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教材分析
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自古及今,中国发生过多次变法与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在古代,改革者们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演进。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使北方社会经济恢复,为最终北方统一全国奠基;北宋中期,财政军事危机深重,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引起党争,变法措施终被废止;明中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张居正改革暂时缓解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但人亡政息。
在近代,改革者们不断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路。甲午战败,在维新志士推动下,光绪帝推行戊戌变法,虽最终失败,但促进了思想启蒙。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意图通过“新政”自救,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时期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多以失败告终。
在当代,改革者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严重曲折,但也为新时期的建设打下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着现代化方向不断推进。
教学目标
1. 结合教材课文,综合运用表格、时间轴等工具,梳理回顾中国历史从古至今历次变法或改革的基本情况,归纳不同时期改革或变法的历史潮流。
2. 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全面分析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理解变法或改革和历史发展潮流之间的关系,感悟改革者的先驱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教学难点: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成败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伏羲推演八卦图想象画及《周易·系辞下》材料并解释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句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那么中国历代都有哪些变法和改革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周易卜辞中对“变”的阐释,引导学生认识到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和学生的固有认识形成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 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春秋战国,铁器牛耕普及
②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意图变法,富国强兵
教师出示图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示意图、战国时期带鼻环牛尊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具象认识
(2)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并通过师生简单问答形式补充完整
形成下表
教师结合表格总结:总体上,商鞅变法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趋势。
教师可播放“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 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不断交融;
②北方割据战乱不断,北魏实现统一,但经济相对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师出示图片:北魏孝文帝出行图,增加学生的具象认识
(2)内容
①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②均田制:政府将无主荒地授予农民耕种,受田者承担赋税和劳役,土地不得买卖。
教师提问:推行均田制有什么作用?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学生简单思考回答:
促进北方农业生产恢复,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教师出示材料并解释,孝文帝改革针对这样的问题,建立了一套新的基层管理制度。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③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教师出示图片:出土的陶坞堡和坞堡射鸟图画像石,可结合材料增加学生对坞堡的准确认识。
④“汉化”政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
教师出示表格,梳理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教师可播放“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措施”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措施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 “防弊”之政导致财政和军事危机
②范仲淹“庆历新政”
(2)内容
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改革科举等,目的是富国强兵
(3)结果
取得一定效果,但引发党争,后变法措施废止
教师出示图片:王安石画像和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理财来增加财政收入
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
教师可播放“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4. 张居正改革
(1)背景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内容
①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②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③裁减政府开支,清丈土地
(3)结果
财政收入增加,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其余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教师出示图片:张居正画像,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具象认识
【综合探究·一】
教师出示第一则材料并设问:商鞅变法成功了吗?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诩》
学生讨论分析后作答:
成功了,商鞅个人虽然身死,但他的变法措施却延续下去,极大地增强秦国国力,为最终秦统一六国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出示第二则材料并设问: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北魏前期,在北部边境设立六镇防御草原民族骚扰,六镇地位重要,将士往往以军功得官。孝文帝改革后,朝廷南迁,且日益重文轻武,当地鲜卑子弟受到歧视,与迁洛并汉化的鲜卑人差距悬殊,“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东魏和后继者北齐还一度出现“鲜卑化”回潮,汉族士人做官也不得不学习鲜卑语。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本材料文字量较大,问题较开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并提示学生最后是由西魏发展而来的北周统一北方,而西魏延续了孝文帝改革的政策方向,促进民族交融。
经过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短期来看,孝文帝改革给北魏带来了一定冲击,造成了北魏的分裂,甚至东魏北齐一度出现了反复,但从长期来看,这些都无法改变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最终也是继承了孝文帝改革方向的西魏北周统一北方,因此对孝文帝改革还是以正面评价为主。
教师总结前两个问题并提出第三个问题:结合前两个问题,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可出示示意图辅助学生分析
学生讨论后作答:
判断变法或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综合探究·二】
教师出示第一则材料并设问:通过材料,你认为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贯朽不用,利不及物。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青苗钱),使出息。
——毕仲游《西台集》
本环节材料较难,教师可适当帮助学生翻译,第一则材料是认为王安石的性格方面有问题。第二则贯朽指的是贮藏在仓库里的铜钱太久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第三则上户指的是富裕的农户,假是借的意思。
在老师的辅助翻译下,学生经过思考回答:
王安石个人性格急躁执拗;
新法所增加的收入并为真正用于发展生产;
负责具体执行的官吏贪腐,使新法走形。
教师出示第二则材料并设问:通过材料,谈谈你对张居正“人亡政息”的认识。
(张居正)复请停修武英殿工,及裁外戚迁官恩数,帝多曲从之。
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
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居正三子皆登上第。
——《明史·张居正传》
本环节材料较难,教师可适当帮助学生翻译,第一则材料中可提示学生思考复和曲字的含义。第二则材料豪猾是乡绅地主的意思。第三则材料黜陟指的是降职和升迁。
经过老师提示,学生经过思考回答:
张居正权势过大,引起皇帝反感,导致失去了皇帝的支持;
改革措施损害了既得利益者,招致怨恨;
张居正个人专断,用人不明,且自己私行有亏。
教师简单总结两个问题并提出第三个问题:结合前两个问题,思考有哪些因素影响改革的成败?
本问题为开放性答案,学生可自由发表观点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总结学生发言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
改革者的个人品质
改革措施是否得到了广泛支持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教材课文,利用表格梳理相关改革的基本情况,回忆起《中外历史纲要上》相关已学内容,快速总结巩固基础知识。对于一些较新的学生较难理解的历史名词,如坞堡、三长制,综合运用文献、图片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其含义。本目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史料研习,引导学生从变法或改革的成败中总结规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和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解决本课难点内容,建构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过渡:步入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华民族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涌现出许多改革先驱。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一定发展
③维新思想在国内的广泛传播
(2)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变法
(3)结果
引起守旧势力激烈反对,后慈禧发动政变,除京师大学堂之外,大部分变法措施被废除。变法虽然失败,但促进了中国人思想启蒙。
教师出示图片:光绪帝照片和京师大学堂匾额,增加学生对戊戌变法相关历史的具象认识。
教师可播放“百日维新”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百日维新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 清末新政
(1)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自救”
②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削弱革命运动声势
(2)内容
废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结果
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无法扭转清政府灭亡的命运,反而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教师出示图片:《奏定学堂章程》和清末新军演习
教师可以就图片简单解释:奏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标志着从科举制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3.民国时期的改革
教师出示材料和图片并加以说明
第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第五条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训政纲领》
这是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改革,但实际上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独裁统治,引起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强烈不满。最终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
这是民国不同时期的钱币,从银元到法币,从法币到金圆券,民国时期的历次币制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无法解决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每一次改革就是剥削普通市民的财富,最终导致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
教师总结:民国时期改革涉及各个方面,但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综合探究·三】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都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改革总是受制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任何不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改革,都不能真正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都是在旧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因而也无法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设计意图)本子目的基础知识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和本单元第3课均有较详细的介绍,因此基础知识通过背景、内容、结果快速整理,帮助学生再次巩固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和具体历史条件的关系,不能促进社会进步而只是修修补补的改革无法取得真正成功。
过渡: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开天辟地的大变革,此后又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在何方。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 过渡时期
(1)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
(2)内容
①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3)结果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教师出示图片: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增加学生对该时段历史的具象认识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教师出示图片: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焦裕禄》、《石油工人无冬天》
教师简单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但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两弹一星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为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 改革开放以来
教师出示时间轴,梳理总结1978年以来关于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重要时间节点
【想一想】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该问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可结合实例自由回答,老师可根据以下要点进行总结
伟大成就:
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辽宁号”“山东号”航母
……
宝贵经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党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等等
【综合探究·四】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宣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要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②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达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设计意图)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相关内容学生已较为熟悉,且和思想政治课相关内容高度重合,因此,主要是以时间轴等形式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便于学生把握。对于一些相对抽象说理的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感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涵养家国情怀。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怎样下好经济体制改革这盘“棋”?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从古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有感于社稷危急、民族存亡、时代呼唤,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变法、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即使“功成身死”“人亡政息”也绝不后悔。
在一代代改革先驱的指引之下,中国历史不断向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发展之路。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让我们学习先辈改革家的精神,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