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1 16:4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商鞅
(BC395年-BC338年)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
康有为
(1858年-1927年)
邓小平
(1904年-1997年)
*
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社会制度根本性变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封建社会局部改革
——封建社会局部改革
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①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②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②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
诸侯争霸,要求富国强兵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①百家争鸣,私学兴起
②士阶层壮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必然。
【问题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新变化(社会变化急剧动荡和转型是什么)?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变革
燕国——燕昭王改革
变法风潮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赵武灵王变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史料: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组织
建立县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稳定社会秩序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②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
—— 《史记·商君列传》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
商鞅变法有何局限性?
①刻薄寡恩,用刑太过,行事专断,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课堂探究】商鞅变法成功了吗?
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采桑图》少数民族学汉族生产方式
北方民族内迁
观察下图,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呈现什么趋势?
民族交融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⑴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
征伐不断, 社会矛盾尖锐
③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它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发租调力役。
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
就是古代官员的薪资制度,在这之前,官员的薪资不是唯一的,在宗主督护制下,官员是可以自己决定该不该收税的。俸禄制规范了官员的薪资,以达到反腐和绩效考察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将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三长制:
均田制:
俸禄制:
租调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⑵内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①迁都洛阳
②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语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⑵内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
①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⑶实质:
⑷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庆历新政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钱穆《国史大纲》
⑴背景:
3.王安石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了“三冗两积”的局面。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
③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富国 青苗法 由政府接贷钱粮给农民,收获后还本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收入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收入,
减轻人民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贵时抛售,贱时收买 打破了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收入
募役法 官府雇人服役,不愿服役者交纳免役钱 保障劳动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强兵 保甲法 把农民编成保甲,兵农合一,实行连坐法 维护地方秩序;节省军费;提高宋军战斗力
将兵法 取消更戍法,兵将固定,专人训练。 改变兵将分离状况,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3.王安石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⑵内容:
取士 改革科举 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察考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任用,有利于推进改革。
限制恩荫 贵族子弟做官同样采取择优录用的原则,唯才用人。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3.王安石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⑵内容: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冗官
冗费
冗兵
裁撤冗员
限制恩荫
改革科举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①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③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
目的:
富国强兵
材料一: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二: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3.王安石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进步性:
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局限性: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①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②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
后被废止。
(1)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4.明朝——张居正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材料1: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张居正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面对怎样的危机?
材料2: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②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③殖民入侵,边患严重
材料3: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托言舟触风浪,愿借濠境(即澳门)地暴(通“曝”晒)诸水溃贡物,海道副使(官员)汪柏许之”。
——《澳门纪略》
鞑靼劫掠




葡占
澳门
(2)开始:
(3)内容:
4.明朝——张居正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一条鞭法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政治
经济
军事
(4)影响:
思考:为何苦心经营十年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
4.明朝——张居正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②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注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被废止。
“务在强公室,杜私门”
“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
“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豪强地主反对;与皇权形成矛盾;君主专制制度(根本)
A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 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
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C 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D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性质: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确立封建制度:
挽救王朝危机: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目的:
内容:
结果:
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
(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
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
1.《(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2.(2022·全国乙卷.29·)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3.(2020·山东·高考真题)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4.(2020·全国·高考真题)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二、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
三、民国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1840
1851
1856
1860s
1894
①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一些有识之士走上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⑴背景:
汉阳铁厂
1.戊戌变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面对变局,爱国有识之士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③甲午战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1.戊戌变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⑴背景:
④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措施
政治 ①改革行政机构;
②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③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等
经济 ①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
②奖励发明创造;
③提倡私人办实业;
④改革财政等
文化 ①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
②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
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戊戌六君子被杀
◎京师大学堂
1.戊戌变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⑵时间:
⑶内容:
⑷结果:
1898年6-9月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戊戌变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封建


无实权
顽固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单薄
脱离群众
民族
资产阶级
人民
群众
根据图示,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软弱性
妥协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⑴背景:
⑵内容:
⑶评价:
材料1: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材料2: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 《钦定宪法大纲》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促进革命的爆发。
◎五大臣出洋考查
2.清末新政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民国时期的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中华民国建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如建立五院制(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废两改元、推行学制改革等。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1、阅读材料,归纳中华民国时期的特点。
涉及范围广泛
2、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涉及广泛,但为何仍多以失败告终?
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币制改革
材料:19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统一全国货币,有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金圆券改革
这是民国不同时期的钱币,从银元到法币,从法币到金圆券,民国时期的历次币制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无法解决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每一次改革就是剥削普通市民的财富,最终导致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
思考: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 意义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②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5.(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6.(2022·全国乙卷.29·)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92
1953
过渡时期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时期
200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
二、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四、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土地
改革
社会主
义革命
民主
改革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1)标志:
八大内容: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这个报告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2)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
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结果:
探索失误:
(1)1958年,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掀起“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核心(“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局限: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搞公共食堂。
共产风,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
局限: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1960年,中国共产党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
——2001加入世贸组织
时间:
1978.12
内容:
①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①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③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⑴历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84
2006年
2020年
2021年
1978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
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企业
1984年
1956年
2002年
1978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单一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84年
2001年
2013年
2013年
1980年
沿海沿边沿江沿线
2018年
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92年
2000年
1956年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全面
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
政治
文化
社会
党建
生态文明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7.(2022·广东·高考真题)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8.(2021·山东·高考真题)《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 生产先进
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改革
9.(2020·全国·高考真题)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0.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成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开端
C.以农业生产合作社方式进行 D.具有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课堂小结】 对改革的认识
※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
利益,不会一帆风顺。
※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
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 改革要依据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