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钢尺、橡皮筋、鼓、音叉、铁架台、泡沫球、自制声音测量仪、分贝仪
学生:1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泡沫球、音叉、铁架台。
【教学过程】
课前:
1.体验让钢尺发出声音
2.拨动皮筋,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3.体验声带发声,用手摸颈部,感受到声带在动
(快速、来回的运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振动,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一、聚焦主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5分钟)
1.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制造三组强弱不同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有轻有重或大小不同,在科学上称为声音的强与弱。(板书课题)
2.你们能不能用拍手的方式来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1)学生拍手
(2)连续拍出由弱→强→弱的声音
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31分钟)
1.(出示钢尺、橡皮筋)我们借助发声物体钢尺、橡皮筋来研究,先让它们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1)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学生操作用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成功了,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那强弱不同的声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看来我们要对发声物体重点观察,寻找证据
3.这是观察学习单,我们要观察发声物体的哪里呢?
可以集中观察这个红点的运动轨迹,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鼓面和音叉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观察学习单(一)
振动物体 声音强弱 振动状态(用画画记录)
钢尺
橡皮筋
4.学生实验
5.交流汇报: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也用慢镜头拍下了钢尺的振动状态,我们一起来看看。
通过刚才获得的这些证据,你能说一说声音强弱不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我们已经获得了初步的证据: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6.(出示鼓和音叉)鼓和音叉也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它们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是否也与振动幅度有关呢?
7.敲击鼓,敲击音叉,有没有看到它们的振动幅度?你能不能想办法看到它们的振动幅度呢?
8.出示泡沫球,这个比较轻的泡沫球能不能帮助我们看到鼓面和音叉的振动幅度?
9.出示学习单,你看怎么来操作。
鼓面和音叉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观察学习单(二)
振动物体 声音强弱 振幅大小(用画画记录)
鼓面 弱
强
音叉 弱
强
10.学生实验
11.学生交流:
鼓和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的证据是什么?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系的。
三、拓展:用激光笔看到强弱不同的声音(4分钟)
1.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很常见,它就是音量。
老师制作了一个测量音量的神器,你想不想看? 你们看到了什么?(光在动)这个证据说明了什么呢?
再一次证明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2.老师制作的是简易的,还有专门测量音量的仪器叫作分贝仪,分贝是音量的单位(出示分贝仪)。看,现在显示的是多少分贝。
3.用分贝仪测量读书声
4.音量太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合适的音量,其实就是保护大家的健康。
【板书设计】
6.声音的强与弱 —音量
弱 小
振动幅度
强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