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
淑
敏
新课导入
如果你有几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屋,你最想用它来装什么?
美食
玩具
书籍
新课导入
我们的身体,需要栖息在物质的房屋中,我们的精神需要栖息在哪里呢?它又需要多大的栖息地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毕淑敏一起走进《精神的三间小屋》,看一看栖息着我们的精神的小屋是怎样的吧!
学习目标
1.掌握“广袤、积攒、自惭形秽、鸠占鹊巢、可望而不可即”等易考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点)
2.学习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难点)
3.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难点)
4.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体会“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素养)
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婚姻鞋》等。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有改动。我们常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天空、大海,以形容它的广阔。这篇文章选择的比喻则更贴近日常生活经验: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就算小康了,这里指的是身体运动的空间。那我们心灵活动的空间,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有三间小屋,可以盛得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呢?文章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文学常识
说理散文
说理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说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悟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彻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震撼的审美效果。说理散文在风格与方式上较为自由,作者以自己个人的观点、风格、方式和语调表述自己选择的主题,其篇幅一般不长。
。
字音字形
宽宥( ) 游弋( ) 轻觑( )
麾下( ) 广袤( ) 赘余( )
窗棂( ) 坍塌( ) 驰骋( )
困厄( ) 襟怀( ) 自惭形秽( )
濡养( ) 灰烬( ) 鸠占鹊巢( )
yòu
yì
qù
huī
mào
zhuì
líng
tān
chěng
è
jīn
huì
rú
jìn
jiū
字音字形
多音字
间
( )间不容发
( )间隙
jiān
jiàn
攒
( )积攒
( )人头攒动
zǎn
cuán
剥
( )抽丝剥茧
( )剥皮
bō
bāo
菌
( )菌子
( )细菌
jùn
jūn
【串句记忆法】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通信从来没间(jiàn)断过。
字音字形
形近字
僵( )
缰( )
jiānɡ
jiānɡ
疆( )
jiānɡ
李代桃僵
边疆
缰绳
销( )
硝( )
xiāo
xiāo
消( )
xiāo
形销骨立
消失
硝烟
戈( )
ɡē
弋( )
yì
金戈铁马
游弋
坍( )
tān
彤( )
tónɡ
坍塌
彤云
词语理解
自惭形秽:
雄浑:
襟怀:
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雄健浑厚;雄壮浑厚。
胸襟;胸怀。
广袤:
开阔,广阔。广,从东到西的长度。袤,从南到北的长度。
积攒:
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
可望而不可即: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宽宥:
宽恕,原谅。
词语理解
林林总总:
间不容发:
游弋:
形容品种繁多。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俯拾即是: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皆是。
形销骨立:
引用。
轻觑:
轻视,小看。
濡养:
滋养。
词语理解
抽丝剥茧:
困厄:
针芒在身: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困苦危难。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
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比喻心中惶恐,坐立不安。
金戈铁马:
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传授指导,靠自己学习钻研而通晓(某种知识技能)。
凄风苦雨:
形容天气恶劣。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
愁云惨雾:
形容使人感到愁闷悲惨的景象或气氛。
词语理解
不知所措:
麾下:
鸠占鹊巢: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将旗之下,文中指手下、手中。
也作“鹊巢鸠占”,语出《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后用来比喻强占他人的居所。
李代桃僵:
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
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著。
朗读课本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明确“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什么及作者的观点。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不理解的或是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朗读课本
导思1. 从全文看,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导思2:要建立三间精神的小屋,表现了本文怎样的主题?
内容
主题
导思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
关键词:
精神小屋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6段)
第二部分
(第7~17段)
第一层
(第7~8段)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二层
(第9~13段)
第三层
(第14~17段)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的小屋
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我们的事业的小屋
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
(第18~19段)
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整体感知
1.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每间小屋的特点是什么?
安放自身
盛着爱恨
爱>恨
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
规划、耕耘
坚固优雅
珍视自我
独特安稳
整体感知
文章开始从名言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为下文写三间小屋作铺垫。
1.再读课文,概括第1-6段主要内容,这部分与后文写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引出小屋
整体感知
2. 结合文章第7、8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最后用两个假设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
其次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憎交织的经历;
走进第一间小屋
整体感知
3.第一间精神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构建第一间精神小屋?
作者告诉我们: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爱应该比恨多。因为“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精神空间时,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会光明温暖;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会凄风苦雨,愁云惨淡,我们的精神也会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整体感知
1.根据分析第一间小屋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小屋的。
第二间小屋:作者首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于事业的时间概念,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走进第二间小屋
整体感知
2.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什么?
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最后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1.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三间小屋的?
走进第三间小屋
整体感知
点拨: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2.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整体感知
3.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说的“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点拨: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其关系的论述,在第19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三间小屋象征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真诚地修筑自己的精神空间。
深入探究
2.第二间“精神的小屋”装的不是精神类的东西,而是“事业”,这如何理解?
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使精神愉悦,同时也使精神世界在事业的“濡养”下充沛,富有生命力。但是这个事业很难一下子就找到,往往需要耗费半生,等人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剥去金钱、地位这些附着于事业上的光环,才追寻得到。所以,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可以说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盛放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
深入探究
3.文章是如何提出论题的?
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起话题:“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第2段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形容他人豁达大度时常说的熟语。这两句话,都借助空间来描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作者借此将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具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提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的问题。之后,作者继续用类比的方式,从实际居住的“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自然地引出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题。
深入探究
4.列举常见的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比喻论证
深入探究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作用:这些比喻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
深入探究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对比论证
深入探究
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深入探究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作用:这些对比,把问题的正反面都展现出来,强化了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深入探究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内容上,提出建议,把“精神小屋”扩建为“精神大厦”,深化文章中心。
深入探究
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中指出:“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爱一行,干一行”和“干一行,爱一行”,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爱一行,干一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保持激情,发挥最大的潜力。很多时候迫于现实选择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结果不能坚持下去,不得不另寻工作,从头开始。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才是明智的。
同意“干一行,爱一行”。态度决定成败!在目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家的选择机会并不多,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端正态度做好本职工的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对这份工作的兴趣。
主题概括
这篇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进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激励人们努力、真诚地修筑好自己精神的空间,使事业与人生相得益彰,关注自我,不断追求更加广袤、博大的精神世界。
写作特点
1.独辟蹊径,视角独特。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入手,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三间小屋盛放着爱和恨,盛放着我们的事业,安放着我们自身,在此基础上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这样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写作特点
2.语言生动、精美而睿智。在语言表达上,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心灵、精神比作“小屋”,并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精美并充满睿智色彩。如:“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阐释了不管爱还是恨,都将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
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引论
结论:精神小屋——精神大厦
如何让人的心灵博大
本论
第一间小屋
第二间小屋
爱恨
事业
第三间小屋
自身
课外拓展
“文学的白衣天使”毕淑敏
“文学的白衣天使”,是作家王蒙送给毕淑敏的一个称号。一方面从文,一方面行医,这几个字便再贴切不过地概括了毕淑敏的特质。
毕淑敏十六七岁便来到海拔五千米的青藏高原阿里当兵入伍,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1980年,毕淑敏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年后,她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数百万字。
毕淑敏的散文把日常生活中似乎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似乎人人所经所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宋人所推崇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课外拓展
有关毕淑敏的名言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毕淑敏《造心》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毕淑敏《心灵七游戏》
课外拓展
有关毕淑敏的名言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毕淑敏《素面朝天》
课后作业
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