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22 00:0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时间的测量 误差
(一)教学设计
课题 2.2.2 时间的测量 误差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会估测一些常见现象所用的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会正确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3.知道测量会存在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认识测量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
2.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是《时间的测量 误差》,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开始阶段,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的严谨,最简单的测量都有很多物理知识在其中,测量过程是有误差存在的,而误差和错误又有区别。
3.学情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直觉有时不可靠,知道单位的重要性。本节的重点是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通过对手表或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体验,学生能主动了解测量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利用手表或停表进行时间的测量。本节课的难点是知道测量存在误差,而误差和错误又有区别。
学习目标 1、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2、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数据。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达成评价 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难点: 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准备 教师:手表、停表、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教师提问】平时大家有计算过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吗? 【学生回答】跳100下绳,踢50个毽子,做20个仰卧起坐等。 【教师活动】展示视频,一分钟可以完成什么事情。为什么能控制在1分钟呢? 【学生活动】原来需要计时啊。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物理的神奇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的计时的工具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钟表。 【教师活动】图片展示一些计时工具。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后来又出现石英钟、手表、机械停表等计时工具。 【教师提问】这些测量时间的工具的单位一致吗?常见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组内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古代的时间单位: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在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国际单位制,那时间的国际单位又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 【教师提问】各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呢? 【教师活动】展示单位换算图。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单位换算为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换算为大单位除以进率。一道题中,注意写单位时要么全用汉字要么全用符号,不允许出现汉字符号混用的现象。 【例题】 (1)2 h= 120 min= 7200 s; (2)720 s= 12 min = 0.2 h; (3)360 min= 6 h= 21600 s。 了解时间的单位,知道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对秒的时间有基础认识。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时间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h、1min、1s的时间概念。 【教师提问】用1h、1min、1s表示的物体都有什么呢?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交流给出答案。 【教师活动】总结各个时间单位的合理用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完成一套物理试卷的时间大约是1.5 h ; (2)一节课的时间为45 min ; (3)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 ; 【教师活动】刚才提到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中,有机械停表,我们是如何使用它的呢? 【教师活动】展示机械停表,指导学生观察机械停表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教师提问】大盘指针(长秒针)转一圈代表经过多长时间?大盘表盘上一大格是多少?一小格是多少?小盘指针(短分针)转一圈代表经过多长时间?小盘表盘上一大格是多少?一小格是多少?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展示机械停表的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讲解停表读数的方法与技巧。当小盘指针未超过半分钟刻度线,则大表盘按照0~30s读数;当小盘指针超过半分钟刻度线,则大表盘按照30~60s读数。秒针转动2圈,分针转一大格。 【例题】 该停表读数是 99.8 。 活动四:误差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从黑板上的记录发现虽然测的是物理课本的长和宽,但每一次测量结果不相同。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存在误差。 【教师提问】什么是误差?什么是真实值?什么是测量值?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物体实际的数值叫做真实值。通过测量得到的值叫做测量值。 【教师提问】误差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者之间的不同。 【教师提问】那误差能消除吗?误差和错误是一回事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产生误差的原因是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不同。因此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以及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而错误是一种测量失误,是不允许的,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存在的。 【例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产生错误的原因是误差太大 B.产生误差的原因是测量中发生了错误 C.操作、读数都正确,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培养学生由物理走向生活,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了解机械停表,掌握关联的重点概念,让学生知道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测量时间的特殊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采用数脉搏跳动的方法估测时间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时间和误差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事物,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也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时间的测量的内容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实际操作少,且生活中的测量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教材就从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开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材尽量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学习有关测量长度和时间的知识,达到能够规范地使用测量仪器和进行正确测量的目的,让测量更有趣,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