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孔子去卫国,卫灵公问他在鲁国得到俸禄多少,孔子回答:得到粟6万石。卫国便同样给了孔子粟6万石的俸禄。这说明春秋时期( )
A.世官制已受到了破坏
B.军功制广泛流行
C.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D.察举制成为主流
2.如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
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3.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这反映了( )
A.国家吏治日益腐败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D.国家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4.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官员( )
A.文化素质较高
B.管理制度严格
C.执政廉洁高效
D.升迁需要资历
5.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誉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
A.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D.杜绝了科场的舞弊现象
6. 1854年,英国国会两名议员根据广泛调查,提出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统一考核、管理制度。1870年,英国颁布确立文官制度的法令。这些方案和法令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内阁地位发生变化
B.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C.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D.保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的需要
7. 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形成以来,文官数量一再增长,文官组织机构臃肿。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文官组织机构的表现
表现一 机构规模太大、人员太多
表现二 机构重复,相互掣肘
表现三 有些原来设立的机构已失去了功能成为摆设
A.文官终身常任制
B.考试制度不够健全
C.两官的分途制度
D.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8.下表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演变( )
建国初期 按资历进行晋升
19世纪30年代 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
19世纪末 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
A.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保证了政府的清廉
C.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D.削弱了总统的权力
9.中国古代考选文官制的目的是“唯在得人”,“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以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能。英国在19世纪中叶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目的是“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建立起一个有效能的文官班子。这说明中英文官制度都( )
A.严重阻碍了新技术人才的成长
B.采取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
C.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
D.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10. “西方文官制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进行正常管理活动的需要,也是资产阶级宣传国家超越阶级性的产物”。这反映了西方文官制度( )
A.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强调廉洁奉公和群众监督
C.与中国科举制度有渊源关系
D.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11.下表是西方国家有关公务员的法律规定。据此可知,西方国家( )
法律 内容
《英国公务员管理法》 公务员不得接受任何来自第三方的可能损害其个人的公正判断力和诚实性的礼品款待、恩惠或其他形式的好处。
《德国公务员法》 公务员不得接受和索要任何奖金或礼品。
《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 职员要时刻清楚公私有别,不得侥幸地利用职务和地位为自己或自己所属的组织谋取私利。
A.形成完整的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
B.重视和规范公务员的职业道德
C.确保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D.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公正廉明
12. 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13. 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 )
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
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
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
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
14.下表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史实。这反映了( )
年份 主要内容
1901年 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张之洞草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中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
B.新旧选官方式并存于晚清时期
C.晚清教育体制实现转型
D.清末新政侧重在考试形式调整
15. 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了一套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对政局难以掌控,致使“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加强对官员的考察而提出了考成法。考成法颁布后,兵部尚书谭纶率先稽查兵部积压未办的公案,订立期限,并置账簿三本,分别放在本部、兵科和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检查,每完成一件就划去一件,最后由内阁按照账簿进行核对,官员的黜陟奖罚都与其办事效率和完成工作的实际结果挂钩。张居正以考成法为起点,将献身改革、具有实干精神的官员委以重任,掀起了一系列改革,使危机四伏的明朝恢复了生机。
——摘编自王计永《张居正考成法及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推行考成法的原因,并概括考成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推行考成法的作用。(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80%以上。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
——摘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 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光绪诏令(1898年6月—7月)
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政府诏书(1905年9月2日)
材料三 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
——孙中山
(1)指出材料一从哪些视角解释科举制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政府关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变化。(8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评价科举制的视角。(3分)
18.(2023·山东肥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作出合理解释。(13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方的文官制度]
材料
项目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用人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政治立场 政治中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管理原则 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 党管干部
行政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 坚持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
制度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孔子去卫国,卫灵公问他在鲁国得到俸禄多少,孔子回答:得到粟6万石。卫国便同样给了孔子粟6万石的俸禄。这说明春秋时期( A )
A.世官制已受到了破坏
B.军功制广泛流行
C.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D.察举制成为主流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有些诸侯国不再采用封君食邑的办法,而是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出现了俸禄制,这说明春秋时期官员由国君任命,不再以血缘关系为依据,原有的世官制遭到破坏,体现了当时出现向官僚政治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官员有俸禄,以粮食计算,没有体现出军功制广泛流行,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及秦统一六国之后,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如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C )
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是汉朝实行的察举制,东汉后期,地方选举权逐渐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副实。“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描写的是科举及第后的喜庆场景,体现的是隋唐后的科举制,C项正确;第二句是九品中正制,第三句是科举制,排除A项;第一句不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句不是察举制,排除B项;第一句是察举制,第二句是九品中正制,最后一个是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这反映了( B )
A.国家吏治日益腐败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D.国家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可知,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地方官员的考核都有相应的规定,且考核制度日渐完善和严格、严密,说明中央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国家吏治日益腐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政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官员( B )
A.文化素质较高
B.管理制度严格
C.执政廉洁高效
D.升迁需要资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政府将考绩作为评定官员等第、奖罚官员的依据等,表明唐代官员管理制度严格,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朝官员的文化素质较高,排除A项;“执政廉洁高效”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升迁需要资历”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5.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誉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C )
A.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D.杜绝了科场的舞弊现象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制度都是为了减少科举考试中有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从而提高科举考试的公正性,C项正确;这些制度是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并没有造成选官制度的僵化,且和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无关,排除A、B两项;这些制度能够提高考试的公正性,但不一定能够杜绝科场的舞弊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6. 1854年,英国国会两名议员根据广泛调查,提出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统一考核、管理制度。1870年,英国颁布确立文官制度的法令。这些方案和法令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B )
A.英国内阁地位发生变化
B.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C.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D.保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的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85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刚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而原有的文官制度无法适应迅速提高的生产力,因此对其改革,B项正确;英国内阁是一个包括多个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的官方体制,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地位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排除C项;D项是目的,不是原因,排除。故选B项。
7. 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形成以来,文官数量一再增长,文官组织机构臃肿。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
文官组织机构的表现
表现一 机构规模太大、人员太多
表现二 机构重复,相互掣肘
表现三 有些原来设立的机构已失去了功能成为摆设
A.文官终身常任制
B.考试制度不够健全
C.两官的分途制度
D.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英国实行文官终身常任制度,即文官一经录用,无过失则终身常任,这样必然造成文官组织机构臃肿,A项正确;英国形成文官制度,考试制度比较健全,排除B项;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和事务官之间不能交替任职,与机构臃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后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8.下表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演变( C )
建国初期 按资历进行晋升
19世纪30年代 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
19世纪末 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
A.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保证了政府的清廉
C.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D.削弱了总统的权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美国公务员晋升以功绩为依据,这有利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C项正确;三权分立体制与公务员制度无关,排除A项;“保证了政府的清廉”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而总统权力不受其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9.中国古代考选文官制的目的是“唯在得人”,“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以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能。英国在19世纪中叶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目的是“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建立起一个有效能的文官班子。这说明中英文官制度都( C )
A.严重阻碍了新技术人才的成长
B.采取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
C.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
D.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和英国的文官制度都是为了适应统治需要而设立,因此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C项正确;文官制度有助于人才的成长,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中英文官选拔的方式,排除B项;中国的文官制度没有体现保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西方文官制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进行正常管理活动的需要,也是资产阶级宣传国家超越阶级性的产物”。这反映了西方文官制度( A )
A.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强调廉洁奉公和群众监督
C.与中国科举制度有渊源关系
D.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文官制度是超越阶级属性的国家管理手段,这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A项正确;文官制度与群众监督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指出文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关系,排除C项;文官制度超越阶级属性,因此更主要的是管理而非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1.下表是西方国家有关公务员的法律规定。据此可知,西方国家( B )
法律 内容
《英国公务员管理法》 公务员不得接受任何来自第三方的可能损害其个人的公正判断力和诚实性的礼品款待、恩惠或其他形式的好处。
《德国公务员法》 公务员不得接受和索要任何奖金或礼品。
《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 职员要时刻清楚公私有别,不得侥幸地利用职务和地位为自己或自己所属的组织谋取私利。
A.形成完整的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
B.重视和规范公务员的职业道德
C.确保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D.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公正廉明
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英国、德国和日本均通过立法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减少贪腐现象的产生,这说明西方国家重视和规范公务员的职业道德,B项正确;根据材料“西方国家有关公务员的法律规定”可知,材料是不同国家的规定,体现不出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排除A项;材料规定的是公务员的行为,未涉及考试和任用方面,排除C项;D项夸大了法律的作用,以偏概全,排除。故选B项。
12. 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C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学问的考查,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项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1905年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选官制度,“近代学校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 A )
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
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
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
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
解析: 材料“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体现了选官的新方式,推动了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A项正确;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的标志是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排除B项;由材料“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可知,这一时期选官制度新旧杂陈,排除C项;科举制废除时间是190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4.下表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史实。这反映了( B )
年份 主要内容
1901年 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张之洞草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中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
B.新旧选官方式并存于晚清时期
C.晚清教育体制实现转型
D.清末新政侧重在考试形式调整
解析: 根据“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可得出,旧式的科举选官仍然存在。根据“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可得出,新式的选官方式已经出现。这说明当时新旧的选官方式并存,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排除A项;“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考试形式调整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侧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5. 2005年,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公务员制与西方公务员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B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C.西方公务员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与西方不同,因此中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公务员制,故选B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A项;C项不是中国公务员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了一套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对政局难以掌控,致使“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加强对官员的考察而提出了考成法。考成法颁布后,兵部尚书谭纶率先稽查兵部积压未办的公案,订立期限,并置账簿三本,分别放在本部、兵科和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检查,每完成一件就划去一件,最后由内阁按照账簿进行核对,官员的黜陟奖罚都与其办事效率和完成工作的实际结果挂钩。张居正以考成法为起点,将献身改革、具有实干精神的官员委以重任,掀起了一系列改革,使危机四伏的明朝恢复了生机。
——摘编自王计永《张居正考成法及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推行考成法的原因,并概括考成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推行考成法的作用。(8分)
答案:(1)原因: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明朝中后期吏治败坏。
特点:限期考核;考核责任明确;逐层考核;注重实绩;赏罚分明。
(2)作用:整顿了官场作风;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推动了其他领域的改革,缓解了明朝中后期的封建统治危机;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明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了一套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可分析得出,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根据材料“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对政局难以掌控,致使‘纪纲不肃,法度不行’”可分析得出,明朝中后期吏治败坏。特点:根据材料“考成法颁布后,兵部尚书谭纶率先稽查兵部积压未办的公案,订立期限”可分析得出,限期考核;根据材料“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检查,每完成一件就划去一件,最后由内阁按照账簿进行核对”可分析得出,考核责任明确,逐层考核;根据材料“官员的黜陟奖罚都与其办事效率和完成工作的实际结果挂钩”可分析得出,注重实绩;根据材料“张居正以考成法为起点,将献身改革、具有实干精神的官员委以重任”可分析得出,赏罚分明。
(2)作用:考成法是在明朝中后期吏治败坏的情况下出现的,明朝推行考成法有利于整顿官场作风;根据材料“官员的黜陟奖罚都与其办事效率和完成工作的实际结果挂钩”可分析得知,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根据材料“张居正以考成法为起点,将献身改革、具有实干精神的官员委以重任,掀起了一系列改革,使危机四伏的明朝恢复了生机”可分析得知,推动了其他领域的改革,缓解了明朝中后期的封建统治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推行考成法,可以加强中央政府对官员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另外,官员在考成法的推动下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80%以上。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
——摘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 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光绪诏令(1898年6月—7月)
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政府诏书(1905年9月2日)
材料三 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
——孙中山
(1)指出材料一从哪些视角解释科举制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政府关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变化。(8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评价科举制的视角。(3分)
答案:(1)视角:时间、原则、内容、积极作用。
(2)变化:原因方面的变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维新派的推动,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八股取士的弊端。内容方面的变化:考试的内容从只考中国内容到兼顾世界内容。考试形式的变化:废八股改策论。选官及培养人才的制度的变化:废科举,兴学校。
(3)视角:从科举前期与后期区别对待;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评价;可以涉及国际影响。
解析:(1)视角:根据材料一“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两宋时期”“元朝”“明清”等信息,可从时间视角解释科举制;根据材料一“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等信息,可从原则视角解释科举制;根据材料一“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等信息,可从内容视角解释科举制;根据材料一“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等信息,可从积极作用视角解释科举制。
(2)变化:根据材料二“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和所学知识,可从原因和内容等方面分析说明清政府关于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变化。即原因方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维新派的推动,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八股取士的弊端。内容方面:考试的内容从只考中国内容到兼顾世界内容。考试形式的变化:废八股改策论。选官及培养人才制度的变化:废科举,兴学校。
(3)视角:材料一涉及科举制发展脉络,材料二涉及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材料三涉及各国考试制度的相互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科举制的视角可从科举前期与后期区别对待;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评价;可以涉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回答。
18.(2023·山东肥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作出合理解释。(13分)
答案:中国:清政府时期,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科举制的弊端、西学的传播,在各方人士的推动下,政府改革(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设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辛亥革命后,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随着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了考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等改革。
英国:由于旧文官制度容易造成贪污、运转低效的弊端,以及对外战争惨败的刺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发展对高素质行政官员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推动了官职改革,最终相对独立于各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选官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改革调整;选官制度的改革应该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中国:根据材料二“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清政府时期,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科举制的弊端、西学的传播,在各方人士的推动下,政府改革(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设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辛亥革命后,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随着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了考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等改革。
英国:依据材料一中“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可归纳为,原有文官制度的弊端;依据材料一中“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可归纳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依据材料一中“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可归纳为,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依据材料一中“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可归纳为,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推动;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分析归纳。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方的文官制度]
材料
项目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用人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政治立场 政治中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管理原则 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 党管干部
行政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 坚持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
制度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答案:论题: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论述:不同国家的文官(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甚大的文官(公务员)制度。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成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往往伴随着执政党的更换,大批政府官员也随之更换,政党分肥不仅容易造成腐败,还影响了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以来,为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进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通过文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的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在选用标准上,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的选用原则。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我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公务员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总之,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充分考虑本国传统和时代需要,合理借鉴他国可取之处。
解析:论题:根据材料“中西文官制度的对比”可知,中西方在对公务员进行选拔的时候,在用人标准、政治立场、管理原则和行政价值取向上皆有不同。在用人标准上,西方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的选用原则。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在政治立场上,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的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而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在行政价值取向方面,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而中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中西方文官制度的种种差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故可以把“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论题展开论述。论述:在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