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2 12:58:40

文档简介

射洪中学高2021级高三上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的作答:用2B铅笔涂黑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
3.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是早期史学发展的重要节点,历史表述主题侧重点由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变为贵族和诸侯功业等,中下级贵族及士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开诸侯国史著述之风、私人述史之风。这反映当时( )
A. 士族政治开始出现 B. 传统秩序受到挑战
C. 宗法观念持续强化 D. 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2. 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这说明( )
A. 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 B. 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
C. 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 D. 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
3. 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屈原比为“凤皇”“神龙”“骅骧”,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屈原品德,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说明( )
A. 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B. 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
C. 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 D. 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
4. 古代地方官员名称有些不像常设官员,时常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再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 政府注重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B. 巡行监察是管控地方的有效手段
C. 地方官员的流动性趋于稳定 D. 维护专制统治是政府的根本目的
5. 如图为出土于四川省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对于此画像,有一种解读为:右侧为一酒肆,一妇人在酿酒缸旁右手持量器做取酒状,其右一妇人协助。酒肆外一人作观看状,为沽酒者。左侧一人手推独轮车,一人肩荷二壶,朝店外走去。据此可推知东汉蜀地
A. 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C.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6. 宋代政府打破唐代手工业者、商人等(从事)杂业的人不能与士人为伍的禁令,还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这反映了宋代( )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扩大科举选官的范围
C. 重视规范商税征管 D. 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
7. 王阳明认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语录为真理,强调了个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有学者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 隐含自由和叛逆色彩 B. 弥补了程朱理学的不足
C. 践行经世致用的思想 D. 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8. 下图是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邮部刊行的漫画《民众的力量》。漫画中,愤怒的民众正将象征“民众的力量”的巨棒狠狠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后面还有很多民众手举棍棒、标语牌,摇旗呐喊,如潮水般赶来,标语牌上写着“农工兵商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我党的群众工作效果明显
C. 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D. 广大民众反帝反封的力量
9. 1918年2月,钱玄同在《新青年》刊文指出:“可叹近来一班作‘某生’‘某翁’文体的小说家,当其撰译外国小说之时,每每说:西人无五伦,不如中国社会之文明;自由结婚男女恋爱之说流毒无穷;中国女人重贞节,其道德为万国之冠……若遇人不淑,而能逆来顺受,始终不渝。”据材料推知,新文化运动( )
A. 旨在政治革命与思想变革并举 B. 使东西方文化论争深入人心
C. 以解放思想推动深刻社会变革 D. 推崇儒家纲常伦理的价值观
10. 土地改革完成后解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互助合作,除了主要以劳动力的变工、换工互助合作外,有的地方还有耕畜、农具的互助合作,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以劳动力土地作股,收获按股分红的合作方式。这一措施( )
A. 废除了农村封建生产关系 B. 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所有制
C. 推动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D.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
11. 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确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促成这一时期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
C.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2. 如表为陕甘宁边区1939—1944年牲畜饲养数量统计。这些数据表明当时( )
年份 牛(头) 驴(头) 羊(只) 备注:1944年有骆驼11780头,骡马12万匹,未计入。
1939 150892 124935 1171366
1940 193238 125054 1723037
1941 202914 137001 1714205
1942 209684 169966 1873120
1943 214683 169404 1923163
1944 223058 180862 1954756
A. 保障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生活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C. 边区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4-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在许多重要的政治场合和重要的官方文件中,特别注意避免对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带有刺激性的“夷狄”字样和称谓。乾隆时,还为此处分过一些大臣。清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当时,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特别是乾隆皇帝本人,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乾隆帝还下令,将这五种民族文字题刻在皇家许多重要建筑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改造热河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了门额,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摘编自张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材料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以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摘编自郑大发《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民族观念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历史价值。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味道年谱
先秦 1.《尚书》中有关于五味和五行对应关系的记载
汉 2.大蒜、香菜、芝麻等经西域传入中国
3.汉武帝实行了盐和酒的国家垄断经营制度,严禁私人煮盐
北魏 4.《齐民要术》记载的各类食品、菜肴、调味品的饮食技法达300多种
唐 5.用甘蔗汁制作杀糖(砂糖)的熬糖法由印度传入中国
6.孙思邈《千金方》中专列“食治篇”,载有许多关于食疗的药膳方剂
宋 7.开封、临安出现了很多专门出售糖、点心和甜蜜饯的店铺
8.士大夫推崇素食文化,把食素提到修身从政的高度
元 9.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是一部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书
明 10.花生、辣椒自海路传入中国
清 11.袁枚《随园食单》详细记录了300多种菜肴的制作方法
13.两淮盐商因获得政府授权从事食盐运销而一度富甲天下
——整理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3期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条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条信息序号和主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开辟各种途径实现苏区广大群众对各政府职能部门和国企工作人员实行民主监督。1931年11月,中央苏区成立国家检察机关——工农检察部,在各级工农检察部下设有控告局,在工农居民集中地方,设立控告箱,以便利工农群众投递控告材料。1932年7月,共青团组织发起成立的轻骑队,拥有检查权和控告权,以公开的突击检查和经常性的检查方式开展工作。突击队是苏区人民在工农检察部指导下监督政权的一种新尝试。突击队队员由苏区内享有选举权的民众自愿加入,以公开检查和暗中查访方式开展工作。1933年冬颁布的《组织法》明确规定各级工农检察委员会必须在一切国家机关、企业、工厂、作坊、矿山、学校、社会团体、街道、村落中,建立不脱产的工农通讯员,形成工农通讯网,形成严密群众监督网。由职工会、雇农工会、贫农团及其他群众团体选举产生2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各地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审理。
——摘编自蓝小燕《中央苏区农民权益法制保障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推进人民群众民主监督建设的做法。射洪中学高2021级高三上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的作答:用2B铅笔涂黑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
3.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是早期史学发展的重要节点,历史表述主题侧重点由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变为贵族和诸侯功业等,中下级贵族及士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开诸侯国史著述之风、私人述史之风。这反映当时( )
A. 士族政治开始出现 B. 传统秩序受到挑战
C. 宗法观念持续强化 D. 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至东周初(中国)。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史学由原来关注贵族到关注士阶层,说明传统秩序受到挑战,B项正确;“开始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宗法观念弱化而不是持续强化,排除C项;礼乐制度土崩瓦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 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这说明( )
A. 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 B. 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
C. 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 D. 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因荒淫无度,导致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此为历史真相);但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孔子是从历史价值观的角度评价),材料反映了“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而非强调“史官董狐记述历史的客观性”,排除A项;B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而非主张“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排除C项。故选D项。
3. 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屈原比为“凤皇”“神龙”“骅骧”,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屈原的品德,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说明( )
A 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B. 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
C. 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 D. 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批评屈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并结合所学可知,扬雄称赞屈原品德,却批评其不合时宜,认为乱世应修身潜伏,扬雄作为思想家,其评价与儒家强调的道德观念有关,受到当时儒学正统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扬雄的评价并未体现儒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排除A项;扬雄称赞屈原的品德,却并未说明当时道德沦丧,排除B项;扬雄虽认为屈原应该待时而动,却并未说明对当时的不满,排除D项。故选C项。
4. 古代地方官员名称有些不像常设官员,时常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再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 政府注重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B. 巡行监察是管控地方的有效手段
C. 地方官员的流动性趋于稳定 D. 维护专制统治是政府的根本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员多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员演变而来,这些派遣的官员本意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政府注重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的结合,A项正确;地方官的主要职责并不是巡行监察,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官员的流动性趋于稳定,排除C项;材料主要内容是官员职能的变化,无法体现维护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 如图为出土于四川省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对于此画像,有一种解读为:右侧为一酒肆,一妇人在酿酒缸旁右手持量器做取酒状,其右一妇人协助。酒肆外一人作观看状,为沽酒者。左侧一人手推独轮车,一人肩荷二壶,朝店外走去。据此可推知东汉蜀地
A. 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C.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右侧为一酒肆,一妇人在酿酒缸旁右手持量器做取酒状,其右一妇人协助。酒肆外一人作观看状,为沽酒者。左侧一人手推独轮车,一人肩荷二壶,朝店外走去”强调的是店铺卖酒和客人买酒的情形,根据酒店、酒的买卖可推知东汉蜀地商品经济较为繁荣,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没有废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 宋代政府打破唐代手工业者、商人等(从事)杂业的人不能与士人为伍的禁令,还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这反映了宋代( )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扩大科举选官的范围
C. 重视规范商税征管 D. 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宋代政府打破禁令,以鼓励商业发展;政府重视规范商税征管,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以保护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打破禁令和规范营商环境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达,其做法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科举选官,排除B项;对怠工、勒索等不良行为的官员处罚,体现重视规范商税征管和营商环境,但是打破禁令未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 王阳明认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语录为真理,强调了个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有学者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 隐含自由和叛逆色彩 B. 弥补了程朱理学的不足
C. 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D. 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强调了个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可知,王阳明思想中隐含了自由思想,“不必以孔丘和朱熹语录为真理”隐含了叛逆色彩,因此得出主要结论是:王阳明敢于冲破当时对孔子和朱熹的迷信,追求本心,说明其隐含自由和叛逆色彩,A项正确;根据题干主要结论可知,王阳明的思想不是对程朱理学的弥补,而是反对程朱理学脱离实际以及对人性的压抑的一面,排除B项;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出的,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C项;王阳明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而不是冲击传统文化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图是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邮部刊行的漫画《民众的力量》。漫画中,愤怒的民众正将象征“民众的力量”的巨棒狠狠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后面还有很多民众手举棍棒、标语牌,摇旗呐喊,如潮水般赶来,标语牌上写着“农工兵商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我党的群众工作效果明显
C. 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D. 广大民众反帝反封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民众的力量’的巨棒狠狠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很多民众手举棍棒、标语牌,摇旗呐喊,如潮水般赶来”可知,国民革命军发起的北伐战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项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效果明显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从而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18年2月,钱玄同在《新青年》刊文指出:“可叹近来一班作‘某生’‘某翁’文体的小说家,当其撰译外国小说之时,每每说:西人无五伦,不如中国社会之文明;自由结婚男女恋爱之说流毒无穷;中国女人重贞节,其道德为万国之冠……若遇人不淑,而能逆来顺受,始终不渝。”据材料推知,新文化运动( )
A. 旨在政治革命与思想变革并举 B. 使东西方文化论争深入人心
C. 以解放思想推动深刻社会变革 D. 推崇儒家纲常伦理的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封建思想仍然浓厚,说明思想解放任重道远,所以,据材料推知,新文化运动以解放思想推动深刻社会变革,C项正确;材料侧重于思想变革,未提及政治革命与思想变革并举 ,排除A项;关于“东西方文化论争”只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没有深入民众,排除B项;材料批判儒家纲常伦理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土地改革完成后的解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互助合作,除了主要以劳动力的变工、换工互助合作外,有的地方还有耕畜、农具的互助合作,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以劳动力土地作股,收获按股分红的合作方式。这一措施( )
A. 废除了农村封建生产关系 B. 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所有制
C. 推动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D.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解放区,进一步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推动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C项正确;三大改造废除了农村封建生产关系,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三大改造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所有制,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推动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未涉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确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促成这一时期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
C.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等信息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成为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是相对于君主专制、君主立宪的一种政治思想,与女学生人数增长无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主要体现在救国道路的选择变化方面,不是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如表为陕甘宁边区1939—1944年牲畜饲养数量统计。这些数据表明当时( )
年份 牛(头) 驴(头) 羊(只) 备注:1944年有骆驼11780头,骡马12万匹,未计入。
1939 150892 124935 1171366
1940 193238 125054 1723037
1941 202914 137001 1714205
1942 209684 169966 1873120
1943 214683 169404 1923163
1944 223058 180862 1954756
A. 保障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生活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C. 边区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1939—1944年牲畜饲养数量统计”可知,1939年至1944年,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牲畜饲养数量逐年增加,为边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是抗日根据地而不是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物质建设运动,1935年开始,排除B项;材料反映牲畜饲养数量的变化,未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4-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在许多重要的政治场合和重要的官方文件中,特别注意避免对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带有刺激性的“夷狄”字样和称谓。乾隆时,还为此处分过一些大臣。清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当时,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特别是乾隆皇帝本人,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乾隆帝还下令,将这五种民族文字题刻在皇家许多重要建筑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改造热河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了门额,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摘编自张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材料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以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摘编自郑大发《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民族观念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历史价值。
【答案】(1)特征:批判传统“华夷论”;强化民族大一统意识;具有一定的近代化特征(吸收了西方近代主权观念);以汉、满、蒙、维、藏五族文化交融作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答出两点即可)
(2)内涵: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独立。
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孙中山积极谋求中华民族复兴。
(3)历史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局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特征:根据材料一“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批判传统“华夷论”;根据材料“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具有一定的近代化特征;根据材料“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强化民族大一统意识;根据材料“,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以汉、满、蒙、维、藏五族文化交融作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
【小问2详解】
内涵:根据材料二“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可知,五族共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还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独立。
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时期孙中山之所以形成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独立的民族观念主要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孙中山积极谋求中华民族复兴。
【小问3详解】
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局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味道年谱
先秦 1.《尚书》中有关于五味和五行对应关系的记载
汉 2.大蒜、香菜、芝麻等经西域传入中国
3.汉武帝实行了盐和酒的国家垄断经营制度,严禁私人煮盐
北魏 4.《齐民要术》记载的各类食品、菜肴、调味品的饮食技法达300多种
唐 5.用甘蔗汁制作杀糖(砂糖)的熬糖法由印度传入中国
6.孙思邈《千金方》中专列“食治篇”,载有许多关于食疗的药膳方剂
宋 7.开封、临安出现了很多专门出售糖、点心和甜蜜饯的店铺
8.士大夫推崇素食文化,把食素提到修身从政的高度
元 9.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是一部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书
明 10.花生、辣椒自海路传入中国
清 11.袁枚《随园食单》详细记录了300多种菜肴的制作方法
13.两淮盐商因获得政府授权从事食盐运销而一度富甲天下
——整理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3期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条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条信息序号和主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
【答案】论题: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方社会生活的丰富
阐述:西汉时期,中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同时我国手工工业技术、丝绸技术逐渐向外传播,促进了这时期中西方国家饮食习惯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中国茶叶大量销售到西方,这促进中西方饮食结构的改变;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联系,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促进中国社会结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综上所述,古今中外,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各国社会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变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先秦至清(中国)。根据题目要求,可以提取汉代和明代的信息,分析材料可得出论题: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方社会生活的丰富。然后结合汉代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阐述:西汉时期,中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同时我国手工工业技术、丝绸技术逐渐向外传播,促进了这时期中西方国家饮食习惯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中国茶叶大量销售到西方,这促进中西方饮食结构的改变;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加强对中国的信略,客观上加强了联系,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促进中国社会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变化。综上所述,古今中外,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各国社会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变化。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开辟各种途径实现苏区广大群众对各政府职能部门和国企工作人员实行民主监督。1931年11月,中央苏区成立国家检察机关——工农检察部,在各级工农检察部下设有控告局,在工农居民集中地方,设立控告箱,以便利工农群众投递控告材料。1932年7月,共青团组织发起成立的轻骑队,拥有检查权和控告权,以公开的突击检查和经常性的检查方式开展工作。突击队是苏区人民在工农检察部指导下监督政权的一种新尝试。突击队队员由苏区内享有选举权的民众自愿加入,以公开检查和暗中查访方式开展工作。1933年冬颁布的《组织法》明确规定各级工农检察委员会必须在一切国家机关、企业、工厂、作坊、矿山、学校、社会团体、街道、村落中,建立不脱产的工农通讯员,形成工农通讯网,形成严密群众监督网。由职工会、雇农工会、贫农团及其他群众团体选举产生2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各地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审理。
——摘编自蓝小燕《中央苏区农民权益法制保障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推进人民群众民主监督建设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推进人民群众民主监督建设的意义。
【答案】(1)做法:设立控告局和控告箱;创建轻骑队;成立突击队;组织工农通讯员,形成工农通讯网;在司法审判中推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激发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升了人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有利于苏区政府的廉政建设;有助于巩固工农专政;为民主法制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做法:据材料“1931年11月,中央苏区成立国家检察机关——工农检察部,在各级工农检察部下设有控告局,在工农居民集中地方,设立控告箱,以便利工农群众投递控告材料”可知,设立控告局和控告箱,以便利工农群众投递控告材料;据材料“1932年7月,共青团组织发起成立的轻骑队,拥有检查权和控告权,以公开的突击检查和经常性的检查方式开展工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创建轻骑队,以公开的突击检查和经常性的检查方式开展工作;据材料“突击队是苏区人民在工农检察部指导下监督政权的一种新尝试”可知,成立突击队;据材料“1933年冬颁布的《组织法》明确规定各级工农检察委员会必须在一切国家机关、企业、工厂、作坊、矿山、学校、社会团体、街道、村落中,建立不脱产的工农通讯员,形成工农通讯网,形成严密群众监督网”可知,组织工农通讯员,形成工农通讯网;据材料“由职工会、雇农工会、贫农团及其他群众团体选举产生2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各地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司法审判中推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小问2详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