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分类汇编】考点04:细胞呼吸(有解析)--2019-2023年高中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真题分类汇编】考点04:细胞呼吸(有解析)--2019-2023年高中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21 18:0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真题分类汇编】考点04:细胞呼吸
1. 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可利用酵母菌、葡萄糖溶液等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浓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B. 酵母菌可利用的氧气量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C. 可选用酒精和CO2生成量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
D. 不同方式的细胞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所释放的能量相等
2. 从如图中选取装置,用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正确的组合是(  )
A. ⑤→⑧→⑦和⑥→③ B. ⑧→①→③和②→③
C. ⑤→⑧→③和④→⑦ D. ⑧→⑤→③和⑥→⑦
3. 某同学将酵母菌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得到的结果是( )
A. 该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够繁殖 B. 该菌在无氧呼吸的过程中无丙酮酸产生
C. 该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产生乙醇 D. 该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
4.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
B. 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H]和氧反应形成水的过程
C. 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
D. 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5. 铅可导致神经元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结构改变、高尔基体扩张,影响这些细胞器的正常功能。这些改变不会直接影响下列哪种生理过程(  )
A. 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 B.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C. 分泌蛋白合成和加工 D. [H]与O2结合生成水
6. 在游泳过程中,参与呼吸作用并在线粒体内膜上作为反应物的是( )
A. 还原型辅酶Ⅰ B. 丙酮酸 C. 氧化型辅酶Ⅰ D. 二氧化碳
7. 需氧呼吸必须有氧的参加,此过程中氧的作用是(  )
A. 在细胞溶胶中,参与糖酵解过程 B. 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O2
C. 进入柠檬酸循环,形成少量ATP D. 电子传递链中,接受氢和电子生成H2O
8.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①~③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释放的能量大多贮存在有机物中
B. ③进行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C. 发生①③时,释放量大于吸收量
D. 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
9. 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无氧呼吸不产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气体
B. 种子萌发时需要有氧呼吸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
C. 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D. 通气培养的酵母菌液过滤后,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变为灰绿色
10. 植物细胞内10%~25%的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NADPH、CO2和多种中间产物,该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与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不同
B. 与有氧呼吸相比,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能量少
C. 正常生理条件下,利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可追踪磷酸戊糖途径中各产物的生成
D. 受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
11. 下列关于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厌氧呼吸产生的ATP比需氧呼吸的多
B. 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嵴上进行
C. 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丙酮酸
D. 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增加酒精的生成量
12. 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胞质基质pH降低。pH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高于细胞质基质
B. 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
C.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ATP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
D.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
13. 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在无氧条件下,某种植物幼苗的根细胞经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B. 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
C. 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比产生乳酸时的多
D. 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跨膜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14. 某种植株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单位时间内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全部为葡萄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曲线表示O2吸收量
B. O2浓度为b时,该器官不进行无氧呼吸
C. O2浓度由0到b的过程中,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逐渐增加
D. O2浓度为a时最适合保存该器官,该浓度下葡萄糖消耗速率最小
15. 如图为两种细胞代谢过程的示意图。转运到神经元的乳酸过多会导致其损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抑制MCT可降低神经元损伤 B. Rheb蛋白失活可降低神经元损伤
C. 乳酸可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 D. 自由基累积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
16. 如图为植物细胞质膜中H+-ATP酶将细胞质中的H+转运到膜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转运过程中H+-ATP酶不发生形变
B. 该转运可使膜两侧H+维持一定的浓度差
C. 抑制细胞呼吸不影响H+的转运速率
D. 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也会发生图示过程
17. 苹果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呼吸作用突然增强,然后又突然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标志着果实进入衰老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呼吸作用增强,果实内乳酸含量上升
B. 呼吸作用减弱,糖酵解产生的CO2减少
C. 用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可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
D. 果实贮藏在低温条件下,可使呼吸跃变提前发生
18. 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 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 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
19. 在北京冬奥会的感召下,一队初学者进行了3个月高山滑雪集训,成绩显著提高,而体重和滑雪时单位时间的摄氧量均无明显变化。检测集训前后受训者完成滑雪动作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结果如图。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 )

A. 消耗的ATP不变 B. 无氧呼吸增强
C. 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有氧呼吸的增多 D. 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增多
20. 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受试者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如图。基于此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氧化物主要在血浆中产生
B. 烟草中的尼古丁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
C. 与不吸烟者比,蛋白质能为吸烟者提供更多能量
D. 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
21. 生物利用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糖类和油脂,油脂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可用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来大致推测细胞呼吸底物的种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果蔬储藏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上述比值低于1
B. 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与其正常时相比,上述比值会降低
C. 富含油脂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上述比值低于1
D. 某动物以草为食,推测上述比值接近1
22. 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保障。生产实践中常用TTC法检测种子活力,TTC(无色)进入活细胞后可被[H]还原成TTF(红色)。大豆充分吸胀后,取种胚浸于0.5%TTC溶液中,30℃保温一段时间后部分种胚出现红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需要在光下进行 B. 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
C. TTF生成量与保温时间无关 D. 不能用红色深浅判断种子活力高低
23. 将豌豆根部组织浸在溶液中达到离子平衡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离子 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mmol/L) 根细胞内部离子浓度(mmol/L)
Mg2+ 0.25 3
NO3- 2 28
H2PO4- 1 2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液通氧状况与根细胞吸收Mg2+的量无关
B. 若不断提高温度,根细胞吸收H2PO4-的量会不断增加
C. 若溶液缺氧,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会抑制NO3-的吸收
D. 细胞呼吸电子传递链阶段产生的大量ATP可为吸收离子供能
24. 种子萌发过程中,储藏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在酶的催化下生成简单有机物,为新器官的生长和呼吸作用提供原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等因素的影响
B. 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增强,储藏的有机物的量减少
C. 干燥条件下种子不萌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的酶因缺水而变性失活
D. 种子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颗粒,说明该种子含有脂肪
25. 食品保存有干制、腌制、低温保存和高温处理等多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干制降低食品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食品保存时间延长
B. 腌制通过添加食盐、糖等制造高渗环境,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C. 低温保存可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温度越低对食品保存越有利
D. 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坏食品中的酶类
26. 下图为生命体内部分物质与能量代谢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三羧酸循环是代谢网络的中心,可产生大量的[H]和CO2并消耗O2
B. 生物通过代谢中间物,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相互联系
C. 乙酰CoA在代谢途径中具有重要地位
D. 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都储存于ATP
27. 189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还有研究发现,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某研究小组为验证上述结论,利用下列材料和试剂进行了实验。
材料和试剂:酵母菌、酵母汁、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实验共分6组,其中4组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①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
② 葡萄糖溶液+酵母菌 +
③ 葡萄糖溶液+A溶液 -
④ 葡萄糖溶液+B溶液 -
注:“ +”表示有乙醇生成,“-”表示无乙醇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除表中4组外,其它2组的实验处理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本实验中,这些起辅助作用的小分子和离子存在于酵母菌、 ______ 。
(2)若为了确定B溶液中是否含有多肽,可用 ______ 试剂来检测。若为了研究B溶液中离子M对乙醇发酵是否是必需的,可增加一组实验,该组的处理是 ______ 。
(3)制备无细胞的酵母汁,酵母菌细胞破碎处理时需加入缓冲液,缓冲液的作用是 ______ ,以确保酶的活性。
(4)如何检测酵母汁中是否含有活细胞?(写出2项原理不同的方法及相应原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分析】
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是无关变量;氧气的有无是自变量;需氧呼吸比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解答】
A、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是无关变量,A选项错误;
B、氧气的有无是自变量,B选项错误;
C、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且比值为1:1,因此可选用酒精和CO2生成量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C选项正确;
D、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彻底,释放能量多,无氧呼吸氧化分解不彻底,大部分能量还储存在酒精中,释放能量少,D选项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酵母菌属于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先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再将空气通入酵母菌培养液,最后连接澄清石灰水检测CO2的生成,通气体的管子要注意长进短出,装置组合是⑧→①→③;无氧呼吸装置是直接将酵母菌培养液与澄清石灰水相连,装酵母菌溶液的瓶子不能太满,装置组合是②→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繁殖,掌握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和产物是解题关键。
【解答】
A、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繁殖,A正确;
B、酵母菌在无氧呼吸的的第一阶段中有丙酮酸产生,B错误;
C、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能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C正确;
D、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D正确。
故选B。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线粒体的功能,有氧呼吸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内容,属于基础题。
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解答】
A、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上述场所都能产生ATP,A正确;
B、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在此阶段线粒体内膜上的相应酶催化[H]和氧反应产生水,并释放大量能量,B正确;
C、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H2O的直接参与,不需要O2的参与,C错误;
D、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其所含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5.【答案】A
【解析】A、细胞的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铅可导致神经元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结构改变、高尔基体扩张,均不会影响细胞的无氧呼吸,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式是胞吐作用,由于铅影响了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功能,所以会影响该过程,B错误;
C、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首先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该过程会受到影响,C错误;
D、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时[H]与O2结合生成水,有氧呼吸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故会受到影响,D错误。
故选:A。
1、线粒体: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产生场所,被誉为“细胞的动力车间”,没有了线粒体,细胞或生物体的生命就将终结。
2、内质网,蛋白质的运输通道,脂质合成的车间;核糖体,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3、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合成有关。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呼吸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各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呼吸作用的类型,以及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6.【答案】A
【解析】游泳过程中主要以有氧呼吸提供能量,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了[H],这两个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这里的[H]是一种简化的表示方式,实际上指的是还原型辅酶Ⅰ,A正确。
故选A。
7.【答案】D
【解析】A、糖酵解过程没有氧参与,A错误;
B、水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O2,B错误;
C、氧气不进入柠檬酸循环,C错误;
D、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电子传递链中,氧接受氢和电子生成H2O,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糖酵解过程,即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③为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即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②为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
【解答】
A、①释放少量能量中有少部分产生少量ATP,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葡萄糖分子中绝大部分化学能仍贮存在有机物丙酮酸中,A错误;
B、③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B错误;
C、①③是需氧呼吸,释放量等于吸收量,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需氧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所以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解析】A、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A错误;
B、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有机物经有氧呼吸氧化分解,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B正确;
C、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错误;
D、通气培养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酵母菌液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不会变为灰绿色,D错误。
故选:B。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进行部位 第一步在细胞质基质中,
然后在线粒体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否需O2 需氧 不需氧
最终产物 CO2+H2O 不彻底氧化物酒精、CO2或乳酸
储存在ATP中能量 977.28kJ 61.08KJ
联系 将C6H12O6分解成丙酮酸这一阶段相同,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能力。
10.【答案】C
【解析】A、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是NADPH,而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是NADH,两者是不同的物质,A正确;
B、有氧呼吸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而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中间产物较多,能量少,B正确;
C、利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只能追踪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所以无法追踪各产物的生成,C错误;
D、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所以受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D正确。
故选:C。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本题主要考查磷酸戊糖途径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考生要提取题干中的主要信息,方能准确答题。
11.【答案】C
【解析】A、厌氧呼吸过程是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过程,大部分能量储存在酒精或者乳酸中未被释放出来,所以只能产生少量ATP,A错误;
B、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上进行,B错误;
C、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溶胶中进行,都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C正确;
D、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抑制厌氧呼吸,则酒精的生成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说明细胞质基质内H+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液泡中H+浓度高,因此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因此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正确;
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ATP的产生,C错误;
D、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H]含量相同,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A、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都有二氧化碳释放,图示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可知,植物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即在时间a之前,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
B、a阶段无二氧化碳产生,b阶段二氧化碳释放较多,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呼吸途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的体现,B正确;
C、无论是产生酒精还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相同,且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无能量释放,故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和产生乳酸时相同,C错误;
D、酒精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C。
14.【答案】BCD
【解析】A、图中横坐标是氧气浓度,据图可知,当氧气浓度为0时,甲曲线仍有气体交换,说明甲表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乙表示氧气吸收量,A错误;
B、O2浓度为b时,两曲线相交,说明此时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全部为葡萄糖,故此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O2浓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a时,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b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故O2浓度由0到b的过程中,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逐渐增加,C正确;
D、据图可知,O2浓度为a时CO2释放量最少,此时呼吸速率最弱,由于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全部为葡萄糖,故可推知该浓度下葡萄糖消耗速率最小,最适合保存该器官,D正确。
故选BCD。
15.【答案】B
【解析】A、抑制MCT,可减少乳酸进入神经元,降低神经元损伤,A正确;
B、Rheb蛋白能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而Rheb蛋白失活会导致丙酮酸进入神经元的量更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使神经元损伤增加,B错误;
C、图中乳酸能进入神经元的线粒体分解,产生ATP,故可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C正确;
D、自由基能与蛋白质、DNA等物质结合,从而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的结构,D正确。
故选:B。
分析图形:图中脚趾细胞中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一方面在Rheb蛋白的作用下,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另一方面,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乳酸经MCT运输进入神经元,进入线粒体分解产生自由基和ATP。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正确分析图形,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
16.【答案】B
【解析】A、主动转运过程中H+-ATP酶作为载体蛋白,会发生形变,协助物质运输,A错误;
B、该转运方式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结果是使膜两侧H+维持一定的浓度差,B正确;
C、H+的转运方式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能量,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细胞的能量供应,进而影响H+的转运速率,C错误;
D、图示过程是消耗ATP的过程,而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最终会生成ATP,不会发生图示过程,D错误。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A、苹果果实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乳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
B、糖酵解属于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糖酵解的过程中,1 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 2 个含 3 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 ATP,故糖酵解过程中没有CO2产生,B错误;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因此用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可延缓细胞衰老,从而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C正确;
D、果实贮藏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比较低,细胞更不容易衰老,能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D错误。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掌握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紧扣题干信息“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准确判断各选项。
无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能量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不产能
【解答】
A、由于无氧呼吸只能产生少量的ATP,因此“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A正确;
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会生成ATP,B错误;
C、癌细胞主要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C正确;
D、癌细胞主要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产生的NADH比有氧呼吸少得多,因此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
故选B。
19.【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
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多于无氧呼吸。
【解答】
A、滑雪过程中,受训者耗能增多,故消耗的ATP增多,A错误;
B、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析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由此可知,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与集训前相比,集训后受训者血浆中乳酸浓度增加,由此可知,与集训前相比,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所消耗的ATP中来自无氧呼吸的增多,C错误;
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多于无氧呼吸,而滑雪过程中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减少,D错误。
故选B。

20.【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①:葡萄糖进行糖酵解生成丙酮酸;阶段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分解成乙酰辅酶A和CO2,进行三羧酸循环;阶段③:NADH等分子将它们还原得来的电子转移到氧分子上,发生氧化磷酸化。
【解答】
A、超氧化物是有氧呼吸产生的,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
B、根据柱形图可知,烟草中的尼古丁导致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增加,B错误;
C、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而不是蛋白质,C错误;
D、本实验通过对比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D正确。
故选D。
21.【答案】A
【解析】【分析】
生物可利用糖类和油脂进行呼吸产生能量,由于油脂中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故氧化分解同质量的油脂和糖类,油脂消耗的氧气比糖类多。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为1,脂质氧化分解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低于1。
【解答】
A、果蔬中利用的能源物质为糖类,储藏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应当等于1,A错误;
B、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利用的葡萄糖会减少,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相比正常时会降低,B正确;
C、富含油脂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主要利用油脂为能源物质,故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低于1,C正确;
D、某动物以草为食,则主要的能源物质为糖类,则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接近1,D正确。
故选:A。
22.【答案】B
【解析】A、与TTC反应的是呼吸作用产生的[H],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也能进行,A错误;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产物是丙酮酸和[H],所以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B正确;
CD、30℃保温一段时间可以让TTC充分进入细胞与[H]结合,所以TTF的生成量与保温时间有关,并且在相同时间内,种子活力越高,呼吸作用越强,生成的TTF越多,红色越深,C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意,检测种子活力的原理是,活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H]能与TTC反应生成TTF(红色)。
本题以TTC法为背景,考查了呼吸作用的场所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主动运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动运输条件和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表格分析:三种离子都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因此都是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又消耗能量。
【解答】
A.根细胞吸收Mg2+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通氧有利于加强根部的有氧呼吸,促进根细胞吸收Mg2+,A错误;
B.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代谢,而酶的活性在最适温度时最大,所以不断提高温度,根细胞吸收H2PO4-的量不一定会增加,B错误;
C.豌豆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物是酒精,不是乳酸,C错误;
D.细胞呼吸电子传递链阶段产生的大量ATP可为吸收离子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D。
24.【答案】C
【解析】【分析】
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水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代谢逐渐增强。种子萌发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一般种子萌发和光线关系不大,无论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都能正常进行,但有少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
【详解】
A、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水分、温度和氧气等因素,A正确;
B、种子萌发过程中,自由水含量增加,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储藏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生成简单有机物增多,导致储藏的有机物的量减少,B正确;
C、干燥条件下种子不萌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缺水,特别是缺少自由水,导致细胞代谢强度非常弱,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非常少,不能满足与种子萌发有关的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C错误;
D、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种子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颗粒,说明该种子含有脂肪,D正确。
故选C。
25.【答案】C
【解析】A、干制能降低食品中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进而延长食品保存时间,A正确;
B、腌制过程中添加食盐、糖等可制造高渗环境,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B正确;
C、低温保存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但不是温度越低越好,一般果蔬的保存温度为零上低温,C错误;
D、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通过破坏食品中的酶类,降低酶类对食品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食品保存,D正确。
故选C。
26.【答案】B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互转化及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由题图可知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质、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质、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原核生物中分布于细胞质,真核生物中分布在线粒体。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有机酸,例如柠檬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
【详解】
A、题图分析可知三羧酸循环是代谢网络的中心,可产生大量的[H]和CO2,但不消耗O2,呼吸链会消耗,A错误;
B、题图分析可知代谢中间物(例:丙酮酸、乙酰CoA等),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相互联系,B正确;
C、题图分析可知丙酮酸、乙酰CoA在代谢途径中将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的代谢相互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地位,C正确;
D、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
故选BC。
27.【答案】(1)葡萄糖溶液+酵母汁 葡萄糖溶液+A溶液+B溶液 酵母汁和B溶液
(2)双缩脲 葡萄糖溶液+A溶液+去除了离子M的B溶液
(3)保护酶分子空间结构和提供酶促反应的适宜pH
(4)染色后镜检,原理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酵母汁接种培养观察,原理是酵母菌可以繁殖。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及“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所给实验材料中,葡萄糖溶液为反应的底物,在此实验中为无关变量,其用量应一致;酵母菌为细胞生物,与其对应的酵母汁无细胞结构,可用以验证“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而A溶液和B溶液分别含有大分子和各类小分子、离子。
(1)结合分析可知:为验证上述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及“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的结论,还需要加设两组实验,一组为葡萄糖溶液+酵母汁(预期实验结果为有乙醇生成),另外一组为葡萄糖溶液+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包括相关酶)+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此组预期结果为有乙醇生成;本实验中,起辅助作用的小分子和离子可在酵母菌(细胞中含有各类物质)、酵母汁和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中存在。
(2)多肽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据题干信息可知,M离子存在于B溶液中,故为验证M对乙醇发酵的是否为必需的,则应加设一组实验,即葡萄糖溶液+A溶液+去除了离子M的B溶液:若有乙醇生成,则证明B不是必须的,若无乙醇生成,则证明B是必须的。
(3)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实验中缓冲液的作用是保护酶分子空间结构和提供酶促反应的适宜pH。
(4)检测酵母汁中是否含有活细胞的方法有:染色后镜检,原理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若为死细胞,则能被染色;酵母汁接种培养观察,原理是酵母菌可以繁殖:一段时间后若酵母菌数量增加,则为活细胞。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