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连接电路,会规范的画出简单电路图。
教学难点会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及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三、教学分析
本节是学生初步接触电学知识的第一节,主要任务是既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电学兴趣。学生对电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从前课程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有一定的胆怯,而且他们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本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借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活动1【导入】联系生活,举出实例
生活事例1:冬季脱衣服时,经常会产生火花并发出响声;
生活事例2:干燥的天气,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
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活动】自主探究,摩擦起电
1、用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 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塑料梳子、圆珠笔能够吸引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吸引头发丝;(摩擦过的)气球使竖直的水流弯曲。
归纳总结: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体的性质是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小实验中是圆珠笔与头皮互相摩擦而使得圆珠笔带电,这种方法叫做摩擦起电。
归纳总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活动3【讲授】推进新课,两种电荷、原子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课件和教具展示: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现象:两玻璃棒相互排斥。
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现象:两橡胶棒相互排斥。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现象:两个棒相互吸引。
归纳总结: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①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②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单位库仑,简称库,用字母C表示。
总结:电荷
①定义:电荷的多少
②单位:库伦,简称库,用字母C表示
3、对于电荷,既看不到,也摸不着,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 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将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金属箔上,使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金属箔由于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因此,金属箔会张开一定的角度。
总结:验电器
①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②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支座
③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有进一步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最小的粒子)构成,电子在不停地运动。
总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5、实验:A(A带电)、B两个验电器用橡胶棒,金属棒分别连接。用橡胶棒连接,B验电器没有变化,用金属棒连接,金属铂张开(导电)。
归纳总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活动4【练习】两种电荷
1、物理学中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_____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___。
2、风扇用了一段时间,风扇上会粘很多灰尘,这是因为扇叶在转动时与空气摩擦带上了_______,可以_______轻小物体的缘故。验电器是根据____________ 的原理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