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中,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同时,我们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力无处不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在地球上,人们会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怎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呢 本单元对运动和力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本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一是研究不同类型的车运动的动力是什么;二是用垫圈作动力,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运动着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去研究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利用垫圈的重力作为拉动小车的力,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控制拉力的大小。因此,本单元起始课安排了“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探究实验,旨在通过小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五、设计理念
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四年级的学习目标为: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秉承着这个理念,开展了两个主要活动:一是研究不同类型的车运动的动力是什么;二是用垫圈作动力,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聚焦:这些车是怎样动起来的 (导入)
1、同学们,人们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车是怎么运动起来的呢?(出示六幅车的图片)
学生观察并思考发言(预设分别是由马,人力,蒸汽,汽油,太阳能让车运动起来)。
2、思考:像利用马,人力,蒸汽,太阳能等让车运动起来,是在给车提供什么呢?(预设:动力)
师小结:从以前到如今的动力来看,人们运用了更多的方法让车运动起来,相信在将来还有更先进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了解到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动力有多种多样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动力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二)探索:让小车运动起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辆小车,有什么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呢?
(PPT并实物展示小车)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①(利用重力拉动小车)
②可以用风力
③用磁铁吸引
④用绳子拉
⑤用手推……
2、大家提供了这么多的方法让小车运动起来,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在给小车提供什么呢?(动力)(板书:小车→提供动力→运动)
3、现在给大家提供垫圈、绳子,你有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学生思考发言:可以用绳子一端挂着垫圈,另一端就可以拉动小车。
(教师一边听学生讲一边演示)引导学生要注意让垫圈竖直挂着。
4、这是利用垫圈的什么来拉动小车呢?(地心引力、重力)
教师引出重力概念:
这是利用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小车,在地球上的任何有重量的物体都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叫在重力。
5、例举日常生活中重力的现象(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在提问和回答中了解重力概念;2.环节二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重力现象,如:滑梯,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为后面给小车提供动力-----利用增加垫圈的个数奠定基础。】
这节课我们就用垫圈的重力充当拉力让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让小车运动起来)
(活动一)让小车运动起来
掂一掂猜一猜:几个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
1、学生观察思考:我们一个一个加垫圈才能知道。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个垫圈和小车,猜测几个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
2、学生掂一掂并猜测。(2分钟)
3、引导学生如何挂垫圈以及如何连接绳子(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思考1:怎样算成功运动起来呢?
学生回答:要持续运动一段距离。
4、教师出示注意事项,学生再次仔细学习后,开始实验。(3分钟)
5、学生汇报几个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有1个,也有2个)。
6、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你们是如何让小车停下来呢?(①不提供动力;②把垫圈拿走)
思考2:如果来不及拿走垫圈呢?怎么办?(①用手按住小车;②用阻力)
教师小结:力既可以让小车动起来,也可以让小车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在学生所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说明,学生们理解得更加透彻。】
(活动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师提问:我们怎么让小车运动得更快呢?(①加更多的垫圈;②增大拉力)
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验证。
思考1:我们如何验证?
学生1:将小车放在平平的桌面上,在绳子另一端加7个垫圈,然后就可以很开拉动小车。
教师引导:垫圈的个数可在刚好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基础上多个多个增加,如第一次为2个,第二次为3个或以上。
学生2补充:我们还要在用一个起点拉动小车。
教师引导: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记得在终点用手挡住小车。
学生3补充:我们还要计时,比一比谁快。
教师补充引导:我们要在下车启动时开始计时,在终点结束,为了实验更加准确,每次实验要重复三次,再求平均值。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学生自由发言该如何进行实验,教师可趁机引导如何正确的进行验证,既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开始实验(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记录1
学生记录2
4、得出结论:垫圈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板书)
(三)拓展: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学生1;需要足球运动快一点时,可以用力踢它。
学生2:需要足球运动慢一点时,可以用阻力。
学生3:……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本节课后,学生们可根据所学来解决运动问题,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一是研究不同类型的车运动的动力是什么;二是用垫圈作动力,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研究不同类型的车运动的动力是什么时,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火车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可能对火车的了解有限,我只能直接告诉学生火车是以蒸汽为动力。
课堂的总体把握还是可以的,就是在遇到学生不了解的领域时,我需要多花部分时间去讲解,例如:如何使用计时器。这次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使用计时器,我在一开始没有考虑到位,以为所有学生都会,后来学生问起计时器怎么使用时,我才意识到需要着重讲解使用方法。最后导致课堂时间超出五分钟,通过这次的经验教训,接下来的教学还是要多留心、多观察学生的学情。才能让一堂课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