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归纳总结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第四单元 单元归纳总结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1 16: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 元 归 纳 总 结
一、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是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1.区位条件: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以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1)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
(2)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性小,工程造价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的地方可修建盘山公路和隧道。
(3)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3.资源条件: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为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条件: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例1】 中老昆万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市与地处中南半岛的老挝万象市的客货混运铁路。此线路全长1035千米,桥隧占比76.5%,时速设计较低仅为160~200千米/时,沿线车站呈现“一站一景”的建筑风格,如普洱站以“茶马古道,云滇驿站”为设计理念,以茶元素、茶文化为内核,被誉为“一座透着茶香的车站”。据此完成(1)~(2)题。
(1)中老铁路桥隧占比高,主要是为了(  )
A.节省建设成本    B.运行平稳安全
C.缩短施工时间 D.降低工程难度
(2)中老铁路时速较低可能是因为(  )
A.沿线站点稀疏 B.沿线地形单一
C.客货混合运输 D.单线里程较长
(3)中老铁路沿线车站呈现“一站一景”的核心目的是(  )
A.提升服务质量 B.增加旅游景点
C.彰显地域文化 D.展现先进技术
(1)B (2)C (3)C 解析:第(1)题,中老铁路沿线地势起伏大,为了保证铁路运行平稳安全,桥梁隧道占比高,减小铁路线路起伏,B正确。建设大量的桥梁隧道,会增加建设成本,增长施工时间,增大工程难度,A、C、D错误。第(2)题,据材料可知,中老铁路为客货混运铁路,铁路线路既开行旅客列车,又运行载货列车,降低运行时速,保证客运和货运安全,C正确。沿线站点稀疏并不会导致铁路运输速度较慢,且如果考虑沿线站点稀疏,列车停靠的次数较少,其平均时速可能相对较高,A错误。中老铁路沿线地形复杂,并非单一,B错误。单线里程长短与运行时速关系不大,D错误。第(3)题,中老铁路沿线车站呈现一站一景,每个车站都突出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目的是彰显地域文化,而不是展现先进技术,C正确,D错误。每个车站都以当地的独特地域文化为设计特色理念,对服务质量可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不是核心目的,A错误。车站本身并不是旅游景点,其目的并非为了增加旅游景点,B错误。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含义
循环经济 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资源利用方式 环境友好方式
原则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目的 经济活动生态化
2.应用
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 资源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来源
经济效益 改造技术,调整工业结构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
方式 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大农业,协调经济和环境效益
目的 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3.积极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其意义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去分析。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从生态角度看,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生态破坏等。
(2)从经济角度看,循环经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从社会角度看,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改善生活质量等。
4.循环经济关联图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具体图示如下:
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
生态农业循环示意图
清洁生产模式示意图
【例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全县东、西、北三面被中低山环抱,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土地的60%。该地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 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春末夏初。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红岩村距县城14 km。20世纪90年代之前,红岩村经济发展落后,在此之后,红岩村村民不断探索,发展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图1),上山垦荒种柿子树,屋前屋后建栏养猪,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21世纪初,红岩村村民开始走上了发展生态旅游的道路,从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成“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图2)。
图1
图2
(1)简述红岩村养殖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指出当地喀斯特地貌区种植果树不利的自然条件。
(3)简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当地人口流动(回流)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猪以果皮、农作物为食,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使废弃物充分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猪粪产生沼气,用于发电、生产、生活用能等,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猪粪还可以产生沼肥,为果园和种植提供有机肥料,提高农业产量与质量;养殖家猪,可以生产猪肉,提供优质农产品。第(2)题,当地降雨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夏季为果树的生长旺季,而夏季降水较少;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强烈,地表水资源短缺;喀斯特地貌区,水蚀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第(3)题,图中循环经济,产业部门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吸引人口迁入;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减少农村人口迁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观光旅游。
答案:(1)牲畜消耗果皮等废料,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牲畜的粪便可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果园提供有机肥;增加肉类产出,丰富农产品的种类。
(2)当地夏季降水较少;喀斯特地貌区下渗强烈,地表水资源短缺;土层浅薄。
(3)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化,降低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规模;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观光旅游。
三、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 我国“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 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墨西哥湾海上石油泄漏
2.生态破坏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氯氟烃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3.资源短缺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量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南方缺水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等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短缺
【例3】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和近岸泥沙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1)D  (2)B 解析:第(1)题,超采地下水会使得地下水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造成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故选D。第(2)题,由示意图可以确定,该海岸带侵蚀后退是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作用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