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的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运动时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车、垫圈
小组:实验用小车一辆、线一根、铁垫圈若干。
【教学过程】
聚焦
1.让小车启动
(出示一辆小车)师:我这里有辆小车,它现在处于一个静止状态,如果我想让它启动起来,可以怎么做?(注意方向问题)
预测生方法:推、吹、拉……并让学生尝试。
2.让小车的启动与停止的力
师:为什么能动?(预测:受到了一个力——动力)如果我想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呢?(预测:挡,给他一个与运动相反方向的力,阻碍它运动——阻力)
3.了解不同类型动力的车
想让一辆小车运动起来需要一个动力,这个力可以是来自我们人类,也可以是来自于其他。(出示不同的动力车——马的拉力,发动机、电动机等)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车,想要动起来都需要(动力)
【设计意图:了解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二、探索
(一)初步感受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1.聚焦小车运动与动力的关系
师:是不是给了力,车就能运动呢?(预测:需要足够大的力;给力就动)如果我给它一个更大的力呢?更更更大的力呢?(预测:会运动得更快、更远,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越远)
2.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预测
师:大家都表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你们能动手验证一下吗?
3.学生动手尝试:
推:轻推→用力推→用更大的力推
拉:轻拉→用力拉→用更大的力拉
吹:轻吹→用力吹→用更大的力吹
4. 学生说说体验后感受
师:能说一说你们的感受吗?(预测:要足够大的力或给力就动;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越远。)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聚焦,暴露学生的已有前概念,并利用推、拉、吹等方式初步体验力的大小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用科学的方式验证力的大小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1.尝试用垫圈让小车运动起来
师:(出示垫圈)我这里有一个垫圈,它有受到力吗?(重力)什么是重力?(物体受地球引力,有一个向下的力,像苹果落地、水往地处留等)感受一下。我们能利用这个重力来做小车的动力吗?(生上台尝试)说说安装的想法。
师:一个动了吗?为什么?(力不够)那怎么办?(多挂几个)挂几个?(生预测个数)到底是几个?怎样才能知道?(预测:一个个的加,直到小车刚好动起来)
2.学生活动:尝试让小车刚好启动
3.学生汇报刚好动起来的垫圈数。
师:小车动了吗?用了几个垫圈的重力刚好让小车启动?
我这里也有一辆车,我们来看看它需要挂上几个?如果我挂12个会怎样?(更快)为什么?重力大、拉力大,跑得快。)哪个更快?
4.设计实验,并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预测
师:你觉得我们仅仅用肉眼观察判断科学吗?有说服力吗?怎样才能更有说服力?
预测:测试跑一样的距离,看哪个耗时更少
一样的距离:确定一个跑道的起点与终点
谁更谁比:
时间:秒表
操作需要注意什么?分工合作、同步
……
5.学生演示一次。
师:测试一次够吗?为什么要多次?多次数据不一样取哪个数值?(中间值或平均值)
6.(学生演示)数据分析,验证推测
7. 尝试100个垫圈重力下小车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重在了解重力;重力能变成拉力从而拉动小车;用垫圈数量表示力的大小,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研讨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来回答一下我这里的几个问题(研讨问题)
板书设计:
《让小车运动起来》
动力 启动 重力→拉力 拉力大,运动快
阻力 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