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22 00:4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与 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 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上限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下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 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和《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4分钟) 1.同学们,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2.大家对于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我们先来看看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二、探索:物体怎样发出声音(预设发出声音20分钟) (一)活动一: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橡皮筋、橡皮筋固定架、学生活动手册] 1.教师拿出橡皮筋,请学生上台演示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搓揉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2.小组合作,尝试让固定在模板上的橡皮筋发出声音。 3.皮筋发声的时你看到了什么? 将皮筋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小组活动后交流: (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橡皮筋用力,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呢? (2)你用什么方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2)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 5.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6.皮筋在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们同意吗? (二)活动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钢尺、鼓和音叉、栓有细绳的塑料球、若干颗泡沫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皮筋发出声音时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 (1)教师出示钢尺,钢尺一端露出桌面,用手将放在桌面的一端要压紧,你能让钢尺发出声音吗?将钢尺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教师出示小鼓,你能让小鼓发出声音吗? ①分组实验,将小鼓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②提问:在观察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鼓面的振动很不明显)我们怎么证明鼓面发声时在振动? ③教师提供3颗泡沫球,放在鼓面上,观察鼓面发声时的变化。(鼓面发声时泡沫球弹起,证明鼓面在振动。) (3)教师出示音叉,演示敲击音叉的正确方式,分组实验,将音叉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音叉振动不明显,你打算怎样进一步来收集音叉在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呢? (1)教师出示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思考一下,可以借助以上辅助材料证明音叉在振动吗?想到了就来领取材料,并补充记录。 (2)学生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音叉的振动。 (3)汇报交流:音叉在发声时也在振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锣、竖笛]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认为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1)教师播放尺子、橡皮筋、音叉和鼓的慢动作视频,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了吗?(振动) (2)这些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①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让锣发出声音,发声时锣有没有在振动? 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用力敲击铜锣,会发出响亮的声音,停止敲锣,仍能听到一段余音,这是为什么? ②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③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2.教师出示竖笛,让学生吹一吹。 ①提问: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②小结: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三、拓展:我们的发声器官(预设3分钟) 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2.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交流收获。 四、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怎么振动的?
分层作业设计 A 1.声音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 )。 A.受到力 B.断裂 C.振动 3.我们平常听到蚊子“嗡嗡”声,是由蚊子的( )振动引起的。 A.口器 B.翅膀 C.触角
B 作业本
C 查阅资料,寻找更多证据,证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板书设计 2. 物体怎样发出声音 方法 敲 力的作用 打 重复地 物体振动 拨 往返运动 弹
教学设计 完成情况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