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将少量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泥土 B. 食盐 C. 白糖 D. 味精
2.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 溶液中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C.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
D. 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3. 小刚同学做自制汽水的家庭小实验,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市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他应该买的是
A. 食盐 B. 小苏打 C. 氢氧化钠 D. 硝酸铵
4.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 溶质的种类 B. 溶剂的种类
C. 温度 D. 溶质、溶剂的质量
5. 实验室用蔗糖固体配制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蔗糖溶液(1g 以下用游码),以下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 选择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广口瓶
B. 用规格为 500mL 的量筒准确量取 47.5mL 水
C. 称量时,发现砝码与药品的位置放反,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 操作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
6.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蔗糖溶解的过程就是在水分子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
B. 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C. 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分子的运动速率
D. 室温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能形成氯化钠饱和溶液
8. 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1后,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实验2后,乙比甲溶质质量分数小
C. 实验2后,甲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 实验2后,甲、乙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9. 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溶解度比B的大
B. 10℃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 A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D. C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能变为饱和溶液
10. 下图是对20 ℃时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按照图中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 ℃时5 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1g B. X的数值是5
C. 甲溶液原来是不饱和溶液 D. 甲溶液原来是饱和溶液
11. 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A. 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 都能电离出酸根离子
C. 都能电离出氢离子 D. 都含有氢元素
12. 分别将一小烧杯浓盐酸、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共同变化是
A. 溶液的质量减小 B. 溶液的浓度减小
C. 溶质的质量减小 D. 溶剂的质量增大
13.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 Zn+H2SO4=ZnSO4+H2↑
B. Na2CO3+2HCl=2NaCl+H2O+CO2↑
C. Mg(OH)2+H2SO4=MgSO4+2H2O
D NaCl+AgNO3=AgCl↓+NaNO3
14.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将其放在烧杯中称量
B.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里,并不断搅拌
C. 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 酸不慎沾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15. 柠檬酸(C6H8O7)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H+,从而呈现酸性,主要用于制造香料或作为饮料的酸化剂。下列物质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是
A. Zn B. CuO C. CO2 D. Fe
二、填空题(共47分)
16.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2)t1 ℃时,在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50 g 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3)A中混了少量B物质,用_______方法提纯A.
(4)t2 ℃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A>B B. A=B C. A<B D. 不能确定
(5)将t1 ℃的A、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17. 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_______性。
(2)写出稀盐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铁粉反应:_______。
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_______。
③与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_。
上述反应中,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
(3)盐酸的下列用途中,不能用硫酸代替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 ②制造药物氯化锌
18. 将一根生锈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开始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溶液逐步呈______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过一段时间后又观察到铁钉表面有__________放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9. 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实验室中重要的化学试剂。
(1)增大压强,HCl由气态变为液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变化过程中改变的是______。
(2)在盐酸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充分反应。
①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
②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代表离子是______;
“●”代表的离子是______;
“”代表的离子是______。
三、实验(共14分)
20. 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肤的小面积创伤。现配制3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溶液
(1)计算:需要硼酸固体的质量为_____和水的体积为_____(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2)称量:称硼酸固体质量:分别标出图中所选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示数。
①______;
②______。
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取_______mL水(ρ水=1 g/cm3)。
(3)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4)装瓶、贴标签:在如图所示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______。
(5)下列操作使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 称量时, 固体硼酸和砝码位置放反 B. 所用烧杯不干燥,有少量水
C. 称量的硼酸中有杂质 D. 配好的溶液洒出一些
四、计算题(共9分)
21. 60 ℃时,将36 g KNO3溶于204 g水中,全部溶解后,将此溶液均分成二等份。
(1)取第一份溶液,将温度升至90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取第二份溶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两倍,需加入固体______g(保留一位小数)。
22.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加入多少克水_____?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将少量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泥土 B. 食盐 C. 白糖 D. 味精
【答案】A
【解析】
A.泥土不溶于水,加入水中形成悬浊液,故选项符合题意;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味精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 溶液中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C.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
D. 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答案】A
【解析】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说法错误;
B.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只有一种,溶液中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说法正确;
C.氯化钠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属于固体,汽水中的溶质有二氧化碳,属于气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说法正确;
D.由于溶液具有稳定性,所以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说法正确;
答案:A。
3. 小刚同学做自制汽水的家庭小实验,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市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他应该买的是
A. 食盐 B. 小苏打 C. 氢氧化钠 D. 硝酸铵
【答案】D
【解析】
A.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是很大,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符合题意。
故选D。
4.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 溶质的种类 B. 溶剂的种类
C. 温度 D. 溶质、溶剂的质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有关。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100g的溶剂中,某固态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A.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与溶质的种类有关,如20C 时,氯化钠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就不同。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 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与溶剂的种类有关,如室温下,高锰酸钾在水中易溶,而在汽油中难溶。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 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与温度有关,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100g的溶剂中,某固态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的溶解度对100g溶剂来说的,溶剂的量已经固定。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5. 实验室用蔗糖固体配制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蔗糖溶液(1g 以下用游码),以下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 选择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广口瓶
B. 用规格为 500mL 的量筒准确量取 47.5mL 水
C. 称量时,发现砝码与药品的位置放反,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 操作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
【答案】D
【解析】
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不需要广口瓶,不符合题意;
B.选取量筒时,量程应与所量取液体的体积相近,误差最小,故量取 47.5mL 水应选取规格50mL的量筒,不符合题意;
C.应称取蔗糖的质量为:50g×5%=2.5g,托盘天平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使用时,应“左物右码”,即药品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如果将药品和砝码放反,则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的质量=2g-0.5g=1.5g,溶质的质量变小,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不符合题意;
D.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操作步骤为:计算(所需蔗糖及水的质量)、称量(所需蔗糖的质量)、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溶解、装瓶存放,符合题意。
故选D。
6.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D
【解析】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降低温度,增加溶质硝酸钾,恒温蒸发溶剂,故正确的是②③⑥。
故选D。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蔗糖溶解的过程就是在水分子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
B. 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C. 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分子的运动速率
D. 室温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能形成氯化钠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A.溶解的过程实际是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的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故蔗糖溶解的过程就是在水分子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B.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污,符合题意;
C.搅拌和升温能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故可以加速溶解,不符合题意;
D.增加溶质,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形成饱和溶液,所以室温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能形成氯化钠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1后,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实验2后,乙比甲溶质质量分数小
C. 实验2后,甲溶液为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D. 实验2后,甲、乙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A.溶液具有均一性,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正确;
B.实验2后,甲中由于加入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中加入了氯化钠,氯化钠不能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乙比甲溶质质量分数大,故B错误;
C.实验2后,甲中由于加入水,甲溶液由氯化钠饱和溶液变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实验2后,甲中由于加入水,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乙中加入了氯化钠,氯化钠不能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甲、乙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故D正确。故选B。
9. 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溶解度比B的大
B. 10℃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 A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D. C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能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A.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没有明确给出具体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说法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物质B的溶解度为2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物质B,10℃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20g:120g=1:6,说法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g,A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说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C的不饱和溶液降温不能变为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答案:C。
10. 下图是对20 ℃时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按照图中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 ℃时5 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1g B. X的数值是5
C. 甲溶液原来是不饱和溶液 D. 甲溶液原来是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A.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故该温度下,饱和的甲溶液每蒸发5g的水可析出2g的晶体,故20 ℃时5 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2g,故错误;
B.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故该温度下,饱和的甲溶液每蒸发5g的水可析出2g的晶体,第三次为了析出4g晶体,需要蒸发10g水,所以X的数值是10,故错误;
C.蒸发前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D.根据选项C可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选:C。
11. 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A. 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 都能电离出酸根离子
C. 都能电离出氢离子 D. 都含有氢元素
【答案】C
【解析】
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
故选C。
12. 分别将一小烧杯浓盐酸、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共同变化是
A. 溶液的质量减小 B. 溶液的浓度减小
C. 溶质的质量减小 D. 溶剂的质量增大
【答案】B
【解析】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溶液的质量减小,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溶液的质量增加, 故错误;
B.浓盐酸中的溶质挥发,故溶液的浓度降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溶液的浓度降低,故正确;
C.浓硫酸吸水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D.浓盐酸挥发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错误。故选B。
13.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 Zn+H2SO4=ZnSO4+H2↑
B. Na2CO3+2HCl=2NaCl+H2O+CO2↑
C. Mg(OH)2+H2SO4=MgSO4+2H2O
D. NaCl+AgNO3=AgCl↓+NaNO3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可简记为AB+CD=AD+CB;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反应物中酸必须是可溶的,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气体或沉淀或水;2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3初中阶段反应物中的两种盐都是可溶性的,且反应所得的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是难溶的;4反应物一般都要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或气体(只有铵盐跟碱反应才能生成气体)。
A.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形式,A符合题意;
B.把水和二氧化碳看做碳酸,该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形式,B不符合题意;
C.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形式,且有水生成,C不符合题意;
D.符合复分解反应形式,且有沉淀生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将其放在烧杯中称量
B.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里,并不断搅拌
C. 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 酸不慎沾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放在纸片上称量,应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 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B不正确。
C.用湿抹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有残留物,灭火方法比较简捷。C正确。
D.由于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所以沾在皮肤或衣服上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与残留的酸液发生反应生成中性物质。D正确。
故选:B。
15. 柠檬酸(C6H8O7)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H+,从而呈现酸性,主要用于制造香料或作为饮料的酸化剂。下列物质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是
A. Zn B. CuO C. CO2 D. Fe
【答案】C
【解析】
A.酸能与一些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Zn是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A不符合题意;
B.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铜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能与酸反应,B不符合题意;
C.酸不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不能与酸反应,C符合题意;
D.酸能与一些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Fe是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共47分)
16.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2)t1 ℃时,在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50 g 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3)A中混了少量B物质,用_______方法提纯A.
(4)t2 ℃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A>B B. A=B C. A<B D. 不能确定
(5)将t1 ℃的A、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答案】(1)B>A=C
(2)140 (3)降温结晶 (4)A (5)B>A>C
【解析】
【小问1】
由图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小问2】
t1℃时,B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在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50 g B物质,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40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40g+100g=140g;
【小问3】
由图可知,A、B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A中混了少量B物质,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小问4】
t2 ℃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降温后,A、B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形成,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B大,故析出晶体的质量:A>B。
故选A;
【小问5】
将t1 ℃的A、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升温后,A、B的溶解度均增加,均变为不饱和溶液,升温后,A、B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还是饱和溶液,t1℃时,B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故t1℃时,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1℃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2℃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17. 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_______性。
(2)写出稀盐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铁粉反应:_______。
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_______。
③与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_。
上述反应中,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
(3)盐酸的下列用途中,不能用硫酸代替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 ②制造药物氯化锌
【答案】(1)吸水 (2) ①. ②. ③. ④. ①、② (3)②
【解析】
【小问1】
实验室常用浓硫酸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其原因就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故填:吸水。
【小问2】
①盐酸与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
②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③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化学方程式。
上述反应中,①、②不仅与盐酸发生反应,与硫酸等其他酸也可以发生反应,属于酸的共同性质。③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其他酸不一定与硝酸银反应,所以③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填:①、②。
【小问3】
①盐酸和硫酸都能与金属表面的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①金属表面除锈 盐酸可用硫酸代替;
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用硫酸代替盐酸不可能生成氯化锌。所以制造药物氯化锌不能用硫酸代替。
故填:②。
18. 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开始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溶液逐步呈______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过一段时间后又观察到铁钉表面有__________放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 ①. 黄 ②.
③. 复分解反应 ④. 气泡 ⑤.
【解析】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溶液逐步呈黄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过一段时间,铁锈完全反应后,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放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 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实验室中重要的化学试剂。
(1)增大压强,HCl由气态变为液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变化过程中改变的是______。
(2)在盐酸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充分反应。
①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
②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代表的离子是______;
“●”代表的离子是______;
“”代表的离子是______。
【答案】(1)HCl分子间的间隔
(2) ①. 石灰石逐渐减少,表面有气泡产生 ②. H+ ③. Cl- ④. Ca2+
【解析】
【小问1】
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压缩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故增大压强,HCl由气态变为液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变化过程中改变的是HCl分子间的间隔;
【小问2】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观察到的现象为:石灰石逐渐减少,表面有气泡产;
盐酸中存在着氢离子和氯离子,反应后的溶液为氯化钙溶液存在着钙离子和氯离子,据图可分析出三种离子分别为氢离子、氯离子、钙离子。
三、实验(共14分)
20. 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肤的小面积创伤。现配制3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溶液
(1)计算:需要硼酸固体的质量为_____和水的体积为_____(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2)称量:称硼酸固体的质量:分别标出图中所选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示数。
①______;
②______。
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取_______mL水(ρ水=1 g/cm3)。
(3)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4)装瓶、贴标签:在如图所示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______。
(5)下列操作使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 称量时, 固体硼酸和砝码位置放反 B. 所用烧杯不干燥,有少量水
C. 称量的硼酸中有杂质 D. 配好的溶液洒出一些
【答案】(1) ①. 9g ②. 291mL
(2) ①. 5 ②. 4 ③. 291 (3)烧杯、玻璃棒
(4) (5)ABC
【解析】
【小问1】
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300g质量分数为3%的硼酸溶液,所需硼酸固体的质量为300g×3%=9g;溶剂水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300g-9g=291g,则所需水的体积V=;
【小问2】
由(1)可知,需要硼酸固体的质量为9g,①处选用5g的砝码,②处游码拨到4g处即可;所需水的体积为291mL;
【小问3】
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小问4】
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是溶液的名称、溶质的质量分数,图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是硼酸溶液,3%,如图: ;
【小问5】
A、使用托盘天平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左盘质量=优盘质量+游码示数,称量时, 固体硼酸和砝码位置放反,则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B、所用烧杯不干燥,有少量水,会造成溶剂水的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C、称量的硼酸中有杂质,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洒出一些,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即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四、计算题(共9分)
21. 60 ℃时,将36 g KNO3溶于204 g水中,全部溶解后,将此溶液均分成二等份。
(1)取第一份溶液,将温度升至90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取第二份溶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两倍,需加入固体______g(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15% (2)25.7
【解析】
【分析】60℃时,将36g硝酸钾溶于204g水中,全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问1】
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平均分成二等份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而溶液组成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5%;
【小问2】
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平均分成二等份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取第二份溶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两倍,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5%×2=30%,平均分成二等份后,其中每份溶液的质量=(36g+204g)×=120g,设需要增加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有120g×15%+x=(120g+x)×30%,解得 x≈25.7g。
22.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加入多少克水_____?
【答案】390
【解析】
【分析】根据配制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98%=(100g+x)×20%,x=390g;
答:需要加入390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