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基础知识及练习训练
八年级上册1,2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课
1919
1949
1840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
新中国成立
五四运动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经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近代中国政府名称
1840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鸦片战争
侵略
反抗
探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林则徐等人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邓世昌等人
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1919
19世纪60-90年代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5
教育文化发展
2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919年
1924年
1927年
1937年
1945年
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国民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十年内战
(国共第一次内战)
1931年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全民族抗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
人民解放战争
(国共第二次内战)
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合作成果:
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两个战场: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重庆谈判
内战全面爆发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结果:抗战胜利
22
23
24
最后胜利
初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一)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
略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后)
《望厦条约》(后)
《黄埔条约》(后)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反抗
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虎门战役、陈化成吴淞战役
太平天国运动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2、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4、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
时间:
皇帝:
道光帝
1840年——1842年
2.根本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的关系
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
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排斥
中英正常贸易结果
英国商品滞销原因
1.背景:
①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
②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率先完成第一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鸦片泛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①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③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
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A.闭关锁国,腐败不堪 B.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C.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D.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B
道光帝禁烟根本原因:
维护清朝统治
启示:远离毒 品,珍爱生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3.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历史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评价林则徐
民族英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4.战争过程:
①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
道光帝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③英军于1841年强占香港岛。
④虎门战役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英军占领广州城北四方炮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⑤1841年,英军再次北上,攻占厦门、定海、宁波。
⑦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⑥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英军溯江而上,攻占镇江。
4.战争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⑤1841年,英军再次北上,攻占厦门、定海、宁波。
⑦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⑥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英军溯江而上,攻占镇江。
4.战争过程:
5.结果:
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6.失败原因:
①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
②经济落后,旧式的刀、矛、弓箭、抬枪等武器抵挡不住英军新式的步枪和大炮。
这是两种文明,两种制度的碰撞,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马克思
中国的失败有许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遇到了一个比较现代的工业社会。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
教训
封建制度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
根本原因
(战争角度)落后就要挨打、(条约角度)弱国无外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7.结束标志:
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割地
赔款
通商
议税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地位
条约内容
东南沿海
改革开放后首批经济特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观察右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纺织工业的发展
D.协定关税的影响
D
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厦门)”。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签订了 (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B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的》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的》
A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厦门)”。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签订了 (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B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的》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的》
A
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改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8、影响
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陈旭麓说:“对于中国入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因在“这场战争”中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9、相关其他等条约
1843年
(1)
内容
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结果)
(2)
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除享受英国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中美《望厦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拓展释疑
1.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破坏和丧失,但仍保持着国家主权形式上外壳,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经济上受其掠夺和剥削。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开始或已经解体,但又未完全解体。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
时间:
1856—1860
皇帝:
咸丰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1861年改革
1.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发动者(主凶)
英国、法国
支持者(帮凶)
俄国、美国
3.借口
(英国)亚罗号事件
(法国)马神甫事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4.经过
(1)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开始标志)
(2)1857年,英国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3)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内容
1858 年,英法侵略者通过《天津条约》增开了 10 处通商口岸,最北的口岸是
A.广州 B.深圳
C.文昌 D.营口
D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4.经过
(4)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内容
(5) 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奕 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6)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列强暴行
近代列强第一次攻占北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近代史北京(北平)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战争?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首都被攻占
首都为南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4.经过
(7)奕 被迫与英、法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结束标志)
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款额也大幅增 加。
内容
形成香港问题的第二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5.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不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面 积
1858《瑷珲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1《改订条约》 44万多平方千米
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
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西北地区
共计150多
万平方公里
单个条约割领土最多
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1841年林则徐有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最能证明林则徐预言的是
A.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领土150多片平方千米 D.割占辽东半岛,索银二亿两
C
广州
澳门(萄占)
九龙司
香港(英占)
琼州
淡水
台湾
厦门
福州
定海
上海
镇江
南京
九江
汉口
烟台
北京
营口
黄 海
东
海
黄
河
运
河
长
江
汕头
天津
宁波
汉口
营口
烟台
镇江
南京
九江
琼州
淡水
台湾
广州
宁波
福州
厦门
上海
汕头
天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6.影响: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 方侵略势力由东南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 地区,沙俄 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②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目 的 时间 规模 要 求 结 果
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推销商品
1840至
1842
1856至
1860
英军
英法联军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等
《北京条约》等
相同
扩大
为什么这次侵略战争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两
次
鸦
片
战
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
1851年---1864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1.背景:
2.领导人:
洪秀全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六人领导核心——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
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 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3.经过:
(2)永安建制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开始标志:
金田起义
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意义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称号 人物
东王 杨秀清
西王 萧朝贵
南王 冯云山
北王 韦昌辉
翼王 石达开
(3)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4)前期纲领: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a.(积极)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b.(消极)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 中难以施行。
未实施原因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5)北伐、西征
目的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意义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北伐失败,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
结果
1856年
(6)天京事变
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影响
结果
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7)挽救措施
①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资政新篇》
后期纲领
内容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结果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②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
(8)安庆陷落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9)李秀成攻克杭州、进逼上海。
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10)天京陷落(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结果)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天京陷落影响
近代浙江慈溪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支鹰、洋人怕的红头军。”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
A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4.评价
(1)性质
(2)局限性(失败原因)
(3)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1851
1856
1860
1864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
近代史上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两幅连环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个阶级反抗侵略的史实?连环画承载的历史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怎样共同的作用?
农民阶级
都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初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一)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3、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褂跳跃》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4、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5、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6、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7、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初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一)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侵
略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反抗
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虎门战役;陈化成吴淞战役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左宝贵平壤战役;邓世昌黄海大战;徐邦道辽东半岛战役;丁汝昌威海卫战役;聂士成天津保卫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近代化主要包括——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为富国强兵,维护大清国封建统治,
命中央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以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为代表全力负责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使我大清国威震四方
钦此
第4课 洋务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
1.目的
4.时间
5.口号
3.代表人物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自强、求富
2.领导阶级和派别
根本目的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
6.主要内容
(1)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举例
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成立,培养外语人才)
辅助军事工业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目的
举例
最能体现洋务派初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①陆军
187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杨昌浚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a.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②海军
b.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4)建立新式海陆军
举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
(2)进步性
(1)性质
(3)局限性(失败原因)
7.评价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①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近代史的开端—— 近代化的开端——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300 万两(白银);海关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A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
A
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这个“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破产根本原因
教训
洋务派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
改革要改根本,不能只改皮毛。
中国和日本竞争,
日本必胜,中国必
败。因为日本到欧
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求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的改造;中国只问某厂的船造得如何,买了回去使用就完事。
—— 德国宰相俾斯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甲午中日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时间:1894年(甲午年)---1895年
1.背景:
皇帝:
光绪帝
目的
①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②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爆发
2.经过
1894年7月,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丰岛海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2)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
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战役结果
③辽东半岛战役:
日军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大连守将不战而逃,只有徐邦道 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④威海卫战役: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战役结果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
威海卫战役
辽东半岛战役
丰岛海战
旅顺大屠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2018年清明小长假,有近万人次去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了“再现致远舰——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100多年前,“丹东一号”沉没于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A
有人曾评价某一战役:“作为自强运动结晶的北洋舰队,灰飞烟灭。”此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3)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
李鸿章
中方代表
时间
内容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列强的侵略势力:
东南沿海
长江中下游
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影响
沦为日本殖民地50年1895-194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新创伤”主要表现在
A.割让中国领土 B.赔偿巨额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D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某次战争使得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战前的“贸易+特权”,转变成了“投资+特权”,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维新变法的成效
C
清政府避战求和,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
中国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日本蓄谋已久,制度先进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为什么战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二、瓜分中国狂潮
1.背景: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中国辽东
日本
俄德法干预
漫画解读《渔夫和鱼》
实质——列强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抢夺利权
强租海港
划分“势力范围”
2.主要方式
熊代表俄国
犬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
鹰代表美国
香肠代表德国
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
太阳代表日本
《时局图》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揭露清政府腐败。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
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
美国照会英、德、俄、日、意、法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时间
提出
内容
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单元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重大影响:
(1)政治上:中国战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从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上:列强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思想上:促进了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近代化探索由学习技术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
【拓展释疑】
当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后,同样是30年,日本人用30年的时间成为东亚第一强国,而中国人用30年的时间证明了——
必须改变国家制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1898年
变法维新运动
1895-1898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1.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公车上书
(1)背景
(2)领导者
(3)内容
(4)结果
(5)影响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领导阶级及派别
戊戌变法领导人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
康有为
梁启超
(1858年-1927年)
(1873年-1929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2.变法维新运动发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上海的《时务报》:
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严复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组织学会和创办报刊宣传的观点和作用
宣传维新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2)开始标志: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背景:
(3)变法内容:
④ (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⑤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③ (经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
京师大学堂1898年
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相同的内容是
A.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B.裁撤政府多余人员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A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8)影响
(5)结果
(6)失败原因:
(7)戊戌六君子
失败
(4)结束标志: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 ,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怕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在思想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教训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辛丑年)
1.背景:
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运动背景:
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1)义和团运动由来: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3)义和团运动性质:
(4)义和团运动发展:
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斗争方式
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变化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5)义和团运动口号:
扶清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灭洋
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 斥,又具有盲目 排外的落后性。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评 价
(6)义和团运动结果:
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7)失败原因:
(8)影响: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的: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维护在华利益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经过
(1)开始:
(2)廊坊阻击战:
(3)扩大侵略: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
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4)在北京
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 ——义和团顺口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5)天津保卫战:
(6)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7)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8)结果
天津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聂士成壮烈殉国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辛丑条约》
1901年(辛丑年)
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时间
双方
内容
①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④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⑤外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①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对应内容②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影响: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④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深渊
人教版八年级
例.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
【拓展释疑】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对华侵略规模一次比一次扩大,中国主权也一步步丧失,最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为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原因:这是由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
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中华民族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传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