的区分光源和遮挡物,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
(三)使影子发生变化(20分钟)
1.回顾旧知:出示上节课日晷的影子变化,并回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方向:西—北—东 长短:长—短—长
2. 探究实验。学生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木圆柱模拟阳光下的物体,探索影子的变化及其原因。
3.集体讨论:你用什么方法使影子发生变化?影子有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是否出现不同画法,科学词汇的描述是否规范等,及时表扬评价做得好得小组,同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科学词汇来描述。汇报交流环节,对学生的记录单进行班级记录,并进行分类与小结。
4.解释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关系。
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为接下来的探究实验与上节课的内容做个衔接,便于实验的顺利开展,也为解释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关系进行铺垫;
②通过对比实验,知道影子变化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活动记录单二的更改,可以降低学生记录的难度。通俗直白的语言,使任务更加明确。三年级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记录方式我认为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使无序的探究实验变得更加有序。
(四)拓展提升(6分钟)
1.玩转皮影戏:小组合作创造皮影戏小剧场
2.展示交流: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皮影戏。
设计意图:
当学生掌握了影子的秘密以后,可以用所学知识使影子变化,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打破活动二的拘泥,发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应用中,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巩固对光影关系的认识。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影子的秘密
产生条件: (影子出现的地方)
能发光且正在发光 不透明 地面、桌面、墙、书本…
形状
方向
变化条件: 大小
长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原教材中,属于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那现在给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以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肯定不合适。所以我一直思考这三个问题:①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处于什么水平?②教学内容如何选择?③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希望他们达到什么水平?为了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充分前测,了解学情
笔者的问卷调查是通过录制微课,让学生在家里做了教材上一二两个探究活动后完成的,比较接近常规教学效果。设计的问卷调查有问答题和画图题两类。通过问卷形式,使学生对于影子的认识外显化,了解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呈现学生的前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了解他们的情况下,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更能让他们理解去接受。
(二)活用导学单,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观察的点和汇报的点,都不是我设想中的重点。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我对记录单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它变成一份导学单,充分挖掘“导”的作用。在活动一,引导学生记录影子出现的地方,让他们注意到屏的作用。活动二:使影子发生变化。这个实验隐含着对比实验的思想,是学生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的启蒙过程。重新设计的记录单,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改变某一个条件,实验结果也会发生改变。对于学生汇报交流环节,也有引导作用。
(三)活动有趣,学生有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持久性不强。只有保持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更好的进行科学学习。这一课,我采用视频导入,播放小猪佩奇皮影戏。学生喜欢佩奇这个形象,也喜欢看视频,很轻松地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做实验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这节课我给予学生探究时间非常多,既有演示实验,也有小组合作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对于科学问题,有很强的探究欲望。
回顾这节课的设计过程,对于我的启发很大。让我真正体会到如何备好一节课,做到“理解儿童”,围绕学生来设计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